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合教学跟“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教学精神是一致的。其核心思想是跳出单篇教学的限制,立足于大单元,创设情境,布置任务,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专题为例,谈谈在整合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专题中的四篇文章都是经典,有文言的奏章、散文,有东西方的戏曲戏剧。此外,配套《读本》上有两个相关专题:“爱情的绝唱”,一组西方经典爱情诗;“永不褪色的友情”,一组因人生聚散而写给友人的诗词。教材和读本共同呈现出一个由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构成的阅读场,围绕一个“情”字展现了丰富内容:有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亲情、爱情、友情等不同的情感类型;有东方、西方不同表达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这些文本就构成了阅读群,给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整合。
整合阅读一:动人心魄的爱情,比较阅读《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篇都是戏剧大师的爱情名篇,主题相近。教材中节选了《西厢记》中长亭外张生崔莺莺依依惜别的章节,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凯普莱特花园里罗密欧、朱丽叶难舍难分的章节。选文都用诗化的语言写主人公对真挚、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任务活动一:读剧本,看剧情,品语言;欣赏戏曲《长亭送别》,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分角色表演。
任务活动二:比较阅读,探究问题。教师提供三个比较的维度:女主人公“叛逆精神”的比较分析;东西方诗化语言的比较鉴赏,分析语言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东西方抒情内容的差异比较,并探索规律。
活动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全班8个小组,每组选一个问题研究,教师负责协调均衡。学生先自读文章,然后小组讨论,由代表反馈,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整理、总结、引导。
活动结果呈现:
叛逆精神比较:女主人公都追求爱情的纯粹和自由。《长亭送别》表现主人公冲破观念、制度、礼教对人的束缚,私定终身以后依依惜别的深情。张生进京赶考,看起来是迎合世俗,其实也是捍卫爱情的方式。《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抗的是家族门第观念,主人公不惜抛弃姓氏,摆脱一切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探究思路:反叛的对象—反叛的形式—时代背景—时代意义。
诗化语言的比较。《长亭送别》有两类曲词:一类语言典雅,表现为情景交融、化用古诗、运用典故、用词凝练、化虚为实、渲染氛围、点染环境等方法的运用;一类通俗但朗朗上口,表现为双声叠韵、衬字、多种修辞、口语入词。曲词体现了王实甫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体现出元杂剧的特征:从古诗词演变而来,又需要面向大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华美,表现为:用隐喻、夸张、双关、拟人等修辞,用绮丽的意象,用狂热的幻想,矛盾性的修饰表现内心世界。莎士比亚的诗歌化的语言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文学觉醒,语言充满创造力。人物语言的差异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差异。崔莺莺诉说她的不忍离别,含蓄蕴藉,还体现出东方少女的矜持含蓄。而朱丽叶表达爱慕思念,直白大胆,体现出西方少女的热情奔放。
探究思路:语言表现形式—个人风格—时代精神—人物塑造。
抒情内容的差异:“慕与怨”。借用读本上朱光潜说的一段话: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意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节选部分的两部戏剧也是如此,朱丽叶大胆热烈地表达倾慕,崔莺莺含蓄委婉地表达思念。
任务活动三:延伸到教材之外,搜索资料,了解两部戏剧的全貌,探究中西方戏剧结构的差异,以及传达出的不同审美心理。
学生梳理出情节结构——《长亭送别》:悲—欢—离—合。《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欢—离—亡。两部戏剧的结尾不同。西方悲剧的价值是“崇高感”,把美好的东西毁灭,让人获得精神的震撼,从而净化心灵。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大团圆,其价值是“安慰”,是人们弥补现实不圆满的良药,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不同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这部分的深入探讨以教师引导为主。
任务活动四:延伸阅读,阅读《读本》“爱情的绝唱”专题。
《读本》里的这組西方爱情诗都是名家经典:有白朗宁夫人对爱情的讴歌,聂鲁达对爱情的憧憬,裴多菲无怨无悔的追求,普希金的美丽忧伤,阿赫马托娃的生死不渝,叶芝的凝望与祝福。
第一步,这组诗中的爱情有不同的模样,表达有各自的特点,学生挑选最欣赏的一首跟大家交流(从语言、手法、情感、构思四个角度鉴赏)。
选择同一类型诗歌的同学组成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讨论完善,教师也参与其中。例如:喜欢热情讴歌的诗歌。白朗宁夫人把爱比作火、光明,是上帝赐予,不分贵贱;聂鲁达把爱比作玫瑰、喷泉,赋予人力量;裴多菲愿意是急流、荒林,只为带给爱人快乐、自由、成长。这几首诗通过各种修辞、意象的选择,讴歌爱情的特质。喜欢忧伤期盼的诗歌。从普希金的《致凯恩》中学生能读出诗中的绝望、忧伤、狂喜,遇到爱情前后有强烈的对比。阿赫马托娃这个被誉为“俄罗斯的月亮”的女诗人,《我们不善于告别》这首诗里有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渴求,但诗中又忧伤迷茫,诗中有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叶芝《当你老了》通过假设、想象,对一个妙龄女子说出红颜易老的真理,诗人孤独地、远远地,却执着地注视着众星捧月的姑娘,诗人的爱情超越了时光和外在的美丽。凝望与祝福,这样的爱情很动人。
第二步,仿写诗歌。学生寻找合适的意象,模仿巧妙的构思,运用合适的手法。这一设计打通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打通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对于这个任务学生兴致勃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爱情充满憧憬、忧伤,所以给他们一个私密空间,他们很愿意表达,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随笔本,大部分学生也很大方地愿意拿出来交流。 整合阅读二:感人肺腑的亲情,比较阅读《陈情表》《项脊轩志》。
两篇文言经典,一篇是蜀汉旧臣向君主司马炎陈述孝情,婉言拒绝君主的文章。怎么陈情,何以打动君主?一篇是震川先生怀念亲情的文章,何以“长号不自禁”?两篇文章都打动了世代读者,如何打动人,需要进行深刻体悟。
任务活动一:比较阅读,从语言这一载体入手,知人论世,探讨表达情感的艺术。
经过小组讨论探究、整合完善,呈现活动结果:两篇文章都以情动人,一篇委婉讳饰,迂回渐进,因为作者特殊的处境,面对特殊的陈情对象,有忌惮、有苦衷;一篇含蓄节制,质朴深情,因为作者悲苦的身世,睹物思人,沉浸在一个人的回忆中,茫然若失,他面对的是夜深人静的自己,表达了苦涩和感伤的生命体验。
任务活动二:延伸阅读《读本》,“永不褪色的友情”专题。
这一专题的诗歌围绕友情展开。友情也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形式:分别时的叮嘱劝慰,身处异地的绵绵思念,痛失友人后的哀伤悼念都是常见内容。所以诗歌大致有送别、怀远、追悼三种。
研读这组诗歌,教师也提供给学生几个比较的维度:
从类型或手法的角度。有送别诗:王维把深情寄托于春色,化无形为有形。有怀远诗:围绕“夜郎”这一贬所,李白怀念左迁龙标的王昌龄,将深情托付明月;杜甫听闻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急盼友人来信。或借助于景物,或借助于想象,或直抒胸臆。可以侧重语言、手法探究。
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有生死不渝的友情,同病相怜的悲叹,学生需要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去体味。将白居易的《寄元九》和元稹的《得乐天书》结合起来阅读,体会元白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扶持。教师可建议学生从情感角度結合创作背景去鉴赏。
从探寻典故的角度。通过对三首《金缕曲》的研读,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顾贞观、吴兆骞、纳兰性德关于友情的荡气回肠的故事。这组《金缕曲》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让学生从查找资料,从探寻典故的角度去研读。
在整合教学中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制定活动计划、实践活动中的指导和评价。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体验,但是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能适时收回课堂,引导学生去深思、感悟,这样才是一个收放自如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
专题中的四篇文章都是经典,有文言的奏章、散文,有东西方的戏曲戏剧。此外,配套《读本》上有两个相关专题:“爱情的绝唱”,一组西方经典爱情诗;“永不褪色的友情”,一组因人生聚散而写给友人的诗词。教材和读本共同呈现出一个由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构成的阅读场,围绕一个“情”字展现了丰富内容:有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的文学样式;有亲情、爱情、友情等不同的情感类型;有东方、西方不同表达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这些文本就构成了阅读群,给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整合。
整合阅读一:动人心魄的爱情,比较阅读《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
两篇都是戏剧大师的爱情名篇,主题相近。教材中节选了《西厢记》中长亭外张生崔莺莺依依惜别的章节,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凯普莱特花园里罗密欧、朱丽叶难舍难分的章节。选文都用诗化的语言写主人公对真挚、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任务活动一:读剧本,看剧情,品语言;欣赏戏曲《长亭送别》,观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分角色表演。
任务活动二:比较阅读,探究问题。教师提供三个比较的维度:女主人公“叛逆精神”的比较分析;东西方诗化语言的比较鉴赏,分析语言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东西方抒情内容的差异比较,并探索规律。
活动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全班8个小组,每组选一个问题研究,教师负责协调均衡。学生先自读文章,然后小组讨论,由代表反馈,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整理、总结、引导。
活动结果呈现:
叛逆精神比较:女主人公都追求爱情的纯粹和自由。《长亭送别》表现主人公冲破观念、制度、礼教对人的束缚,私定终身以后依依惜别的深情。张生进京赶考,看起来是迎合世俗,其实也是捍卫爱情的方式。《罗密欧与朱丽叶》反抗的是家族门第观念,主人公不惜抛弃姓氏,摆脱一切束缚,追求人性的解放,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探究思路:反叛的对象—反叛的形式—时代背景—时代意义。
诗化语言的比较。《长亭送别》有两类曲词:一类语言典雅,表现为情景交融、化用古诗、运用典故、用词凝练、化虚为实、渲染氛围、点染环境等方法的运用;一类通俗但朗朗上口,表现为双声叠韵、衬字、多种修辞、口语入词。曲词体现了王实甫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也体现出元杂剧的特征:从古诗词演变而来,又需要面向大众。《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的语言丰富华美,表现为:用隐喻、夸张、双关、拟人等修辞,用绮丽的意象,用狂热的幻想,矛盾性的修饰表现内心世界。莎士比亚的诗歌化的语言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文学觉醒,语言充满创造力。人物语言的差异表现了人物形象的差异。崔莺莺诉说她的不忍离别,含蓄蕴藉,还体现出东方少女的矜持含蓄。而朱丽叶表达爱慕思念,直白大胆,体现出西方少女的热情奔放。
探究思路:语言表现形式—个人风格—时代精神—人物塑造。
抒情内容的差异:“慕与怨”。借用读本上朱光潜说的一段话: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意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节选部分的两部戏剧也是如此,朱丽叶大胆热烈地表达倾慕,崔莺莺含蓄委婉地表达思念。
任务活动三:延伸到教材之外,搜索资料,了解两部戏剧的全貌,探究中西方戏剧结构的差异,以及传达出的不同审美心理。
学生梳理出情节结构——《长亭送别》:悲—欢—离—合。《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欢—离—亡。两部戏剧的结尾不同。西方悲剧的价值是“崇高感”,把美好的东西毁灭,让人获得精神的震撼,从而净化心灵。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大团圆,其价值是“安慰”,是人们弥补现实不圆满的良药,获得心灵的慰藉。这种不同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这部分的深入探讨以教师引导为主。
任务活动四:延伸阅读,阅读《读本》“爱情的绝唱”专题。
《读本》里的这組西方爱情诗都是名家经典:有白朗宁夫人对爱情的讴歌,聂鲁达对爱情的憧憬,裴多菲无怨无悔的追求,普希金的美丽忧伤,阿赫马托娃的生死不渝,叶芝的凝望与祝福。
第一步,这组诗中的爱情有不同的模样,表达有各自的特点,学生挑选最欣赏的一首跟大家交流(从语言、手法、情感、构思四个角度鉴赏)。
选择同一类型诗歌的同学组成小组交流各自的看法,讨论完善,教师也参与其中。例如:喜欢热情讴歌的诗歌。白朗宁夫人把爱比作火、光明,是上帝赐予,不分贵贱;聂鲁达把爱比作玫瑰、喷泉,赋予人力量;裴多菲愿意是急流、荒林,只为带给爱人快乐、自由、成长。这几首诗通过各种修辞、意象的选择,讴歌爱情的特质。喜欢忧伤期盼的诗歌。从普希金的《致凯恩》中学生能读出诗中的绝望、忧伤、狂喜,遇到爱情前后有强烈的对比。阿赫马托娃这个被誉为“俄罗斯的月亮”的女诗人,《我们不善于告别》这首诗里有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渴求,但诗中又忧伤迷茫,诗中有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叶芝《当你老了》通过假设、想象,对一个妙龄女子说出红颜易老的真理,诗人孤独地、远远地,却执着地注视着众星捧月的姑娘,诗人的爱情超越了时光和外在的美丽。凝望与祝福,这样的爱情很动人。
第二步,仿写诗歌。学生寻找合适的意象,模仿巧妙的构思,运用合适的手法。这一设计打通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打通了文学阅读与写作。对于这个任务学生兴致勃勃,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爱情充满憧憬、忧伤,所以给他们一个私密空间,他们很愿意表达,这个空间就是他们的随笔本,大部分学生也很大方地愿意拿出来交流。 整合阅读二:感人肺腑的亲情,比较阅读《陈情表》《项脊轩志》。
两篇文言经典,一篇是蜀汉旧臣向君主司马炎陈述孝情,婉言拒绝君主的文章。怎么陈情,何以打动君主?一篇是震川先生怀念亲情的文章,何以“长号不自禁”?两篇文章都打动了世代读者,如何打动人,需要进行深刻体悟。
任务活动一:比较阅读,从语言这一载体入手,知人论世,探讨表达情感的艺术。
经过小组讨论探究、整合完善,呈现活动结果:两篇文章都以情动人,一篇委婉讳饰,迂回渐进,因为作者特殊的处境,面对特殊的陈情对象,有忌惮、有苦衷;一篇含蓄节制,质朴深情,因为作者悲苦的身世,睹物思人,沉浸在一个人的回忆中,茫然若失,他面对的是夜深人静的自己,表达了苦涩和感伤的生命体验。
任务活动二:延伸阅读《读本》,“永不褪色的友情”专题。
这一专题的诗歌围绕友情展开。友情也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形式:分别时的叮嘱劝慰,身处异地的绵绵思念,痛失友人后的哀伤悼念都是常见内容。所以诗歌大致有送别、怀远、追悼三种。
研读这组诗歌,教师也提供给学生几个比较的维度:
从类型或手法的角度。有送别诗:王维把深情寄托于春色,化无形为有形。有怀远诗:围绕“夜郎”这一贬所,李白怀念左迁龙标的王昌龄,将深情托付明月;杜甫听闻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急盼友人来信。或借助于景物,或借助于想象,或直抒胸臆。可以侧重语言、手法探究。
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柳宗元的《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有生死不渝的友情,同病相怜的悲叹,学生需要通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去体味。将白居易的《寄元九》和元稹的《得乐天书》结合起来阅读,体会元白二人在困境中的互相扶持。教师可建议学生从情感角度結合创作背景去鉴赏。
从探寻典故的角度。通过对三首《金缕曲》的研读,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顾贞观、吴兆骞、纳兰性德关于友情的荡气回肠的故事。这组《金缕曲》大量使用典故,可以让学生从查找资料,从探寻典故的角度去研读。
在整合教学中值得思考的是教师如何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制定活动计划、实践活动中的指导和评价。教师通过布置任务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体验,但是教师也要参与其中,能适时收回课堂,引导学生去深思、感悟,这样才是一个收放自如的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