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学校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为教师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在这个基础上以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以文化的推动力影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1.校园环境文化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德培养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注重建设的是特色文化,所谓的特色文化是有别于一般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对于校园文化的构思上,比如:有些地方有校园特色文化园区,笔者所在的贵州省余庆中学,为了激发莘莘学子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余中精神,挖掘他山文化、长征文化、大电站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等为代表的余庆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营造志存高远、健康和谐、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氛围,于2006年创建特色文化园区。园区内建亭台阁榭,设山水风物,赋诗词楹联,有传统文化,也有现实风采。这种融合于当地优秀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学校的特色,增强了学校对教师的感召力,使更多的教师明白了校园环境文化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离开他们的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要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力军作用,激发他们的热情,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教师在校园精神的体系中起到引导和组合的作用,教师群体的流动性相对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和表达往往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同样学校的校长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整体风格,老教师又会影响到新教师,这种传承的过程也是校园精神积累的过程。一般校园精神分为整体精神和个人精神,整体精神往往在事件中体现出某个校园的精神特征,在历史上校园的整体精神为我国的独立和民主解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以整体的先进文化为代表,以追求真理,敢于进取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整体精神的价值。而个人精神的塑造是基于整体精神下的个体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吸纳。当你看到某教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你就会联想到他是哪一个学校的,这就是个体精神的体现。个体精神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于整体精神对于个人的影响。校园的精神,这里泛指教师的精神,如果是积极上进的,勤于钻研学术的,那么个人无形是会受到影响,可见校园精神的重要性。
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直接关乎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重要部分,教师的晋升评级、福利待遇都与之有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这里我们要谈到的一点是,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或者我们理解为贴心管理,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工作,其他的有关的“切身利益”由学校统一落实和安排,这种统一安排和落实,促使我们回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我们需要留住人才,我们需要在教职工中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考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直接的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偏重感上,透明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措施是完成制度建设的根本。
二、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给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在这一点上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这一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的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在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2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而相应的我国的教师培养过程,过于笼统和简单,因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学校是否能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直接体现着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的关系和结果。
2.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吸收和接纳
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中是显著的,因为教师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接收着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有时是无形的约束,有时是熏陶,有时更是一种激励和推动。
3.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教师自律性
自律性我更多地理解为自主性,因为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主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自律性一方面受制于道德和制度,一方面体现着教师个人品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升华,教师的这种自律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职业道德,但是它与职业道德有区别。比如:一个教师上完课就下班了,另一个教师下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以了解上课的效果,并在往后的授课的过程中改进不足的地方,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体现的自律性,这种广泛的自律性就是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品牌。
4.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教师的专业组织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方面,我想是一种架构,它即保护教师的利益,也约束教师的行为。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而改进需要我们专业组织的共同努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取向
1.观念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在教育开放、互动与人性化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而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义、价值、特征、结构等静态理论研究相对集中和深入,而对技术层面的过程、机制、模式与策略等探讨不足,使得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性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以改变。
2.理论取向的更新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理论取向的更新,我想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预成论假设向建构主义的、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取向转变。要充分尊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话语权、主体身份与发展空间。其次,在以个体或集体形式展现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对实践情境的反思,与他者、与内心的对话,面对共同问题领域的探究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成功、愉悦体验的分享。再次,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
3.实施途径的更新
校园文化的建设从教师教育模式来看,有利于尝试运用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专业发展规划应增强职前教育、岗前培训与在职提高的联系;切实赋予教师在新课程中更多的职能与权利;不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侧重实施发展性评价;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本土意识。
(责任编辑刘永庆)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只有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并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内涵为理论基础,才能为和谐校园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学校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为教师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在这个基础上以文化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以文化的推动力影响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1.校园环境文化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就是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师德培养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大致可分为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硬环境建设一般包括学校建筑、文化设施及校园景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标志性文化载体如校园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建设。硬环境建设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同时本身也包含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如果说硬环境建设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的形象,那么软环境建设表现的则是校园文化主观的内在气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无疑应将重点放在软环境建设上。从这一点上说,我们要注重建设的是特色文化,所谓的特色文化是有别于一般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它主要表现在对于校园文化的构思上,比如:有些地方有校园特色文化园区,笔者所在的贵州省余庆中学,为了激发莘莘学子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余中精神,挖掘他山文化、长征文化、大电站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等为代表的余庆地方特色文化内涵,营造志存高远、健康和谐、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氛围,于2006年创建特色文化园区。园区内建亭台阁榭,设山水风物,赋诗词楹联,有传统文化,也有现实风采。这种融合于当地优秀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学校的特色,增强了学校对教师的感召力,使更多的教师明白了校园环境文化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员工,离开他们的参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要注意发挥全体教职员工的主力军作用,激发他们的热情,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教师在校园精神的体系中起到引导和组合的作用,教师群体的流动性相对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人格魅力的体现和表达往往会对学生起到巨大的影响,同样学校的校长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整体风格,老教师又会影响到新教师,这种传承的过程也是校园精神积累的过程。一般校园精神分为整体精神和个人精神,整体精神往往在事件中体现出某个校园的精神特征,在历史上校园的整体精神为我国的独立和民主解放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以整体的先进文化为代表,以追求真理,敢于进取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整体精神的价值。而个人精神的塑造是基于整体精神下的个体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吸纳。当你看到某教师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质你就会联想到他是哪一个学校的,这就是个体精神的体现。个体精神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体现于整体精神对于个人的影响。校园的精神,这里泛指教师的精神,如果是积极上进的,勤于钻研学术的,那么个人无形是会受到影响,可见校园精神的重要性。
3.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直接关乎到教师切身利益的重要部分,教师的晋升评级、福利待遇都与之有关系,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体现出公平、公正、公开?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关键的一环。这里我们要谈到的一点是,学校的人性化管理或者我们理解为贴心管理,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工作,其他的有关的“切身利益”由学校统一落实和安排,这种统一安排和落实,促使我们回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我们需要留住人才,我们需要在教职工中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利益考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什么样的制度直接的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偏重感上,透明的制度和有力的监督措施是完成制度建设的根本。
二、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的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给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在这一点上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教育要强调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省这一教学理念,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的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性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在德国的教师要在毕业后取得教师资格后还要经过2年实践,再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获得正式的教师资格证书。而相应的我国的教师培养过程,过于笼统和简单,因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学校是否能认识到这种重要性,直接体现着校园文化与教师专业的关系和结果。
2.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吸收和接纳
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业不同。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其专业活动帮助未成熟的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伦理意识和道德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敬业爱生,热爱教育事业,爱护学生。这种爱是建立在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和学生沟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重视行为的教育性。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是较为复杂的,但是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中是显著的,因为教师除了自身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接收着校园文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有时是无形的约束,有时是熏陶,有时更是一种激励和推动。
3.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了教师自律性
自律性我更多地理解为自主性,因为教师大部分时间在封闭的教室中工作,其他人几乎没有机会观察他的工作。新教师上课,会有老教师听课,评价他的教学能力。但一旦经过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人听课,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当然教师会接受学生的监督、社会的监督和检查,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较高的自主权。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判断能力、能熟练地处理教育教学的能力。自律性一方面受制于道德和制度,一方面体现着教师个人品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升华,教师的这种自律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职业道德,但是它与职业道德有区别。比如:一个教师上完课就下班了,另一个教师下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谈心,以了解上课的效果,并在往后的授课的过程中改进不足的地方,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我想这就是我们要体现的自律性,这种广泛的自律性就是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品牌。
4.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教师的专业组织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教师工会、教育研究组织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另外一个方面,我想是一种架构,它即保护教师的利益,也约束教师的行为。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一般专门职业的特点,教师专业性是存在的,它确实具有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果说我国目前教师专业性不强,那么这正是需要我们改进的,而改进需要我们专业组织的共同努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取向
1.观念的问题
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在教育开放、互动与人性化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而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本义、价值、特征、结构等静态理论研究相对集中和深入,而对技术层面的过程、机制、模式与策略等探讨不足,使得实践环节的理论指导性相对薄弱。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以改变。
2.理论取向的更新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理论取向的更新,我想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预成论假设向建构主义的、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取向转变。要充分尊重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话语权、主体身份与发展空间。其次,在以个体或集体形式展现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对实践情境的反思,与他者、与内心的对话,面对共同问题领域的探究以及这一过程中的成功、愉悦体验的分享。再次,这种带有建构性、自组织的专业发展动力是来自教师内部的,并伴随着发展而不断提高其职业自觉意识的唤醒。
3.实施途径的更新
校园文化的建设从教师教育模式来看,有利于尝试运用合作型、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专业发展规划应增强职前教育、岗前培训与在职提高的联系;切实赋予教师在新课程中更多的职能与权利;不断改进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侧重实施发展性评价;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本土意识。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