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来,为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三昧真火”引领,积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第一昧:文化引领,丰润精神
校园文化的本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种花养草、贴标语提口号等浅层次的物质形态文化上,而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是校长对教师的精神引领,是学校精神的提炼。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优良、和谐的学风与校风。所以从长远来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尊重与发展每一个人”的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引,推行生态管理,实施生态教育,打造生态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共同参与。校园中的一路一景、一花一木均可见教师、学生的影子;校园里的那些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的景观,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比如学校的“陶贤苑”就是学校悠久历史的物像化。1932年学校名曰“陶贤书院”,当时是一所私塾,一批愿意为振兴中华奉献力量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组成了教师队伍,随着历史的变迁,改名为现在的“长湴小学”。八十五年来,一代代的师生努力奋进、积极发展,成就了目前的长湴小学,陶贤苑因此被安放于校园,而不是以文字的方式永存于校史馆或者档案室。它有承载着孩子梦想的“一帘幽梦”走廊,有小巧别致的小院落,有溢满花香的“金桂路”,等等,可以说,这些成为教师心灵世界的庄重之物和精神依托,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形成了对生态教育文化的一种具体化描述: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主体探究的课堂教学培养人,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塑造人,系统多元的课程设置成全人,快乐自在的文化氛围感化人。同时形成了我们的共同愿景:把学校办成集学园、花园、乐园于一体,溢放出书香、花香、心香,具有鲜明生态教育特色的优质学校。这个愿景是全体教师的奋斗目标,我们愿意将学校办成一个具有童年记忆的校园,我们期待在校园里每天都可以收获生命拔节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生态教育,不仅是丰润师生心灵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全校师生的不懈追求。它指引着我们永远向前,不敢懈怠,因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第二昧:专业发展,勤耕善育
教师专业化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校的生态教育特色,我们确定了“勤耕沃土,善育良才”的教风,并以此为依托,在每学期开展磨课、课堂建模、课题研究、边教边悟、科组大讲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教师渴求发展的环境与氛围,提供教师自主发展、施展才华的条件与空间,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绿韵杯”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最绚丽的色彩。2002年的秋天,“绿韵杯”诞生于校园的盎然生机中,绿色成为我们舞动青春的最美旋律,成为我们一步一步踏实奋进的印证。她就像一个激发创作的精灵,走过十五个年头,却愈发醇厚浓郁。10月金秋的灿烂为我们全校性说课比赛拉开序幕。参赛者和听者在激烈的答辩、建议的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11月,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因为有了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而精彩纷呈;12月的思课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突破自我、修正自我;1月份,个人和科组的总结为我们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十五年来,我们就这么执着地坚持着。这时我们发现,初时的躁动变得安然,无措变得沉稳,脚步变得实在。我们飞扬的思绪从来都是那么灵动,我们睿智的眼睛一直都是那么明亮,我们任青春的火花在这个绿色的旋律中不停地燃烧和旋转,我们希冀自己永远童心未泯和勇往直前。
还记得2006年的大赛主题是“团队在行动”。先是分科组,然后分年级,每个年级的老师选好课题,针对同一课题,一位说课,一位上课,一位反思,最后答辩。这样的精彩每天都在上映着。在这场没有配角的演出中,我们全体主角只有当仁不让地奋勇当先。在一次次的研讨和探索中,教师们的眼界开阔了,思绪明朗了,集体的智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每天,当我看到那些端着饭碗围坐一起的教师集体备课,乌黑的、花白的头发凑在一起时;当我看到天將黄昏甚至已是明月高悬,那些依旧忙碌的身影时;当我看到那些为一次次修改设计而满目凝重的神情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不舍,就是现在,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依然心情起伏,热泪盈眶。
感怀于我校的“绿韵杯”教学大赛,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现摘录几句如下:
我想就此停留,
化为一缕清风,
融化并沉醉于其中。
轻轻抚摸着片片绿的柔情,
默默地于空灵安逸的世界中起舞。
永远蜿蜒在绿色的梦中。
而教师的反思也是如此动人: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何把每一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需要我们不断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希望今天我的这次教学反思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老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能‘精彩极了’!更加希望我们的团队精彩极了。”
第一昧:文化引领,丰润精神
校园文化的本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种花养草、贴标语提口号等浅层次的物质形态文化上,而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是校长对教师的精神引领,是学校精神的提炼。优良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师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共同的心理品质,从而树立优良、和谐的学风与校风。所以从长远来看,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
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尊重与发展每一个人”的生态教育理念为指引,推行生态管理,实施生态教育,打造生态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共同参与。校园中的一路一景、一花一木均可见教师、学生的影子;校园里的那些经过精心设计和打造的景观,是我们教育思想的反映和具体体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比如学校的“陶贤苑”就是学校悠久历史的物像化。1932年学校名曰“陶贤书院”,当时是一所私塾,一批愿意为振兴中华奉献力量的共产党员、进步学生组成了教师队伍,随着历史的变迁,改名为现在的“长湴小学”。八十五年来,一代代的师生努力奋进、积极发展,成就了目前的长湴小学,陶贤苑因此被安放于校园,而不是以文字的方式永存于校史馆或者档案室。它有承载着孩子梦想的“一帘幽梦”走廊,有小巧别致的小院落,有溢满花香的“金桂路”,等等,可以说,这些成为教师心灵世界的庄重之物和精神依托,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形成了对生态教育文化的一种具体化描述: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熏陶人,主体探究的课堂教学培养人,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塑造人,系统多元的课程设置成全人,快乐自在的文化氛围感化人。同时形成了我们的共同愿景:把学校办成集学园、花园、乐园于一体,溢放出书香、花香、心香,具有鲜明生态教育特色的优质学校。这个愿景是全体教师的奋斗目标,我们愿意将学校办成一个具有童年记忆的校园,我们期待在校园里每天都可以收获生命拔节的声音。
这就是我们的生态教育,不仅是丰润师生心灵的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全校师生的不懈追求。它指引着我们永远向前,不敢懈怠,因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第二昧:专业发展,勤耕善育
教师专业化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我校的生态教育特色,我们确定了“勤耕沃土,善育良才”的教风,并以此为依托,在每学期开展磨课、课堂建模、课题研究、边教边悟、科组大讲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教师渴求发展的环境与氛围,提供教师自主发展、施展才华的条件与空间,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每一位教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
“绿韵杯”是我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最绚丽的色彩。2002年的秋天,“绿韵杯”诞生于校园的盎然生机中,绿色成为我们舞动青春的最美旋律,成为我们一步一步踏实奋进的印证。她就像一个激发创作的精灵,走过十五个年头,却愈发醇厚浓郁。10月金秋的灿烂为我们全校性说课比赛拉开序幕。参赛者和听者在激烈的答辩、建议的碰撞中擦出思想火花;11月,分科组的精品课大赛,因为有了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而精彩纷呈;12月的思课活动,让教师在反思中突破自我、修正自我;1月份,个人和科组的总结为我们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十五年来,我们就这么执着地坚持着。这时我们发现,初时的躁动变得安然,无措变得沉稳,脚步变得实在。我们飞扬的思绪从来都是那么灵动,我们睿智的眼睛一直都是那么明亮,我们任青春的火花在这个绿色的旋律中不停地燃烧和旋转,我们希冀自己永远童心未泯和勇往直前。
还记得2006年的大赛主题是“团队在行动”。先是分科组,然后分年级,每个年级的老师选好课题,针对同一课题,一位说课,一位上课,一位反思,最后答辩。这样的精彩每天都在上映着。在这场没有配角的演出中,我们全体主角只有当仁不让地奋勇当先。在一次次的研讨和探索中,教师们的眼界开阔了,思绪明朗了,集体的智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融合。每天,当我看到那些端着饭碗围坐一起的教师集体备课,乌黑的、花白的头发凑在一起时;当我看到天將黄昏甚至已是明月高悬,那些依旧忙碌的身影时;当我看到那些为一次次修改设计而满目凝重的神情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和不舍,就是现在,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我依然心情起伏,热泪盈眶。
感怀于我校的“绿韵杯”教学大赛,我曾经写了一首小诗,现摘录几句如下:
我想就此停留,
化为一缕清风,
融化并沉醉于其中。
轻轻抚摸着片片绿的柔情,
默默地于空灵安逸的世界中起舞。
永远蜿蜒在绿色的梦中。
而教师的反思也是如此动人: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何把每一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需要我们不断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希望今天我的这次教学反思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老师们的每一节课堂都能‘精彩极了’!更加希望我们的团队精彩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