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院魅影》
时间:9月22日–10月25日
地点:广州,广州大剧院歌剧厅
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广州演出界最热门的,莫过于世界著名音乐剧《剧院魅影》的上演。几乎每个演出日的散场时间,朋友圈里都会有人分享看完这部音乐剧后的激动心情。就连平时从不看演出的朋友,都耐不住大家的交口称赞,纷纷买票看戏。甚至有喜爱这部戏的观众,连续两三遍不断地到剧场里“刷戏”,每次看完都心满意足而返。接下来的11月17日到12月20日,《剧院魅影》还将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有望继续上演让人惊叹的票房传奇。
该剧的风靡引来一连串的疑问:到底这部号称“音乐剧之王”的《剧院魅影》的魅力何在,让观众如此痴迷?这部音乐剧又是如何创下一口气连演数十场几乎场场爆满的票房佳绩?再者,对于中国的音乐剧来说,这样一部世界顶级的制作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诞生29年来,在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世界各地的知名剧院,《剧院魅影》都是实至名归的音乐剧票房冠军,常演不衰,并且影响力巨大。在我看来,这部戏的成功在于三个方面—故事、音乐、制作,三者缺一不可。
这部作品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加斯通·勒鲁写了一辈子小说,只有这部《剧院魅影》真正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影响,这也让他在19世纪群星闪耀的法国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这得益于《剧院魅影》作品中多种极富刺激性元素的糅杂,悬疑、爱情、惊悚、艺术,这一系列的组合,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相当吸引的。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可以视作一部“成人童话”,不追求深刻的立意,也没有大的格局,但依然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正因如此,根据这部小说所改编的作品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层出不穷,中国也曾几度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夜半歌声》,而90年代那部,还是张国荣、吴倩莲、黄磊主演的,做了很大的本土化调整,里面的歌曲更已成经典,到现在仍被传唱。
将其改编成音乐剧,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这部作品本身的故事并不复杂,而且很多桥段也都非常有特色,所以改编并不是件难事。将这样一个发生在剧院里的故事改编成舞台作品,有它的先天优势。故事发生在巴黎歌剧院—剧院本身也有自己的传奇色彩以及特殊性,作为故事中重要场景的剧院地下湖,甚至魅影专用的5号包厢,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剧场设置不仅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加了神秘感,也让观众的代入变得理所当然。
这部音乐剧作品里,一口气包含了古典音乐、摇滚乐、歌剧美声、流行歌曲等多种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手法,并在舞台上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剧中出现了三段戏中戏,三个风格迥异的歌剧片段让这部作品的音乐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代表性的是它流传最广的那首主题曲《The Phanton Of The Opera》,神秘的剧院地下湖中,魅影带着女主角克里斯汀去他的地下巢穴,古典与摇滚、流行与美声,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在这一个神秘的瞬间交织在一起,并且逐渐递进,将整个演出的气氛推向高潮—光是这一点,就让其他音乐剧难以望其项背。
在这部戏中,作曲家韦伯也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正在和当时的女主角莎拉·布莱曼处于热恋期的他,为这部作品创作出了《The phanton of the opera》《Music of the night》《All ask af you》《Think of me》等精彩绝伦的曲目。除了歌曲的创作之外,如之前所说的戏中戏的歌剧唱段,也都呈现出古典主义、巴洛克、现代派三种不同时期的古典音乐风格。这些音乐上的创作与处理,不但充满特色,还很好地为剧情服务,让整场演出在最大的范围上感染观众,触动他们的内心。
在制作上,这部作品也是远远高于其他普通音乐剧作品的。原版的主创团队奠定了这部作品的坚实基础,最好的编剧、最好的音乐、最好的导演,以及最好的舞美,都让这部戏给观众带来了极致华丽的体验。而所有的演员也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几位主角,他们扎实的演唱功底把主创想要表达的情感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更让人惊叹的无疑是该剧的舞美。该剧舞台搭建所需的材料都是空运送抵,总重达20万公斤,共需26个海运集装箱,共计230多套服装、236件道具,还有净重超过半吨的巨型水晶吊灯,连舞台上的地板都是特制空运而来(舞台地板上设有暗门150个),仅装台就要花上二十多天。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这样一部作品,是视听享受的全方位震撼。但反观国内,最近几年各地的剧院、院团都在努力开发音乐剧项目,但大都是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主要原因也是缺乏音乐剧创作及制作人才团队所致。从《剧院魅影》在一线城市驻场演出一个月以上并且场场爆满就能看出,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庞大且尚未饱和,然而,国内的音乐剧作品却面临着一次只能演两三场,并且售票都未必能过半的情况。一部二三十年前的国外作品依然可以引发如此轰动的效应,国内的音乐剧在观众里却搅不起半点动静。或许可以凭此印证,就音乐剧的创作实力而言,我们想要追上国外,至少还得再过二三十年的光阴吧。
骏马眼中的战争
《战马》
时间:9月15日 –10月31日
地点: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
文|杨小乱 图|本刊资料库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中文版《战马》来了。这部引进自英国国家话剧院最受欢迎的话剧,经过中国团队连续一年的排练、训练,终于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了,并且一演就是50场。
《战马》最早是一本小说,由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伯格创作。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迈克尔在一家乡村酒吧里和一位参加过一战的骑兵队老兵聊天,了解到在一战时,英国有上百万匹马跟随骑兵队参战,最终却只有六万五千匹马活着回来。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计有一千多万名士兵战死沙场,而马的死亡数字和士兵相近,连死亡的方式也是和士兵一样—被枪杀、被炮弹炸死,或者是被刀刃击中,流血而亡。这段对话让迈克尔很震动,回去后就以马的视角和经历,写下了这一个与一战有关的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时间:9月22日–10月25日
地点:广州,广州大剧院歌剧厅
刚过去的这一个月,广州演出界最热门的,莫过于世界著名音乐剧《剧院魅影》的上演。几乎每个演出日的散场时间,朋友圈里都会有人分享看完这部音乐剧后的激动心情。就连平时从不看演出的朋友,都耐不住大家的交口称赞,纷纷买票看戏。甚至有喜爱这部戏的观众,连续两三遍不断地到剧场里“刷戏”,每次看完都心满意足而返。接下来的11月17日到12月20日,《剧院魅影》还将登陆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有望继续上演让人惊叹的票房传奇。
该剧的风靡引来一连串的疑问:到底这部号称“音乐剧之王”的《剧院魅影》的魅力何在,让观众如此痴迷?这部音乐剧又是如何创下一口气连演数十场几乎场场爆满的票房佳绩?再者,对于中国的音乐剧来说,这样一部世界顶级的制作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诞生29年来,在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世界各地的知名剧院,《剧院魅影》都是实至名归的音乐剧票房冠军,常演不衰,并且影响力巨大。在我看来,这部戏的成功在于三个方面—故事、音乐、制作,三者缺一不可。
这部作品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加斯通·勒鲁写了一辈子小说,只有这部《剧院魅影》真正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影响,这也让他在19世纪群星闪耀的法国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这得益于《剧院魅影》作品中多种极富刺激性元素的糅杂,悬疑、爱情、惊悚、艺术,这一系列的组合,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相当吸引的。作为一部通俗小说,它可以视作一部“成人童话”,不追求深刻的立意,也没有大的格局,但依然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正因如此,根据这部小说所改编的作品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层出不穷,中国也曾几度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夜半歌声》,而90年代那部,还是张国荣、吴倩莲、黄磊主演的,做了很大的本土化调整,里面的歌曲更已成经典,到现在仍被传唱。
将其改编成音乐剧,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这部作品本身的故事并不复杂,而且很多桥段也都非常有特色,所以改编并不是件难事。将这样一个发生在剧院里的故事改编成舞台作品,有它的先天优势。故事发生在巴黎歌剧院—剧院本身也有自己的传奇色彩以及特殊性,作为故事中重要场景的剧院地下湖,甚至魅影专用的5号包厢,都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剧场设置不仅仅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加了神秘感,也让观众的代入变得理所当然。
这部音乐剧作品里,一口气包含了古典音乐、摇滚乐、歌剧美声、流行歌曲等多种不同的音乐语言和表达手法,并在舞台上巧妙地融为了一体。剧中出现了三段戏中戏,三个风格迥异的歌剧片段让这部作品的音乐性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更有代表性的是它流传最广的那首主题曲《The Phanton Of The Opera》,神秘的剧院地下湖中,魅影带着女主角克里斯汀去他的地下巢穴,古典与摇滚、流行与美声,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在这一个神秘的瞬间交织在一起,并且逐渐递进,将整个演出的气氛推向高潮—光是这一点,就让其他音乐剧难以望其项背。
在这部戏中,作曲家韦伯也达到了他的创作高峰,正在和当时的女主角莎拉·布莱曼处于热恋期的他,为这部作品创作出了《The phanton of the opera》《Music of the night》《All ask af you》《Think of me》等精彩绝伦的曲目。除了歌曲的创作之外,如之前所说的戏中戏的歌剧唱段,也都呈现出古典主义、巴洛克、现代派三种不同时期的古典音乐风格。这些音乐上的创作与处理,不但充满特色,还很好地为剧情服务,让整场演出在最大的范围上感染观众,触动他们的内心。
在制作上,这部作品也是远远高于其他普通音乐剧作品的。原版的主创团队奠定了这部作品的坚实基础,最好的编剧、最好的音乐、最好的导演,以及最好的舞美,都让这部戏给观众带来了极致华丽的体验。而所有的演员也都非常优秀,尤其是几位主角,他们扎实的演唱功底把主创想要表达的情感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更让人惊叹的无疑是该剧的舞美。该剧舞台搭建所需的材料都是空运送抵,总重达20万公斤,共需26个海运集装箱,共计230多套服装、236件道具,还有净重超过半吨的巨型水晶吊灯,连舞台上的地板都是特制空运而来(舞台地板上设有暗门150个),仅装台就要花上二十多天。
对于观众来说,欣赏这样一部作品,是视听享受的全方位震撼。但反观国内,最近几年各地的剧院、院团都在努力开发音乐剧项目,但大都是些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主要原因也是缺乏音乐剧创作及制作人才团队所致。从《剧院魅影》在一线城市驻场演出一个月以上并且场场爆满就能看出,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庞大且尚未饱和,然而,国内的音乐剧作品却面临着一次只能演两三场,并且售票都未必能过半的情况。一部二三十年前的国外作品依然可以引发如此轰动的效应,国内的音乐剧在观众里却搅不起半点动静。或许可以凭此印证,就音乐剧的创作实力而言,我们想要追上国外,至少还得再过二三十年的光阴吧。
骏马眼中的战争
《战马》
时间:9月15日 –10月31日
地点: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
文|杨小乱 图|本刊资料库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中文版《战马》来了。这部引进自英国国家话剧院最受欢迎的话剧,经过中国团队连续一年的排练、训练,终于走上舞台与观众见面了,并且一演就是50场。
《战马》最早是一本小说,由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伯格创作。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迈克尔在一家乡村酒吧里和一位参加过一战的骑兵队老兵聊天,了解到在一战时,英国有上百万匹马跟随骑兵队参战,最终却只有六万五千匹马活着回来。1914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计有一千多万名士兵战死沙场,而马的死亡数字和士兵相近,连死亡的方式也是和士兵一样—被枪杀、被炮弹炸死,或者是被刀刃击中,流血而亡。这段对话让迈克尔很震动,回去后就以马的视角和经历,写下了这一个与一战有关的残酷而温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