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如何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在世,重在修为。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愿尔顾修名,慎勿污青史”。无论是“修名”,还是“修身”,凡此种种修为,无不皆是修心。
   修心如何,修心是“戒”,是“养”。
   因此有戒贪杯、戒好色、戒贪财、戒使气等种种说法。而“酒、色、财、气”中,最重要的却是“气”,一气之下,理智丧失了,失足了,便成千古恨。故而,凡修为归根到底就是“养气”。历史上,孟子、苏辙称得上是善于修为的人,他们的诀窍就是“养气”。苏辙说:“辙生而好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苏辙是说,他生性就是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特别深。他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此是在说作文,其实是在说修身。
   从某种意义说,大凡一个人的气量决定其身心。
   所以明代陈继儒说:“修身如何,自然之气;修心如何,浑然之气;修性如何,浩然之气;修持如何,淡然之气;修量如何,泰然之气;修事如何,悟然之气。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
   修身如何,自然之气。由于自然之气能让人严谨端庄,因此他又说:身要严重。修心如何,浑然之气。浑然之气让人率性磊落,故他又说:心要光明。泰然之气让人处变不惊,故他又说:量要阔大。悟然之气让人明智彻悟,故他又说:事要妥当。他还说:意要闲定,色要温雅,语要简练,志要果毅,机要缜密,而最重要的是:气要和平。
   故而又有古人说:“处身要使端,养气要使完。”完者,备也。备者,便可心平气和也。
   修心如何,让心胸开阔,能包含宇宙,能容纳天下。
   所以当代作家李碧华说:看——
   火那么壮大,水却熄灭它;水那么壮大,土却掩埋它;土那么壮大,风却吹散它;风那么壮大,山却阻挡它;山那么壮大,人却铲移它;人那么壮大,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却动摇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那么壮大,时间却消磨它。
   ——时间最壮大吗?不,是“心”。
   当心空无一物,它便无边无涯。
   佛家说:“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试,莫使染尘埃。”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权位、生死、爱恨、名利,与你纠缠不清,还有那嘲笑、流言、嫉妒、污蔑种种,总会如影随形。何以会这样,是因你的心并非“明镜台”,唯有让心空无一物,对所有这些,不去管,由它去,内心才浩荡,才淡定,才能包纳涵盖一切。
   权位、生死、爱恨、名利……往往是在你低头时才看见的,它宛然你身下的阴影。眼睛要是只盯着身下的阴影,脑子一定跟著昏暗,心灵也随之晦涩。外在的东西,足可以使人忘却自我。而一个人一旦不知有自我,不愿成为自我,不能成为自我,本身就被那“庞大”的外在之物所投下的阴影吞噬了。抬起头,“高大”的自己见到的才是温暖的阳光;抬起头,离开阴影,就是修心。脑子清澈了,心灵明亮了,你的生活便充满质感的光辉。
   修心如何,清代诗人黄之云有言:“眼不高,不能越从;气不充,不能作势;胆不大,不能驰骋;心不死,不能入木。”修心不仅让人在人世享受温暖明媚的阳光,而且还要以安然的心态走完人的一生,死后我们的灵魂也不至于被黑暗晦涩所吞没。
   (编辑 慕容吟)
其他文献
呼应着大自然神秘的召唤,季节这艘古老的船儿,在时空的漫漫长河里,永远无穷无尽地颠簸着、漂浮着。   它的桅杆,餐风饮露披星戴月,永远睁大渴望的眼睛昂首眺望远方;它的舷锋,永无倦意地切割着变幻莫测的水面,不时激起春夏交替、秋冬更迭的浪花。   河的两岸,飘着色彩不断变化的“魔带”,时而是嫩得人心醉的绿,时而是烈焰一般炙人的红,时而是浓稠稠的、沉甸甸的金黄,时而是童真般纯洁却又哲人般深深的白。   这
1980年的初夏,阳光透过苍翠的松枝,落在北大燕南园57号三松堂的书桌上,冯友兰先生的目光随着透亮的阳光环顾着熟悉的书架,《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贞元六书》……数十年的光阴流转,这些凝聚着生命的温度、思想的力度的文章构成了他人生中最坚实的陆地。  “三松堂”这一书房雅称,取自燕南园57号园内三株松树,冯友蘭的女儿、作家宗璞在文章中写到:“三棵树中的两棵高大稳重,一株直指天空,另一株过房顶后
编者按: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一扇窗”。我想我们都有过这样一种体会:当遇到一本复杂繁琐的书,起初心里一沉,读书真苦啊!待到硬着头皮经过一番苦功啃下来时,一种成功的喜悦从心底油然而生,这就是苦与乐的区别。读书人的苦与乐只有自己能够体会,读书生活或许正因为哭过、笑过才精彩。人生也由于这段日子而变的更加灿烂。  我的读书生活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它犹如阶梯,可以帮助你向上攀登;犹
李素敏:男,50岁,中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南柏舍镇徐家寨村人,家庭农场主,赵县素敏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目前,他的家庭农场种植285亩粮食,每年为国家提供安全优质小麦17万公斤、优质玉米18万公斤;合作社种植2360亩粮食,年销售收入697万元。曾获“全国种粮大户”、“石家庄市农民劳动模范”、“赵县好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班优秀学员”等荣誉称号,2014年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
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与数字学习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学习者在数字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资源,分析这些数据资源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及其需求,进而改进数字学习系统。  时至今日,在数字学习系统中整合数据挖掘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过去的几年中,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已有了很大进展,其中大部分涉及聚类方法的设计和应用。因此,笔者在本文回顾了最近应用于数字学习的聚类研究
2017年7月11—13日,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在青岛大学如期举行,我们团队三人参加了网络团队教研赛项的全国决赛。  7月12日上午,比赛课题公布,小学美术组的课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鸟语花香》。上午是初次教研,我们一起研读教材,商定微课,制作视频,上传作品;下午是二次教研,我们一起交流意见,互评作品,完善作品,上传作品;晚上是三次教研,我们一起开拓思路,探讨预设,制作课
一、问题导向  天津市宝坻区口东街道八台港村现有5000亩桃园,桃树都是传统的品种,传统的经营模式,病虫害防治还是传统的方法,多是见到病虫危害了才开始防治,或者不管有没有病虫害都打药,这样的防治成本高,效果差,农药残留超标,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每年七、八月份,近五千万公斤的鲜桃集中上市,由于桃农药残留严重,超市进不去,农民只能走街串巷的小卖和微量的批发,鲜桃增产不增收。怎样才能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
摘要:本文从互惠学习的视角出发,选取中加互惠合作学习项目(Reciproc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 Between Canada and China:RCESS)中两个姊妹校为研究个案,以观察日志及访谈资料作为文本分析基础,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班级管理等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进行
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四川省中江县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建设,培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机制不全,渠道不通;学习培训与农民实际脱节,培训质量难以保障;现有政策的整合集成力度不够,很多已有的惠农政策未能及时向培育对象倾斜,突破性扶持政策创设不多。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  加快构建培育机制
曾经与一个搞心理咨询的朋友聊天,不经意间提到枚乘《七发》,朋友说他最喜欢文中的那句:“陶阳气,荡春心。”他说:“人们虽然一直都把枚乘看做是一个文学家,但是,我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因为他让楚太子所陶铸的阳气,更多的还是精神层面上的饱盛的阳气,让智者与太子‘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从而让他在刹那间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和进取的价值,并被自己以前的沉溺颓废所带来的祸患而吓得大汗淋漓,积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