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改革,进而适应现行的教育体制。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和推进的大背景下,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 ;教学
语文作为自古以来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担当着新课改的先锋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教师很多宝贵的馈赠:不仅是新“课标”,还有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挑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撼动着教师的语文教学状态。那么,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该使用怎样的模式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切合新时代学生需求并与时俱进的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尊重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以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围绕为基础的教学,这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知道,求知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它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好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想要如实的搞好新课改,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那么,我们就得不断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正 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因此,采取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积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入手,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求知、合作、竞争,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收获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 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使学生投入其中,引起思考、展开想象,在激发的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培养习惯,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严格的要求,点点滴滴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十分必要:①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②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③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④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⑤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⑥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学生才能不断的提高。
三、给学生一个探究、交流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合理运用各种策略,给学生一个探究、交流的课堂,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语文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教师不但要激发兴趣,还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提出有价值问题要鼓励,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每个问题面前,既有自主探究,也有合作交流,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不是要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是要教师充分的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使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更加有效。
四、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需要的是学会尝试,自己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学都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抓住每一次机会,每一份资源,积极课外拓展,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为了这些花朵的未来,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 ;教学
语文作为自古以来最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担当着新课改的先锋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教师很多宝贵的馈赠:不仅是新“课标”,还有新理念、新方式,新思维、新行为……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挑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撼动着教师的语文教学状态。那么,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该使用怎样的模式和方法是科学的,是切合新时代学生需求并与时俱进的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见解:
一、尊重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是一个以兴趣为前提,以情感围绕为基础的教学,这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知道,求知的内在动力就是兴趣,它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好动力,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最好老师。因此,想要如实的搞好新课改,搞好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那么,我们就得不断的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提高其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虑到学生正 处于天真烂漫的年龄,因此,采取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积极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入手,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多种方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教给他们知识,教会他们如何求知、合作、竞争,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收获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群鸟学艺》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 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有效的使学生投入其中,引起思考、展开想象,在激发的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二、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学习习惯的养成阶段,一个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学时决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这几方面严格要求,都要有一定的规范。培养习惯,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严格的要求,点点滴滴到位。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养成十分必要:①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②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③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④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⑤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⑥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只有学生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学习语文的基本素质,学生的学习才会更有效,学生才能不断的提高。
三、给学生一个探究、交流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合理运用各种策略,给学生一个探究、交流的课堂,开发学生的潜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使每个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能够充分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语文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教师不但要激发兴趣,还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问,提出有价值问题要鼓励,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每个问题面前,既有自主探究,也有合作交流,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意义才能如实的发挥出来。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不是要让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而是要教师充分的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及参与者的作用,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使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更加有效。
四、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需要的是学会尝试,自己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学都有着重要影响和作用。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积极的抓住每一次机会,每一份资源,积极课外拓展,积极的引导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去实践、去发现、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未来的希望,为了这些花朵的未来,搞好小学语文教学,加强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势在必行。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好地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体验成功乐趣的活动,让学生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