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28-02
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做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而语文教学不失为情感教育的沃土。
一、与作者对话,倾听心灵碰撞的声音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初中语文教材的选取涉及自然、人生、社会、人物等方方面面,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文章娴雅精致、脍炙人口。深挖文本,就会发现美的所在。比如,教学《过零丁洋》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学习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存”,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但诗中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传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深,唤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文天祥在临行前的所见所想。这种演示出来的情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二、利用诵读、音乐、对话表演,培养学生思想情感
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指出:“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加强诵读是增强情感的重要因素,诵读有助于体会作品中的声律气韵和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诵读文章的次数越多,越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在诵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背影中浓浓的父爱,桂林山水歌中的青山绿水,小桔灯中的勇敢、乐观的精神所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通过诵读,进行角色互换,把自己当成是闻一多,在愤慨或颂赞的语言感染下,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动脉,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
三、寻找师生心灵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是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抓住学生的情感脉络,以学生喜爱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在讲到诗词的时候,笔者特意说到周杰伦的歌词,以周杰伦歌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作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到押韵时,又以学生所喜爱的歌曲作范例。让学生在欢喜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寻找相同点,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是生成情感教育资源的肥沃土壤
教师应该善于发掘真实事例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情感因素,将其生成情感教育的资源。情感教育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还因为“当课程回到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就可以一同面对真实的自然事实和现实的文化活动,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掌握世界原初的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产生多元视角和解读方式。”如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写的是江南的竹乡。竹在南方随处可见,学生们对它们最熟悉不过,笔者就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授课前一星期,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竹子10分钟,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谈谈观察竹子后的发现以及感受,接着引出,假如漫山遍野都是竹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在满山遍野的竹林深处有人烟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景观,然后再对文本进行解读,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后在扩充竹子所象征的品质,以及竹林七贤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是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教育资源,寻找相同点,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是让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们带着这些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与文本对话,便可以真切体会作者深沉的文化情结。
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实施情感教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但并非都能让学生“心动”起来。这是因为教育情境的创设毕竟是外在因素,要使这种情境真正具有生成属性和生成价值,还需要师生内部机制发挥能动作用,即需要把外在的情境因素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求。在一次语文早读课堂上,本班学生读书的声音明显比其他教室的小,笔者走进教室,让学生暂停早读,静静地听别班学生读书的声音,当整个教室安静下来,别班琅琅读书声传人。两分钟后,笔者对学生说:“今天你们落后一小步,多年以后你们就会落后一大步。是甘于现状,还是勇于超越,你们自己选择。”当笔者走出教室,身后就传来非常响亮的声音。
在批改作业时,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用赠言作评语写在作业的后面,以此来启迪他们的心灵,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给暂时出现懒散松懈的学生的赠言是:“勤奋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是生命之舟上的白帆,是雄鹰借以翱翔天际的双翅。”给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的赠言是:“生活中不免会有失意,你不要太在意,过去的一切只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相信吧,走过去,又是一片天。”给喜欢打扮的女生的赠言是:“你给世界增添了色彩,生命的旋律里有你的贡献。不过唯有美丽的心灵才是生命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老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心灵和外表一样美丽的人。”有些事情反复强调,学生反而会反感,换一种方式,无声胜有声,抓住学生的特点,找到问题所在,就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在长期的实践中,师生间会建立起关心和尊重、相容和接纳、信任和公平、互动和互惠的人际关系。
引起笔者颇多感触的是,近期发生的小悦悦事件,18路人漠然相对,无一伸出援助之手,情何以堪。上海女中学生“缓交团”事件,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在哪里?作为中学生,竟然连最基本的廉耻都没有了,这是多么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深圳公务员打父事件,能够考上深圳这个大都市的公务员,应说素质是不低的,可为什么连培育他成才的父母,都会成为他殴打的对象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的是,对学生成长而言,在小学到中学毕业这十二年漫长而关键的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我们又教给了他们什么?
情感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教育。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陶冶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责编 马超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28-02
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因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智的、审美的高尚情操”。他强调:“一个真正的人不能设想没有善良的情感。实际上,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怀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地做出思想、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怀——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过程的关键时期,情感教育能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而语文教学不失为情感教育的沃土。
一、与作者对话,倾听心灵碰撞的声音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阅读、分析和理解文本,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美、品味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操。初中语文教材的选取涉及自然、人生、社会、人物等方方面面,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文章娴雅精致、脍炙人口。深挖文本,就会发现美的所在。比如,教学《过零丁洋》一文,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学习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存”,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但诗中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传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不深,唤不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文天祥在临行前的所见所想。这种演示出来的情感能让学生感同身受,真正体会到“舍生取义”的精神内涵。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二、利用诵读、音乐、对话表演,培养学生思想情感
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实验稿)指出:“注意加强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融入感情,做个播火者,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加强诵读是增强情感的重要因素,诵读有助于体会作品中的声律气韵和情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诵读文章的次数越多,越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在诵读中,学生会体会到背影中浓浓的父爱,桂林山水歌中的青山绿水,小桔灯中的勇敢、乐观的精神所在。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通过诵读,进行角色互换,把自己当成是闻一多,在愤慨或颂赞的语言感染下,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动脉,进而把握作者的主旨。
三、寻找师生心灵契合点,实现教学相长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召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是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完美的统一。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抓住学生的情感脉络,以学生喜爱的语言展现出来。如在讲到诗词的时候,笔者特意说到周杰伦的歌词,以周杰伦歌词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作引导,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到押韵时,又以学生所喜爱的歌曲作范例。让学生在欢喜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了学习效果。
四、寻找相同点,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是生成情感教育资源的肥沃土壤
教师应该善于发掘真实事例所蕴含的有价值的情感因素,将其生成情感教育的资源。情感教育需要回归生活世界,还因为“当课程回到充满生机和情感的现实生活世界,教师和学生就可以一同面对真实的自然事实和现实的文化活动,产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认识和掌握世界原初的真、善、美及其相互关系,产生多元视角和解读方式。”如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写的是江南的竹乡。竹在南方随处可见,学生们对它们最熟悉不过,笔者就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授课前一星期,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竹子10分钟,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谈谈观察竹子后的发现以及感受,接着引出,假如漫山遍野都是竹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在满山遍野的竹林深处有人烟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景观,然后再对文本进行解读,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后在扩充竹子所象征的品质,以及竹林七贤的一些故事,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竹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是最具有亲和力的情感教育资源,寻找相同点,展现现实生活的真实事例,是让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们带着这些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与文本对话,便可以真切体会作者深沉的文化情结。
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适时实施情感教育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良好的教育情境,但并非都能让学生“心动”起来。这是因为教育情境的创设毕竟是外在因素,要使这种情境真正具有生成属性和生成价值,还需要师生内部机制发挥能动作用,即需要把外在的情境因素内化为自身的情感需求。在一次语文早读课堂上,本班学生读书的声音明显比其他教室的小,笔者走进教室,让学生暂停早读,静静地听别班学生读书的声音,当整个教室安静下来,别班琅琅读书声传人。两分钟后,笔者对学生说:“今天你们落后一小步,多年以后你们就会落后一大步。是甘于现状,还是勇于超越,你们自己选择。”当笔者走出教室,身后就传来非常响亮的声音。
在批改作业时,笔者会根据实际情况,用赠言作评语写在作业的后面,以此来启迪他们的心灵,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给暂时出现懒散松懈的学生的赠言是:“勤奋是走向成功的阶梯,是生命之舟上的白帆,是雄鹰借以翱翔天际的双翅。”给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的赠言是:“生活中不免会有失意,你不要太在意,过去的一切只是一种经历,而不是一种负担,相信吧,走过去,又是一片天。”给喜欢打扮的女生的赠言是:“你给世界增添了色彩,生命的旋律里有你的贡献。不过唯有美丽的心灵才是生命春天里最美丽的花朵,老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心灵和外表一样美丽的人。”有些事情反复强调,学生反而会反感,换一种方式,无声胜有声,抓住学生的特点,找到问题所在,就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在长期的实践中,师生间会建立起关心和尊重、相容和接纳、信任和公平、互动和互惠的人际关系。
引起笔者颇多感触的是,近期发生的小悦悦事件,18路人漠然相对,无一伸出援助之手,情何以堪。上海女中学生“缓交团”事件,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在哪里?作为中学生,竟然连最基本的廉耻都没有了,这是多么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深圳公务员打父事件,能够考上深圳这个大都市的公务员,应说素质是不低的,可为什么连培育他成才的父母,都会成为他殴打的对象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对儿女的期望,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的是,对学生成长而言,在小学到中学毕业这十二年漫长而关键的时间里,我们的教育在做什么,我们又教给了他们什么?
情感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教育。塑造灵魂、健全情感、完善人格、培育精神,这便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陶冶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是每个教师的职责。
(责编 马超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