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通过近几年的物理教学交流,对物理教学的变革颇有所感,总结出学习物理应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等。
关键词 新时期 物理教学 自主认知
一、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从这个词语的字面上来看,无非就是探索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要求让现在的学生能体验到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历程,从中学到知识,体验快乐,领悟精神,这就要求探究过程不能程序化、固定化而应该多样化、灵活化,探究不是一味的到实验室通过实验去验证某个规律、定理,而是要体现在让学生采取各式各样的方式从认知到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物理资料的搜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如: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电池的种类”学生能够通过现在网络技术,报刊杂志,科普书籍等等了解到了碳锌电池、锌锰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酸电池、锂电池、燃烧电池、太阳电池、微生物电池以及水果电池等一次和二次电池。学生搜集的东西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学到的知识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再如:科学的制作也是探究物理知识的一种形式,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制取物理实验室没有又切实可有的东西。如:利用一块橡皮膜(从坏气球上取一块)、一个茶杯、一根吸管、一把刻度尺、细线、胶带,就能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气压计,可用于粗略地比较每天的气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小制作,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制作探究,一方面促进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另方面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习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一举多得。
二、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一)重视课堂引入——认知的开始启动,激发情感。
课堂引入如同一台戏剧的序幕,如果能一下子扣住了观众的心弦,将其心理状态调至最佳,不仅能激发兴趣,不舍弃之,还能使心情舒畅、愉悦。同样,一堂好的物理课的课堂引入,学生将被你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学习时的心情也十分轻快,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参与。
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
再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引入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象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我们还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量一量、称一称、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但是注意:1.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要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2.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夹玻璃球”比赛(摩擦),“钻孔”比赛(压强),“接电灯”比赛(电路),“登楼”比赛(机械功率),等等。
(二) 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引人入胜”——认知的发展,情感的稳定。
教学过程,如果老师精心地进行了设计,就会让学生遇到冲突、疑惑时,又觉得能够解决了问题,感觉到有所发现,会让学生一直处于充满激情和追求成功的欲望之中,使他们的情感自始至终保持在积极状态。
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提出:“人在向前走路时,它的脚是怎样与地面作用的呢?”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如果学生不注意思考,马上会错误的回答:“脚往前用力”。如果教师紧接着提出:“请同学们在原地体会一下”。这一来,正确的答案就产生了。对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应刃而解了。又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改课本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在黑板前声嘶力竭的讲解。
(三)不要忽视课堂结尾——认知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生动的课堂结尾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加深印象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能让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建立起来的情感一直保持到课后,真正实现“余音不止”。所以,课堂结尾也不能忽视
比如,我们在讲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设计如下课外小实验:“把鸡蛋放在一只玻璃杯的水中,看着它沉到杯底;请你在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并小心搅拌使盐溶于水,你将会看到鸡蛋会慢慢浮到水面。请你亲手做一做这个小实验,并解释鸡蛋浮到水面的原因。”课后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智能得到发展。
再如,在讲完“简单的磁现象”后,介绍国外正在开发一种新型肥料——“磁肥”给农业增产带来的广阔前景,将人引入憧憬,使人遐想。由于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巨大作用,对后面磁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就更加高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新的课改,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物理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将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满足于更多的学生。
关键词 新时期 物理教学 自主认知
一、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从这个词语的字面上来看,无非就是探索研究。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科学探究,要求让现在的学生能体验到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探索历程,从中学到知识,体验快乐,领悟精神,这就要求探究过程不能程序化、固定化而应该多样化、灵活化,探究不是一味的到实验室通过实验去验证某个规律、定理,而是要体现在让学生采取各式各样的方式从认知到体会,这样才能充分地贯彻新课程的精神。
物理资料的搜集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拓展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和归纳信息的能力。如:我布置了一道作业“电池的种类”学生能够通过现在网络技术,报刊杂志,科普书籍等等了解到了碳锌电池、锌锰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酸电池、锂电池、燃烧电池、太阳电池、微生物电池以及水果电池等一次和二次电池。学生搜集的东西会让你有意外的惊喜,学到的知识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再如:科学的制作也是探究物理知识的一种形式,让学生能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制取物理实验室没有又切实可有的东西。如:利用一块橡皮膜(从坏气球上取一块)、一个茶杯、一根吸管、一把刻度尺、细线、胶带,就能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气压计,可用于粗略地比较每天的气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小制作,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制作探究,一方面促进学生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另方面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学习知识,还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一举多得。
二、实现情感和认知的协调发展
(一)重视课堂引入——认知的开始启动,激发情感。
课堂引入如同一台戏剧的序幕,如果能一下子扣住了观众的心弦,将其心理状态调至最佳,不仅能激发兴趣,不舍弃之,还能使心情舒畅、愉悦。同样,一堂好的物理课的课堂引入,学生将被你激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学习时的心情也十分轻快,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参与。
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
再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引入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象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我们还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量一量、称一称、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但是注意:1.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要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2.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夹玻璃球”比赛(摩擦),“钻孔”比赛(压强),“接电灯”比赛(电路),“登楼”比赛(机械功率),等等。
(二) 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做到“引人入胜”——认知的发展,情感的稳定。
教学过程,如果老师精心地进行了设计,就会让学生遇到冲突、疑惑时,又觉得能够解决了问题,感觉到有所发现,会让学生一直处于充满激情和追求成功的欲望之中,使他们的情感自始至终保持在积极状态。
例如在讲《力》时,教师可提出:“人在向前走路时,它的脚是怎样与地面作用的呢?”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往往最容易被忽视。如果学生不注意思考,马上会错误的回答:“脚往前用力”。如果教师紧接着提出:“请同学们在原地体会一下”。这一来,正确的答案就产生了。对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也就应刃而解了。又如,在讲解《阿基米德原理》时,改课本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在黑板前声嘶力竭的讲解。
(三)不要忽视课堂结尾——认知的延伸,情感的升华。
生动的课堂结尾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和加深印象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能让学生在认知发展阶段建立起来的情感一直保持到课后,真正实现“余音不止”。所以,课堂结尾也不能忽视
比如,我们在讲完“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后,设计如下课外小实验:“把鸡蛋放在一只玻璃杯的水中,看着它沉到杯底;请你在水杯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并小心搅拌使盐溶于水,你将会看到鸡蛋会慢慢浮到水面。请你亲手做一做这个小实验,并解释鸡蛋浮到水面的原因。”课后学生积极动手做实验,智能得到发展。
再如,在讲完“简单的磁现象”后,介绍国外正在开发一种新型肥料——“磁肥”给农业增产带来的广阔前景,将人引入憧憬,使人遐想。由于学生了解了知识的巨大作用,对后面磁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就更加高涨。
总而言之,新的时期,新的课改,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这些物理教育工作者将面临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将存在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满足于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