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礼

来源 :小读者·阅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ox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先世是商代的王室。周灭商,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宋。四代传到宋湣 (mǐn)公,长子名叫弗父何,把国君之位让给了弟弟。他的后代到了宋殇公时,为宋国的大司马,名叫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他深受国君的器重,获得了赐族的恩典,后代于是以他的字为氏,这才有了孔氏。孔父嘉执掌宋国军权,曾多次率军与郑庄公大战。后来,太宰华督觊觎孔父嘉的妻子,使诡计杀死了孔父嘉。孔氏一族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三十岁时,立志设教授徒,开办了中国最早的私学。他的收费很低,只要一束脩(xiū),就是十块干肉。这是童子见师之礼,也是礼中最为微薄的。当然,弟子们可以根据自家的情况送老师学费,多少不等。
  孔子声名远扬,甚至引起朝中公卿的注意。当时把持鲁国朝政的“三桓”之一的孟僖子,就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投在孔子门下,向他学礼。孔子学生多出于贫贱,像这样出自贵族的比较少。据《说苑》记载,南宫敬叔曾送给孔子一辆马车,大大方便了孔子的出行。
  此时,鲁国“三桓”季氏、孟氏、叔孙氏,势力越来越大,完全不把国君看在眼里,有许多失礼的行为,孔子对此大为愤怒。
  他说:“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八八六十四人排列而成的舞阵。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舞乐。诸侯只能用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只能用四佾,四四十六人。季氏是大夫,竟然用了天子之舞,孔子看到后,就知道他们必定要犯上作乱。果然,不久之后,“三桓”联合起来与鲁昭公作战,把昭公赶出了鲁国。
  鲁国发生战争,孔子避乱来到齐国。这一年,孔子三十五岁。
  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一听,十分赞同:“您说得真好!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不父,子不子,虽然有粮食,我可能一口也吃不到啊。”可是这位齐景公当时高兴,听过也就算了。他自己就没做到一个好君主的样子。不过他很欣赏孔子,打算把尼谿(xī)的田封给孔子。齐相晏子赶紧阻止说:“儒家的那一套烦琐礼节,叫人一辈子也学不完,不能用他们来教育我们的民众。”齐景公一听,也就作罢了。
  孔子在齐国住了没多久,有齐国大夫想害他。孔子闻讯慌忙逃离。《孟子》上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所谓“接淅”,就是捧着刚淘洗好的米。孔子淘好米,没来得及做饭,就起身回国了,由此可见走得多么匆忙。当然,这也可能是对孔子归心似箭的一种文学夸张。
  回到鲁国不久,又一件事引起了孔子的兴趣。这是公元前五一五年,孔子三十六岁。吴国的延陵季子奉吴王僚之命,出使晋国。从晋国回来的时候,到了离鲁国不远的“嬴博之间”,长子死了。此时,深陷悲痛的延陵季子大概已经知道,吴公子光已经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了。他决定把儿子就地安葬。
  孔子闻讯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赶过去观看季子如何操办葬礼。
  葬礼很简朴。墓挖得很浅,没有到泉水。死者身上就穿着平时的衣服。下葬以后积土成坟,坟的长宽正好和墓坑相当;坟不高,一般人可以用手按住坟顶。积土成坟之后,延陵季子袒露左臂,绕着坟转了三圈,一边哭一边高喊:“骨肉重归于大地,这是自然的规律。你的魂魄精气,将无所不在、无所不在啊。”之后,他重新上路,赶奔吴国。
  孔子说:“延陵季子这样做,是合乎礼的吧。”
  从三十岁到五十岁,孔子一直在家授徒。这些年间,跟从他的弟子有颜回、冉有、子路、曾皙、宰我、高柴、公西华等。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孔子问他们:“平时你们都说没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将怎么做呢?”
  子路说:如果让我治理一个国家,只要三年,就能让人人有勇气,而且懂道义。冉有说:我如果治理一个国家,三年能让人民富足。公西华说:我可以当个小司仪,参加祭祀,代表国家与外国订立盟约。
  这时候,曾皙弹瑟已近尾声,余音袅袅,他用手一拨,“铿”的一声停住。曾皙放下瑟,站起身来说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到求雨的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吟着诗唱着歌回家,这是何等的快乐与惬意。
  孔子慨然长叹,很赞同曾皙的想法。那么,他是不是不赞同另外三个弟子呢?并不是。其实他也很欣赏他们的济世之心。因为他本人也有这样一腔热血,只是无处可使罢了。
  子路擅长治军,冉有善于理财,公西华长于外交礼节,三人都有经世之才。孔子是深为他们自豪的。只是因为世道混亂,大道不行,他担心弟子们满腔抱负得不到施展,到时应该有曾皙的旷达之心。达则兼治天下,穷呢?能不能在日常之中,也能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曾皙的快乐其实也很不容易得到。首先要好的环境:气候宜人,有清澈之水,有凉爽之风。另外还要有可乐之事:城外远足。有可乐之人:冠者、童子。而孔子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糙米,喝冷水,一弯胳膊枕着头,也能自得其乐。这样的快乐,发自内心,无须凭借,随时随地可得。这才是得其大道。所以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子与弟子们过着清淡的生活,彼此真情相处,讲学严肃而活泼,其乐也融融。而在这平静之中,他们又在等待着机遇,以实现他们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其他文献
古典乐曲目多以“第×交响曲”“第×钢琴協奏曲”等编码记录,大多没有标题。我以前也不能理解,认为用编号来称呼艺术作品,未免也太失水准了吧。就拿贝多芬的交响曲来说,第三交响曲就有《英雄》这个标题,第五交响曲也有标题《命运》,但是,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中,只有第三、第五、第六部有标题。  没有标题的话,一开始很难让听众产生亲切感。比起只叫做第三或第五交响曲,带有《英雄》或《命运》这样标题的更能使人联想到
期刊
小派格鲁斯——简称派格——漂浮在海面上。如果能够成功长大,派格会成为一只挥舞两只大螯的寄居蟹。有朝一日,它会在海岸边生活,在由沙石构成的海底漫步。但是,在它能够在海底行走之前,它只能像微小的浮沫一样,无助地在海面上漂浮。派格长大成年的机会相当渺茫。  派格的个头很小,因为它刚刚从跟铅笔尖一般大小的卵里孵化出来。我们会发现它的身体是半透明的——前提是,我们先要找到它在显微镜下滑过的透亮的身体。  不
期刊
一天,兔子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门口,当他正要钻进洞里的时候,从里面传出来一个巨大的声音。“我是了不起的巨人,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救命啊!救命啊!”兔子喊道。  “怎么啦,兔子?”猫问道。  “我的洞里有一个了不起的巨人!”兔子说。  “别担心,”猫说,“让我偷偷地溜进去,把他扑倒!”于是,猫小心翼翼地朝兔子洞爬去。但是,当她正要钻进去的时候,听到一个巨大的声音。“我是了不起的巨人,我会像碾虱子一样
期刊
伊敏背着书包,心事重重地走进校园。  值班老师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位同学打着招呼。伊敏像是担心惊扰到老师一样,用小得不能再小的声音问候了一声“老师好”,然后快步低着头走进了校园。  在老师的眼里,伊敏是一个好学生: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对人有礼貌,学习成绩不错……有说不完的优点,唯一的缺点就是性格有些内向,不爱说话。可是在同学们眼睛里,伊敏是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人,每天上学默默地
期刊
火车穿越三分之二的岛  从格拉斯哥回到伦敦  在无信号的暮色中兀自回想  回想我們的漫步 奔跑 谈笑  并肩凝望过南海的浪花与北海的孤岛  就这样一起跨过高山和大海  彼时车厢里你们在玩牌  窗外已是漆黑寂静  看不清田野  只有我们的倒影  多希望纯粹的时间再延长一些  让这列车不仅穿越这座岛  也穿越赤道  明天固然准时来临  那就走进不同的教室  再回到同一个厨房  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明
期刊
听说哥儿要买带画儿的山海经,阿长愁眉不展。对于她这样一个不识字,没文化的人来说,书店简直是地狱一般,更何况要为哥儿买一本书呢? 阿长只好厚着脸皮,垂头丧气地走进乡下的书店。  她尽可能地多翻一翻書,找一找画儿。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的蛇,阿长都依稀记得。只是她不认字,“山海经”这个书名她也忘掉了,只忆起“三哼”,也可见阿长浓重的乡音。她翻了有一会儿,累了,便直接坐在地上,拿手扇着风。一旁的读书才子都没
期刊
从前,有一只孤独的毛毛虫。它没有家人,没有朋友。它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大海。  于是,它收拾了一个红书包,往里面装了水、粮食、绳子、小刀等,便出发了。  它走啊,走啊,来到了一个山谷。这个山谷四面环山,似乎没有出路。毛毛虫往东走,出不去;往西走,又回来了;往南走,又到了尽头;前面也是死路一条。突然,天空中一阵长鸣,毛毛虫抬头望去,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在看着它。是麻雀!麻雀落了下来,问:“我的朋
期刊
在苍茫的大海上,有一座正义岛。  一天夜里,天空中爆发了一场巨大的流星雨。  流星从遥远的马特星系带来了奇妙的种子。  种子落在正义岛上,生根,发芽,开花。  花儿结出了可爱的马特人!  马特人头上长着一只角,他们身体柔软,充满弹性,使使劲儿能把胳膊和腿拉长,还能缩成球滚来滚去。  他们开心地跑啊,跳啊,滚啊,玩得不亦乐乎。  玩着玩着,马特人都饿了,一个个无精打采。  这时,菠萝马特指着远处的树
期刊
夏天来了,雨水丰沛,积了一个春天的雨水,都下在夏天。  放了暑假,东方和他的小伙伴们,整天琢磨怎么玩。家里玩不开,胡同里玩不开,村里也玩不开。最好玩的地方是槐树林,是青草湾。但他们去不了。  “知了——知了——”树上的知了在叫,最大的叫声来自槐树林,樹高林密,数不清的知了待在树上叫。  每棵槐树上,都有知了在叫,少则两三只,多则十几只。一林子的知了,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合唱团”,以一成不变的调子
期刊
邓伦的父母皆是军人,外公还是大学心理学教授,深受家庭氛围的熏陶,邓伦曾把成绩看得很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他幼年时唯一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每年暑假,他都会花大量时间将下一学期的课程提前进行预习。至于那所剩的一小部分时间,他则用来看《英雄无悔》这部电视剧。随着剧情的發展,高且远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也一点一点渗透到邓伦的心里,想要当一名警察便成了他在小时候的梦想。  一晃十年过去,连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