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上一座高山需要长久的跋涉,跳崖而亡则只需要短暂的几秒。以《从优秀到卓越》、《基业长青》闻名于世的学者吉姆·科林斯从总结卓越企业的成功法则中转过身来,开始关注大企业的衰败。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选择,因为失败的案例眼下实在太多了。
科林斯选取了11家经历过从辉煌到衰落历程的公司,它们是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信件和文件复印机公司、埃姆斯百货公司、美国银行(与万国银行合并之前)、电路城公司、惠普公司、默克公司、摩托罗拉、乐柏美公司、斯考特纸业公司以及真力时公司。他及时更新了这些公司的研究数据,并通过财务指标、运营模式、公司愿景、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领导力、科技支撑、市场、环境和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对这些公司的历史进行了剖析。科林斯的脑子里始终缠绕着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导致了公司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二,衰退迹象出现后,公司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对策?于是,有了科林斯的新书《再造卓越》。如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的公司衰落模型要比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的成功模型困难许多。
与科林斯视价值观和使命感为“高瞻远瞩公司”的成功基因一样,在《再造卓越》一书中,科林斯认为傲慢自负是公司走向衰落的开始。狂妄自大可能会使公司墨守成规,也可能使公司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扩张。失去自省能力即意味着公司更容易不同程度地背离卓越公司创立伊始所奉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再造卓越》从另一面证明了《基业长青》的正确,贸然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或拒绝与时俱进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
尽管有的公司在衰落中挣扎了数十年,有的公司转眼就关门大吉,但在科林斯眼里,它们都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当成功者把成功挂在嘴边,而不是去深入挖掘成功的原因,那么衰落很可能接踵而至。很多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但如果把运气当做本事,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傲慢起来。当成功光环越来越炫目时,随之而来的是枉顾自身实力的盲目扩张,不断扩大规模或多元化。如果关键岗位上的人才的增速跟不上岗位的增速,企业就等于自掘坟墓。相反,这种扩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才流失和庸人上位。当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内部的预警信号就开始频频出现,公司领导者往往对不佳的业绩视而不见,认为只是暂时的、周期性的波动,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组织气氛变得沉默。进入第四阶段后,企业往往倾向于采取赌博式的举动,起用踌躇满志的领导、采用激进却未经证实的策略、推行暴风雨式的变革、研发一鸣惊人的产品。这些举动,看似打了强心剂,但结果往往更加糟糕。到了第五个阶段,企业便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打造一家卓越的企业如同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用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企业从得益于“飞轮效应”到落入越做越错的“死亡陷阱”,其实并不那么遥远,中国的明星企业家们似乎该从炫耀成功的自恋心理中走出来了。
科林斯选取了11家经历过从辉煌到衰落历程的公司,它们是大西洋-太平洋茶叶公司、信件和文件复印机公司、埃姆斯百货公司、美国银行(与万国银行合并之前)、电路城公司、惠普公司、默克公司、摩托罗拉、乐柏美公司、斯考特纸业公司以及真力时公司。他及时更新了这些公司的研究数据,并通过财务指标、运营模式、公司愿景、经营战略、组织架构、企业文化、领导力、科技支撑、市场、环境和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对这些公司的历史进行了剖析。科林斯的脑子里始终缠绕着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导致了公司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二,衰退迹象出现后,公司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对策?于是,有了科林斯的新书《再造卓越》。如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的公司衰落模型要比构建一个有数据支撑的成功模型困难许多。
与科林斯视价值观和使命感为“高瞻远瞩公司”的成功基因一样,在《再造卓越》一书中,科林斯认为傲慢自负是公司走向衰落的开始。狂妄自大可能会使公司墨守成规,也可能使公司认为自己可以随意扩张。失去自省能力即意味着公司更容易不同程度地背离卓越公司创立伊始所奉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再造卓越》从另一面证明了《基业长青》的正确,贸然进入不熟悉的行业或拒绝与时俱进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
尽管有的公司在衰落中挣扎了数十年,有的公司转眼就关门大吉,但在科林斯眼里,它们都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狂妄自大、盲目扩张、漠视危机、寻找救命稻草、被人遗忘或濒临灭亡。当成功者把成功挂在嘴边,而不是去深入挖掘成功的原因,那么衰落很可能接踵而至。很多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但如果把运气当做本事,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傲慢起来。当成功光环越来越炫目时,随之而来的是枉顾自身实力的盲目扩张,不断扩大规模或多元化。如果关键岗位上的人才的增速跟不上岗位的增速,企业就等于自掘坟墓。相反,这种扩张的过程,往往伴随着人才流失和庸人上位。当公司进入第三阶段,内部的预警信号就开始频频出现,公司领导者往往对不佳的业绩视而不见,认为只是暂时的、周期性的波动,把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组织气氛变得沉默。进入第四阶段后,企业往往倾向于采取赌博式的举动,起用踌躇满志的领导、采用激进却未经证实的策略、推行暴风雨式的变革、研发一鸣惊人的产品。这些举动,看似打了强心剂,但结果往往更加糟糕。到了第五个阶段,企业便已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打造一家卓越的企业如同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使用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得越来越快。企业从得益于“飞轮效应”到落入越做越错的“死亡陷阱”,其实并不那么遥远,中国的明星企业家们似乎该从炫耀成功的自恋心理中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