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贵麟:青联工作是一项很美的职业

来源 :中华儿女·青联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722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多久?在俞贵麟看来,那并不取决于一个人的生理年龄,而是他的心态,取决于他是否仍怀有对生命的激情。让俞贵麟感到庆幸的是:他的青春时光献给了自己挚爱的共青团和青联事业。在这里,他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让我始终保留着青春的激情和对工作的创造力。”
  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的俞贵麟行事颇为低调,平时很少接受媒体采访。但对于与他很有缘分的《中华儿女》的邀约,他欣然应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他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谈起那份曾从事并热爱的事业,那些属于青春和青联的故事。
  
  


  首创“十杰”
  
  “杰出青年”,一个闪闪发亮的名词。聂卫平、陈章良、杨利伟、姚明、刘翔……这些不同行业的人物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称号,这个称号也成为积极、向上、优秀青年的代名词。如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评选已经轰轰烈烈地搞了18个年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活动最初正是在俞贵麟的策划下诞生的。
  那是在1989年,一个颇为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担任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和全国青联秘书长的俞贵麟在和一些青年的交流中发现,他们中的不少人思想上有些迷茫、消沉,找不到方向。俞贵麟意识到,在这个时候,应该办一次“喊得响,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活动,来振奋年轻人,引导他们追求卓越,积极向上。
  “要使这个活动有生命力,有影响力,就应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于是,举办一个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的想法在俞贵麟的脑海中逐渐酝酿成型。几天后,俞贵麟将申请举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的报告交到了团中央书记处。
  评选“十大杰出青年”的想法得到了书记处的大力支持。1990年5月4日,由全国青联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中华儿女》等10家新闻单位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十杰”的评选一改以往“组织讨论决定”的老套路,而是和如今选秀活动中的“海选”有些相似:首先由各省、市、自治区及独立系统的青联向组委会推举1—2人,由组委会确定30位候选人之后,通过媒体公布候选人的名单和事迹,再由群众进行投票,最终选出10名杰出青年。
  评选活动引起了人们的巨大热情和高度关注,这是俞贵麟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陆陆续续收到的选票有几十万张。计票的时候,用一辆大卡车拉到中科院电子计算机所,由他们无偿帮忙进行电脑计票。”
  7月下旬,首届“十杰”评选结果公布之后,全国青联举办了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之后,一场学习“十大杰出青年”的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十杰”们走向全国各地,和青年们交流、座谈。“十杰”的事迹还出了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甚至触发了一系列的“十杰效应”:继“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之后,相继出现了“中国十大杰出工人”、“中国十大杰出检察官”、“中国十大杰出妇女”……各省、市、自治区青联也开始评选自己的“十杰”。“杰出青年”一度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词汇。
  “可能之前树立的一些典型对很多青年人来说有些遥不可及,觉得他们的思想境界不是自己能够达到的。再加上那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方法,他们只有被动地接受。而‘十杰’评选呢,是大家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所以接受起来更容易,热情更高。”谈及“十杰”评选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俞贵麟这样分析。
  “其实,如何做好团和青联的工作,如何更好地引导青年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动脑筋。‘十杰’的评选,是一种带有探索性质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现在,“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已经进行了18届,仍是全国青联每年的重头项目之一。为了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在评选方法和流程上也进行了数次调整。“开始采取广泛投票的方法,既有利于大家的参与,又能够提高知名度,是很好的办法。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有些单位买报纸上的选票,一买就是10万份。”为了防止出现部分人控制选票的情况,后几届的“十杰”评选改为评审委员会评选的方式。开始是设定30位固定的评委。后来,又形成百余名评委组成的评委库,每次临近评选时,从中随机抽取部分评委形成当年的评审委员会。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十杰”评选的公正性和含金量。”
  
   “博士服务团”的前前后后
  
  在团中央、全国青联工作,学到了什么?答案当然有很多。俞贵麟特别提到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大局观和做大事的意识。“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结合党和国家的整个宏观趋势来考虑。”除了“十杰”评选外,俞贵麟还参与策划组织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团”、“博士服务团”等多个“重头”活动。
   其中,“博士服务团”应该说是个最值得一提的例子。
  那是在1997年,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重庆正式成为全国第四个直辖市。那一年,重庆团市委副书记周旬等几位同志专程到北京找到俞贵麟,向他征询重庆升格为直辖市后,团市委、青联应该做点什么,来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添砖加瓦。他们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常规”的想法,比如请团中央统战部及全国青联帮忙,请一些文艺界的名人,在重庆搞一次庆祝活动。但俞贵麟考虑到:重庆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庆祝活动,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才缺口。重庆升为直辖市,重庆人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不会因为地市的升级而随之提高。经过反复考虑,俞贵麟提出:派一批博士生过去。这个想法也得到了重庆方面的欢迎和赞同。
  


  经过商议,团中央决定组织一个高层次的“博士服务团”作为团组织献给重庆直辖市的一份厚礼。在全国青联与中国社科院的合作下,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定了39名博士。1997年7月16日,“博士服务团”(当时称为“博士生服务团”)赴重庆挂职。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效率也很高,在经过为期两天的培训后,39位博士就在各自不同的岗位走马上任了。
  一年的挂职期满后,有18名成员选择了留任。如今11年过去了,当年留任重庆的“博士服务团”成员很多都走上了副厅级以上领导岗位,经过锻炼后离开的成员也大多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岗位担任重要的工作。
  “博士服务团”在西部乃至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反响。时任重庆市委书记的张德邻称之为“一项创举”。之后,中组部找到团中央参与进来,更是将这项活动拓展到了更大的范围。今天“博士服务团”已经成为中组部、团中央联合推出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培养品牌项目,向西部地区陆续选派了近千名博士。这些人才如同源源不断的“智慧血液”,为西部地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开创两岸青年交流的先河
  
  让俞贵麟尤其欣慰的是,他在团中央统战部工作期间,也为大陆和台湾两岸青年的交流工作打开了局面。借1990年亚运会举办之际,俞贵麟经过多方努力,首次邀请台湾青年代表团访问大陆。同时,为尽快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在他努力下,1995年3月26日全国青联首次派出“大陆杰出青年访问团”赴台访问,打破了两岸40多年来青年间的隔绝,实现了两岸青年的双向交流。在台期间,访问团与台湾青年商会总会、十大杰出青年选拔筹备委员会、十大杰出青年基金会等青年团体开展交流活动,还举办了以“两岸精英交流迎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两岸十大杰出青年科技、经贸交流座谈会。
  俞贵麟回忆起那次赴台湾访问,“刚刚下飞机还没有来得及到下榻的饭店去,就被拉到新闻发布会上去了。”对于代表团的到来,台湾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这里也要见面,那里也邀请我们去,在台湾访问的近10天时间几乎都在马不停蹄地跑。”
  后来,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俞贵麟又策划组织了“两岸青年中秋大联欢”。“每年中秋节的时候组织台湾青年到大陆来,元宵节则是大陆青年代表团到台湾去。”接待台湾青年代表团的时候,也尽量安排他们到不同的城市去看看:“在北京,他们感受到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在杭州,他们看到秀美的江南景色,而转到上海,他们又会体会到大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俞贵麟说,台湾的朋友来了以后都很兴奋,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个台湾青年还问我,俞主席,您是共产党员吗?我跟他说我是。对方感慨道,原来共产党员这么和蔼可亲,一点也不像想象中那样!” 这也让俞贵麟体会到,每一次交流都会让彼此的了解和友谊更深一些。两岸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彼此不了解就会有生疏、有隔阂。在交往中,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他聊起这样一个片段,有一次两岸青年大联欢活动,是在日月潭的码头上,伴随着流淌的河水和美丽的月色,两岸的青年朋友们一起唱着歌,感觉非常浪漫。回忆起这一段的时候,俞贵麟微微笑着,眼神变得深邃而遥远,仿佛又回到多年前的那个美好的夜晚。
  
  青联工作让我一生受益
  
  “青联是一方洁净的土地,在这里难以见到世俗的偏见、贪婪、歧视、铜臭、交易、争斗……这里有的只是理解,信任和纯真炽热的友情。
  


  青联是一片温馨的港湾,在海上奋力拼搏的青年人,在这里可以寻到慰藉和新的充实。
  青联是一条不涸的河流,前浪奔涌,后浪叠起。它旺盛不衰的生命来自流淌,来自新陈代谢,来自永不停滞地从过去流向未来 …… ”
  这几句话,摘自曾任全国青联常委、著名词作家陈晓光写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俞贵麟一直非常喜爱。
  “我对青联这个组织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我在里面工作的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个组织的模式和工作方式使她具有独特的魅力。应该说青联的工作和团的工作有所区别,她更加开阔,包容性更强,青联工作是一项非常美的事业。”
  为什么青联能具有这么大的凝聚力?俞贵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认为这种“青联现象”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他自己的心得是:首先是因为青联高举爱国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她可以联络联系广大的青年。“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民族、宗教都没有关系,对祖国的热爱将我们联系在一起。”
  当然,青联的魅力还有其它的因素:“比如青联委员都是本行业内的优秀人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是志同道合的。另外,青联组织里面没有利益冲突,没有厉害关系。大家在这个组织里感到很轻松,很温暖。”
  在青联工作多年,俞贵麟说,这段经历让自己一生受益。“不管是组织能力、活动能力还是文字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在青联更磨砺了我的意志,让我学会认准了的事情,就要不遗余力地做好。”
  1979年刚调任团中央学校部时,俞贵麟还是个青涩的理科毕业生。“之前接触的都是数字、公式、定理。现在要面临大堆的文字工作,觉得很头疼。”
  他至今仍然记得进团中央后第一次写文章的情景。“我写完交给领导,过了三天他还没有找我,我就知道没戏了,肯定是我写得不好,他另找别人写了。”这次经历让俞贵麟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工作,压力很大。”好在团中央有很好的机构文化,每天晚上机关大楼里面都是灯火通明,年轻人都在伏案学习。于是俞贵麟也加入了这支“夜读”的队伍,他买来指导写作的书籍,把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一遍一遍地看,分析人家是怎么写的。“这样三年下来,写文章已经难不倒我了。”俞贵麟微笑着回忆。
  如今,虽然俞贵麟已经离开了他钟爱的共青团、青联事业,但与当初的同事和青联委员们的感情并没有随之陌生或中断,这份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俞贵麟说,这也是青联给予他的一份宝贵礼物。
  如今的俞贵麟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仍然保持着在旺盛的工作激情。他笑称自己是个不会偷懒的人,常常在工作上自己给自己“加码”,施加压力。他热爱大自然,勤于锻炼,多年来不管风霜雨雪,每天坚持步行上班。“我永远不会让自己暮气沉沉,得过且过。因为多年来我都从事着一个青春的职业,这样一路走来,我的心态到现在都很年轻。”
  
   与《中华儿女》杂志的缘分
  
  “《中华儿女》就像我一手带大的孩子一样。”谈起这本杂志的创办过程,虽然已经过去20年了,俞贵麟仍然记忆犹新。
  团中央有人提出创办《中华儿女》杂志的想法是在1987年。“当时的考虑是,全国青联聚集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应该通过一个媒体不断地来宣传报道。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仁人志士,他们发奋成才、报效祖国的故事也需要媒体的宣传报道,来激励、鼓舞当代青年。因此,在当时创办这样一本杂志,是非常有必要的。”
  经团中央书记处讨论通过后,《中华儿女》于1988年正式创刊,最初被纳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但初期的发行量却并不理想。
  “它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一样,先天有些不足,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因而成长得不是很茁壮。”
  但俞贵麟坚持这本杂志要好好办下去。“‘中华儿女’这个名字,政治包容量很大,和全国青联这个组织的性质也是相吻合的。”在俞贵麟的努力下,《中华儿女》杂志在1989年转为由团中央统战部直接管理。“当时我就想了一个办法,配合首届‘十杰’评选活动,《中华儿女》出了一本专刊。”随着“十杰”评选活动知名度的提高和群众的热情参与,《中华儿女》的发行量也一下子上了一个大台阶。“十杰”专刊连续办了三年,可以说是借着这股强劲的东风,《中华儿女》一下子就茁壮起来了。
   团中央统战部对《中华儿女》的管理,是“将有力的支持和宽松的政策相结合”。俞贵麟曾和当时的中华儿女杂志社社长杨筱怀谈到:“政治上要严格把关,内容上要符合我们的办刊方针,与青联的工作相结合,在这个前提下,你做什么都可以。”俞贵麟还亲自为《中华儿女》出谋划策,指出了一条发展思路:“一个杂志要做大,仅仅靠文字是不行的,要和做活动结合起来,在做活动的同时宣传杂志,两者有形结合,这个杂志就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他还不止一次地对杂志社的领导说:“必须要借助青联这个组织,借助委员们的力量,大家来办刊,不能几个人闷在屋子里面办杂志。因为这本杂志是为委员们服务的,所以也要借委员们的力量来办,两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有了青联组织在精神上和政策上的强大后盾,再加上杂志社人员自身的努力,《中华儿女》终于开始蒸蒸日上,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媒体,并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这对于曾经的老领导、也为之付出过不少心血的俞贵麟来说,可以说是一件颇感欣慰的事。
  
  人物链接
  俞贵麟: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主要经历:
  1970.6-1973.9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通讯员、文书
  1973.9-1976.12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加速器专业学习
  1977.1-1977.11 安徽省路线教育工作队
  1977.12-1979.6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团总支书记
  1979.6-1983.1 团中央学校部大学处、全国学联副主席
  1983.2-1985.8 团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处长、办公厅副主任
  1985.9-1986.7 中央讲师团山西分团副团长
  1986.8-1987.4 团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党总支书记
  1987.5-1988.1 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
  1988.2-1988.12 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政治组副局级调研员
  兼中央联系工、青、妇联络员
  1988.12-1998.11 团中央常委、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常委、秘书长、副主席兼秘书长
  1998.11-今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秘书长、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主持日常工作)、党组书记
  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其他文献
无疑,互联网已成为时下最为自由的沟通平台与信息传播载体。网络时代,是一个盛产观点、意见和评论的时代。但与此同时,一些“网络暴力”等不良行为,也在频频刺激着人们的眼球、内心甚至是道德底线。让人忧心的同时,不得不慎思一些问题,应怎样看待网络信息和网络舆论,如何有效地进行网络管理?    崔保国:“网络政治”不是万灵药  文/高艳    崔保国,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中心主任。   
期刊
夏草搞了7年的财务打假,所以有媒体将他和王海联系在一起,称他是财务打假专家,他有些不满:我是一个会计学博士,做的是学术研究的延伸,我更希望大家说我是财务专家。   财务揭黑,断人财路,他自嘲做的是“小人才做的事”。他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飞草”、“申草”、 “夏草”,7年间光笔名他就换了三个。在接受一家媒体的采访时他还曾说过:“我不过是一只小蚂蚁,而对手是一头大象,随时都可以把我踩死。”  但对于
期刊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人肉搜索是目前网络上最流行的热词之一,其检索量连续多日高居百度检索头名。今年4月17日,国内“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更是吸引了全国亿万人民的眼球。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网络时代的全民狂欢?    人肉搜索实际上是猫扑(
期刊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自称是“散户工会小组长”。  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个“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第一个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他叫杨怀定,而他另一个更为人熟悉的名字则是“杨百万”。    2
期刊
与想象中的柔弱、纤细不同,身为古典舞者的王文莉青春、时尚,浑身洋溢着活力。  作为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的她,还是广东湛江海洋大学中国歌舞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华环境保护绿色形象大使。她一直秉持对舞蹈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正是这份热爱与执着使她从一个偶尔走上舞蹈之路的小女孩儿,逐渐成长为一颗耀眼的古典舞蹈之星。    “注意手的动作”,“脸上要有微笑”,“注意节奏”……  在北京财贸学院的礼堂里
期刊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中国互联网似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认可。正如网友所说“这短暂的几分钟,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个月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了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仅仅半年的时间,中国网民数量净增4300万人,达到了2.53亿,并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正如“美国网民
期刊
苦苦等待八个月,终于盼来久违的七天长假,如此难得的一个可以让自己自由支配的假期,出行计划自然是要提前半个月制定的。今年长假出游,目的地首选自然是首都北京。国庆节,必然是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最有意义,恰逢奥运会和残奥会刚刚在北京闭幕,选择这个时候过去,既避开了人流的最高峰,还能在北京抓住奥运的尾巴,感受一下奥运氛围,更何况天安门广场看升旗还可以切身感受一回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一举多得,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期刊
2008年,面对全世界的瞩目,中国北京以一场前所未有的奥运盛会向世界展示了她的繁荣与强大。  奥运会更是民间交流的盛会、文化沟通的平台。五千年灿烂的东方文化借助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一次与全世界的拥抱。年画、剪纸、风筝、刺绣、布艺、泥彩塑、面塑、脸谱、草编、葫芦雕刻、皮影、民间玩具……这些颇具中国风味的民间手工艺术也在世界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为了让中国的本土艺术能与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们面对面交流,7
期刊
柳岩:光线传媒的当家花旦,极速上升的娱乐主持新势力,《音乐风云榜》、《周日我最大》等超过10档娱乐节目的主持人,是目前内地荧屏上曝光率和活跃程度最高的主持人之一。  2008年10月,她成为《男人装》的封面明星;    11月,她将发行自己的首张EP,主打歌是“武曲”,“在舞蹈上将挑战蔡依林的高度。”  12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她还会出版一本自己的新书《女人大BUY类》。    节目中的柳岩是
期刊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散文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写的散文比较多。从诸葛亮早先即将出山和刘备谈话起,到后来他所写的书信,奏表,以及关于如何管理国家的《便宜十六策》,乃至告诫后代的一些文字,就像当时的曹操一样,在行军打仗的同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的《出师表》更是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出师表》的主旨    《出师表》的写作当然和散文不同,它是在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攻打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