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分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对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生社团是实施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渠道、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实现青年成长成才的实践场所,当前社团建设存在被重视程度不够、专业管理和指导人员配备不足、资金投入和固定场地短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从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供给侧改革出发,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大社团指导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进一步提高社团参与度发挥社团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大社团建设投入做强社团实践平台、进一步健全评价机制提升社团整体水平等五大措施,力求实现高校对学生社团发展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高校、社团建设、宏观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①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引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高校学生社团逐渐发展成为了大学生群体学习、交流和锻炼的重要平台,是“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新格局的外围延伸手臂,具备着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发展及重要的社会教化等功能。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
  一、新时代对学生社团的新要求
  学生社团承担着团结和凝聚广大青年学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等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为我国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同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对学生社团提出了新要求:
  1.学生社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黨的十九大报告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表述有很多,“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等特点,因此,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充分发挥“两课”等显性课程的教育功能,也要注重发挥社团活动、比赛、仪式等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藏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活动内容与形式等方方面面,学生社团具有独特的价值导向优势,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中——也就是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利于促使学生全面科学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认同,从而才能将其内化成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和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在情感和实践层面的学习和教育方面,可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氛围,增强学生情感认同,开发学生认知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新时代,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开拓创新和独立自主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社团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独立于第一课堂之外的人才培养平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管理,既能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又能培养和提高自身在高校各项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社团成员凭借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在社团活动中自发组合、自由接触,不仅能够在知识结构上实现优势互补,且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通过交流讨论从彼此身上得到启发,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进而促成创新能力的提高。社团日常开展的社会实践和学术讲座,能够同时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渠道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同时,学生社团也是一个组织构架较为完整的小团体,其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参与团体管理和团体活动,所进行的团体内部及团体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交际公关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此外在一些科技类社团中,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在竞赛中不断地温故知新、学习提升,有助于提高其将来在就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3.学生社团是实现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场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各群体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越来越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就眼界开阔而言,学生在社团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各地的风俗习惯,在共同社团工作实践中学习分工协作、技巧方法;就个性发展而言,学生社团可以弥补大学生在空间上离开家庭及亲友而产生的心理孤独感,满足其归属需要,可以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之余减轻其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步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可以使之在社团活动的互动交往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个体成才而言,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生完整专业知识技能的构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提供了崭新平台。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一直工作在社团管理的一线,长期关注高校学生社团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但遗憾的是,相应的配套措施、管理制度、运行方式的革新却没能跟上社团规模的增长速度,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1.对社团建设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目前高校的学生社团数量少则数十,多则数百,尽管体量庞大,但是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实现科研、教学等可以尽早出现显性成果的传统职能上,对社团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专业的管理和指导人员配备不足,社团一般由高校各级团干部进行管理,笔者所在高校有161个学生社团,校团委1名干部担任校社团联秘书长负责社团工作,同时该干部还负责本校思想引领、志愿者、创新创业、青春同伴等多项工作,精力严重不足,全国其他高校情况都大都类似。社团缺乏专门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指导老师,尤其是一些文艺体育类、学术科技类的社团,更需要对应专业的教师指导,有的社团即使有名义上的指导老师,双方的交流互动也很少,老师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学生社团干部的培养和指导严重不够。其次是社团运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有专项社团经费20万元,但平均分配到全校各个社团手中就显得很少,而截止到本文发稿,在全省其他本科高校,笔者所在高校是唯一划拨社团专项经费的高校,对于其他仅靠社员缴纳会费来维持运作的社团来说,资金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最后是固定场地短缺的问题,笔者高校除了艺术、武术、体育类社团有固定活动场地,绝大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没有固定的场地,这严重妨碍了社团活动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团的生存和发展。   2.社团管理不规范。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加入社团后,因为不满意社团为其提供的管理和服务带着失望和抱怨而退出,导致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社团管理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一是高校在社团活动认识定位上的不准确。社团活动应是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中坚力量,是引领校园文化走向的路标。而很多高校和老师固执的认为,社团活动只具有娱乐性、运动性、业余性,只能作为丰富大学业余生活的补充,常常劝说学生不必耗费太多时间精力投入其中。高校和老师对社团活动这种认知上的错位,直接导致了社团的成长得不到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组织构架的不紧凑。每个社团在创立之初都各自制定了章程和宗旨,但在社团运行中疏于组织会员学习、监督会员执行,所制定的条条框框成为一纸空文,对会员没有约束力,导致组织架构松散,大一入会的人数较多,大家带着憧憬和期待参加社团活动还算积极,大二随着专业学习压力的提高及其他客观因素,参加活动的人数锐减,到了大三,就只剩少数跟着社团一同成长的学生割舍不掉,还在指导师弟师妹组织活动,而面临着毕业和就业难题的大四学生则几乎无人参加了。三是活动内容的不深刻,社团活动的开展最后常常会变成自娱自乐,具有参与对象的面不广,活动创意的点不深,对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的不了解,一味求新求异等诸多问题,导致社团活动失去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而各个社团之间又缺乏协作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很难在高校里产生规模效应。
  3.学生主体性缺失。
  所谓管理的主体,是指在社会领域中掌握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决定管理方向和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③。就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它提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平台,提供了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并产生火花的场所,而反过来,学生的参与、支持和认可,也是社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因此,其管理的主体应当为学生,在社团日常运行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现实中,笔者发现,高校的学生社团基本直接接受团委干部和指导教师下达的指令做事,做的事情又大都是上级领导安排布置的任务或者活动,社团成员内部也存在着一定官僚思想,由此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削弱了学生社团整体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活动的创意、吸引力不够,学生的个性也遭到了抑制。久而久之,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最终导致社团的发展止步不前。
  三、加强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对策
  正如经济领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一样,高校社团建设工作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为实现高校社团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社团发展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结合《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立足于社团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功能建设、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宏观解决对策。
  1.提高重视,进一步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和运行机制。
  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的社团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挂靠单位业务指导,团组织具体管理,各部门、各学院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社团工作管理格局。各级党委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定期研究大学生社团工作;校团委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具体承担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统筹管理工作,各社团挂靠单位具体负责社团的日常指导工作,校、院两级共青团组织要指定专人专门负责大学生社团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等部门结合工作职能,为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指导;保卫处、后勤部等部门为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和物质保障。挂靠单位对挂靠社团的常规工作、活动组织、社团发展等进行指导,优先给予活动场地、专业技能设施设备、活动资金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持。
  2.加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活动质量。
  将学生社团划分为思想政治类、创新创业类、学术科技类、文化体育类、自律互助类、志愿公益类及其他类等。④大力扶持思想政治类社团,并引导该类社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团活动全过程,结合革命传统、改革开放、中华优秀文化等专题,开展主题教育、榜样示范、网上宣传等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思想引领方面的重要作用;用心培育学术科技类社团,并引导该类社团把第一课堂内容延伸和拓展至社团活动中,开展学科竞赛培育和指导,加强学术钻研,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重点打造创新创业类社团,并引导该类社团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加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努力发展文化体育类社团,并引导该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健康体魄,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积极倡导志愿公益类社团,深化志愿服务实践,深化实施关爱农民工子女、阳光助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并引导该类社团积极开展重大赛会、助贫扶困、环境保护、社区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正确引导自律互助类社团,并引导该类社团关注和推动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成才发展等方面的困难需求,陶冶学生高雅情操,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充分发挥指导教师能动作用,每年学校给予一定课时的工作量补贴。
  3.提升参与,进一步发挥社团育人功能。
  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从事社团工作的情况及获得的成绩,并定期评选表彰獎励优秀社团干部。对于能够严格按照社团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按时按量开展并完成社团工作和教学任务的社团,给予社团成员一定的学分,探索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4.加大投入,进一步做强社团实践平台。
  加大对大学生社团的建设投入,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各挂靠单位要给与经费配套,鼓励通过吸纳社会赞助,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大学生社团活动基地,为大学生社团开展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通过文化节、优秀评比展示、特色展演、创新观摩和工作经验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活跃社团活动。树立精品意识,着重建设一批有活动、有影响、有特色、有品牌的优秀社团,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效果显著、影响深远的社团活动。
  5.健全考核,进一步提升社团整体水平。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社团干部、指导老师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每年考核结果将各社团划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作为经费划拨等的依据。构建以专家学者、专职团学干部和学生骨干等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总结和把握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规律,掌握大学生社团工作的动态信息,为大学生社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引导。同时,在多年的社团建设实践中,不难发现,社团活动要提高内容层次、提高组织水平、提高精神品位,必须紧紧依靠严格的组织纪律、严谨的组织构架,以及高年级学生的参与和指导。
  新时代对学生社团发展具有提出了新要求,只要我们能够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推行规范化的社团管理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并引导学生社团做好自身建设,我们就必定能够带领高校学生社团走上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必定能够使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角色, 也必定能够在高校里看到学生社团百花竞放、各领风骚的繁荣景象!
  注释: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0
  ②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N],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601/t20160113_227746.html
  陆为群.高校隐性课程与学校建设研究述评[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③杜明汉:管理学原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2,第124页
  ④同②
  基金:本文是浙江省青少年工作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第二课程成绩单”背景下社团建设的机制和路径研究(YB201639)
  基金:本文是浙江省青少年工作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第二课程成绩单”背景下社团建设的机制和路径研究(YB201639)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所在,对它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民族主体自身的需要,也是它走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客观需要。今天,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我们应该力争探索解决困境与挑战的路径。一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消解西方不良社会思潮,二是用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观抵制传统文化复古主义倾向,三是用国际交流互鉴的方式摒弃盲目文化排外主义偏向。 
期刊
摘要: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为移动教学提供了帮助。本文在研究现有移动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Android移动应用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改革方案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实施等,希望为移动教学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教学;教学内容情境化;资源共享  1 引言  国外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移动学习已经涉及到企业培训、学校学习、职业学习等
期刊
摘要: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此次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正直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不少企业都忽视了其价值,将精力投放在盈利活动中,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也有待提高,工作理念落后,形式单一。要想切实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之与企业发展目标、作风效能建设、企业改革相结合,创新政工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优化思想政
期刊
摘要:及时、规范、全面的新员工入职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上的问题,使得很多企业虽然下大力气进行了入职培训,却未收到预期效果。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企业模式的新员工入职培训,为企业培训出真正的“合格品”,才有利于员工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优秀品”,让入职培训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对企业新员工入职培训过程中普遍存
期刊
摘要:要将高职院校的项目化教学与现代社会上对于人才的根本需求做结合。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意识到,之所以要调整教学理念,其实本质上是为了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能够更加迅速地融入进社会当中,因此,在对教学进行项目化改革的时候,教师们就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高职院校在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对项目化教学的实际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们必须认识到,能够开展项目化教学的科目
期刊
摘要:介绍了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基本原料及发泡方法,同时对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型工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趋势。 本文简述了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独特优点,归纳总结了木粉处理、配方、成型工艺、及成型设备等关键技术,并就当前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木塑复合材料;发泡;pvc  1 为何而来——发展背景  木塑复合材料(WPC)是
期刊
摘要:本文就激励相容的概念及影响其落实的因素进行阐述,进一步从找准利益均衡点、增强制度合理性等方面入手,探讨基于激励相容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旨在通过激励相容与企业绩效管理的紧密融合,来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改善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激励相容;企业;绩效管理模式;设计  引言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复杂的
期刊
摘要:复合材料以其质轻,高模量,性能好,已广泛应用于高端产业,航空航天,汽车运输、日常用品,装饰材料等行业领域。本文主要分析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结合电梯零部件的性能与结构,为电梯结合复合材料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1 复合材料  1.1 复合材料简介  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各种工艺手段组合而成。复合材料的各个组成材料在性能上起协同作用。它具有刚度大、强度高、质量轻等特点,可根据
期刊
摘要:据相关研究表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就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应用情况,详细说明其创新机制,并且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的教学内容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实现软硬件的结合,形成相对比较完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字:项目驱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  计算机实践课不仅对学生理论方面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