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可贾,力需足,责应担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需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去做入世的事业”,这是朱光潜先生的劝诫。而许多登山家具备了这种精神,可结果却可能是冰冷的。挑战就像一面未揭开的镜子,许多人鼓足勇气去打开它,却未曾意识到它太过闪耀的光芒。
  确实,登珠峰可感可叹,是人类勇气巅峰的光明顶。然而更多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实现自我的同时,不能忘记留下余力来对他人尽责。
  曾读过茨威格《伟大的悲剧》,我感喟斯科特一行的勇气,但不敢轻易地点头致敬,因为此等代价未免太过沉重了。由现代学者考证指出,不仅仅是阿蒙森等人的捷足先登带来的心理压力,而且斯科特队伍的客观条件,也是不可能允许他们成为新的一批见证者、开拓者的。他们义无反顾。当雪地里最后点点的星火熄灭时,一切生命所应该以及需要面对的生活,也将就此结束,斯科特留下的那封写给其遗孀的信令我动容。
  或许他们的倔强不值得效仿,但那封信却路转峰回——至少在滿足了自我心理的同时,他的心里还留了些余温,献给妻子,献给国家,献给自己理应担当的那份责任。这才是可贾的余勇。
  故在追求和开拓生活的道路上,自我与他人,是必须两全的,这是重任,也是远道。奥斯特洛夫斯基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叙志:他的一生终究要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纵使残疾,纵使失明,一方面是成全自己,另一方面更是以余力满足社会的长久发展。他绝对是一个英雄,只因他没有被时代的激情冲昏头脑,不为自己而驱驰不停,他也常考虑他的革命伴侣、他的亲人。有些伤痕可以承受,是必须要迎难而上的,而更多时候,物极必反,更多地回望自己身边的责任,才能更加踏实地走下去。
  孔子曾说,对于愤即上,不顾死生之人,他不愿与之共事。
  这也是人之常情。
  若把人之志喻作湖心之岛,那泥沙俱下的人事、变幻无常的自然,便是深不可测的湖水,即使彼岸是美好的,我们也应以恰当的方式去攫得,如果一味游行,疲倦时失去的不单是自己,也是无数牵挂的心。
  故吾曰:勇可贾,力需足,责应担。
  (得分:56)
  标题蕴含观点,全文针对材料中第一、二种“有人认为”的说法来评析。开篇引用美学家朱光潜的名句,简洁入题,强调“精神”一词,以此引出“勇气”一词,接着,顺承引出“实现自我的同时,不能忘记留下余力来对他人尽责”亮明自己的观点。中间三段选用事例及引用孔子所说加以论证,所选事例如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非常精当,很好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又选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事例加以拓展论证。最后则以比喻论证深化主旨结尾。
其他文献
一口气读完《解忧杂货店》,我才感受到这本没有罪案没有侦探、被称为“非东野”小说的独特魅力。如果说读《白夜行》是在黑暗中行走,只能以微弱的星光来照亮自己的旅程的話,那么《解忧杂货店》便仿若是在初春晴好的午后,明媚的阳光能给予人延伸到心底的淡淡温暖。  故事的开头,三个行窃后四处逃跑的无业青年,无意间在躲藏的杂货店中收到了来自过去的信件。原来,这是一家多年前为人们解忧排难的杂货店。店主浪矢爷爷满怀热忱
期刊
自由是规则的核心,规则之内才有真正的自由。规则和自由,本是同源体,相反更相生。  毋庸置疑,规则当然需要遵守。《吕氏春秋》有言:“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拥有良好的秩序。拥有了良好的秩序,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而以追求自由之名、破坏规则得到的自由,则是没有规则约束没有秩序的自由,它必将消散。一如《美丽新世界》中那个娱乐至死的社会,人们疯狂地追求快乐,高呼
期刊
哪怕我忘了所有的老师,也忘不掉她。  她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偏矮的个子,一头浓密的黄发,洗完还能蓬起来。满脸老年斑和皱纹,笑的时候完全符合“完美微笑曲线”,却让人感受不到一丝暖意,只觉“毛骨悚然”。  初次见面,我倒觉得她是一位面容慈祥的老奶奶,可不出一个礼拜,这个感觉就被彻底颠覆了。为什么这么说?且听我细细道来。  不得不承认,她的确满腹经纶,以至于她上课讲的东西,多半让我们摸不着头脑。听不
期刊
一  郭橐驼,这个名字就能引发人的思考,因为它不是一个正常的名字。橐驼,就是骆驼,为什么一个人会取这样的名字?读了课文后,我们知道原来这是一种形象的称呼。从称号的性质和来源看,郭橐驼身体患有残疾,行走时驼背,无法直起身子,和骆驼的外形相似,同乡的人称他为“驼”。因此,他最初的称呼应该叫“郭驼子”。  这是一个带有嘲弄和侮辱性质的外号,以郭橐驼的身体残疾为取笑对象。而拥有这样外号的人往往是处于社会底
期刊
旷野梧桐是居于桐乡的一群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的一个社团,成员皆“草根”,平日多散居,不谈名与利,唯求一相知。我已非青年,却还单恋着文学;我自非梧桐,却一直生长于旷野。于是,我像找到了归属一样,加入了组织,并积极参加了这一次活动。  这是旷野梧桐的第十一次活动,在我,则是第一次。今日小满。  九点半左右,平日散居于旷野的十三个成员,相聚于龙翔街道杨园村文化礼堂。在曹浪平的主持介绍下,大家先相认,然
期刊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独树一帜。其《永州八记》历来为人称道,作为八记之篇首,《始得西山宴游记》历来解读者众多,但名篇的魅力恰恰在于常解常新。上乘的记游散文,重点不在于描写游览的过程和风景,而在其中的人生况味。笔者试着从“味道”的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品出个中真味,兼窥记游散文的写作奥秘。  一、解“风情”:解读作者的情感内涵  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柳宗元的真意也不在于游玩,而在于借宴游来寄
期刊
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  浙江一考生  刘亮程说过:“故乡一如我古旧而崭新的血液。”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处,站在人生的新起点,我想说:古魄今魂,浙江与我同行。  历史文化是她的根。回溯她的前世,从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浙江滋养了务实爱民的官文化。从张宗子的《西湖七月半》到徐霞客的《雁荡游记》,浙江孕育了知行合一的民文化。淡雅的山脉,给
期刊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永远记得属于他的风景,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那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散落了的玉砌雕栏。史铁生也永远记得陪伴他的风景,那坍圮了的一段段高墻,那祭坛四周愈见苍幽的老柏树,那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史铁生说:在这样的风景里,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
期刊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提出,后来由古巴著名作家卡彭铁尔等发扬光大。“魔幻”往往和“神秘”相联系,却又区别于“神秘”。弗朗茨·罗认为“神秘并不是经过表现后才到世间的,而是始终活动着并隐藏在其中”,而“魔幻”包含主体的创造和表现。卡彭铁尔则提出“魔幻”不是虚假,它恰恰是对神奇的拉美土地上的故事的真实表达。尽管后来“魔幻现实主义”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学
期刊
2600多年前的一天,秦晋联军突然兵临郑国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何去何从?留给郑国决策者的时间有限,选项不多。最终因烛之武的壮举,生灵免受涂炭,国家免受毁灭,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延续了郑国的历史进程。如今,我们重读《烛之武退秦师》,透过文字,依然可以咂摸出左丘明那力透纸背的语言张力,还原那位睿智而爱国的老人的形象,触摸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一  一个“必”字,对局势预判洞若观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