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纳是什么
接纳是相对于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接纳意味着某个人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地体验他所体验着的事物,是对过去经历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以一种主动的、开放的、灵活的和不带任何判断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当下的体验。我们也用接纳这一词指代行为的意愿。意愿是接纳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说,意愿把你带到不期望的经历面前,而接纳则是关于你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经历。
可以用个比喻来让您理解接纳:你携带着痛苦,就像在钱包里放一张照片;尊重你的不适如同聆听你的亲人;拥抱你的过去就像水杯那样用玻璃环抱着水,放弃与痛苦作战就如士兵放下武器回归故里。这是一种轻柔的、充满爱的姿态。
在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中,接纳承诺疗法(ACT)是最有代表性的疗法之一。ACT疗法认为,我们应当承认消极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去控制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努力实现它。接纳在ACT六大核心治疗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促使来访者学會不再因自身的问题而自责,不再挣扎着想去改变个人经历,而是接纳那些消极心理事件,如焦虑、恐惧以及一些不良的想法等,从而帮助来访者接纳内在的痛苦,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接纳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面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不要回避。当我们努力回避心中不想要的想法时反而想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失眠的人如果担心自己睡不好,就会更容易失眠。回避或压抑还存在反弹风险,我们能从欲戒烟的人身上看到这种现象。例如:想戒烟的人为了操控自己抽烟的行为,努力压抑抽烟的念头,之后反而会抽更多的烟。
第二步,要“体验”当下的生理、情绪反应和想法,静静地承受某一生命阶段难得的感受。体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跳出来的过程。体验具有主动性,主动体验愤怒的情绪和被愤怒控制是不同的。
第三步,要重新“赋意”,可从时间、空间、人际方面来扩大心理空间,避免掉入负性思维的陷阱不能自拔。比如,从时间维度上,对于有高考焦虑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确实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但放在整个人生轴线上,它也只能算是大事之一。
第四步,“放下”,即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将负性情绪放在与自身价值一致的方向上。可以透过表面的负性情绪来问自己:这代表我重视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通过这四个步骤,学会接纳,为日后漫漫人生征程中应对负性心理事件做好心理调适技能的储备。
那么,如何在咨询环境下围绕接纳做工作呢?
1提供接纳环境
来访者时刻都在感受治疗师的态度。治疗师很容易对来访者的行为持有负面的想法和感受。但来访者感到治疗师仅仅是有条件地接纳自己时,就会把很多重要但可能难以启齿的个人信息和事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为此,治疗师必须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倾听和接纳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来访者的交流中。
2引发行动意愿
让来访者接触“放下徒劳的挣扎也许是另一种选择”的观念是有用的。大多数案例是从让来访者意识到之前方法的无效性和让他们考虑放弃这些方法而选择另一种方法这两点开始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隐喻来帮助理解这两点,如一个经典的隐喻是“与怪物的激烈斗争”:“我意识到我是在与怪物作激烈的斗争。怪物很大,很丑,而且非常强壮。在我与怪物中间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于是,我拉啊拉,但好像我越使劲,怪物也拉得越紧。我觉得我跟那个陷阱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通过治疗,我才意识到赢得这场斗争并不是我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割断这根绳子。”“割断这根绳子”就是个体如何开始接纳过程的一个很好隐喻。
3促进接纳事实
实际上,促进接纳的技术有很多,如基于暴露的接纳练习、物化练习等等。一旦来访者愿意放弃控制自己所厌弃的事物的想法,治疗师就可以利用物化练习来促进接纳事实。下面一段咨询室中的对话能帮我们了解物化练习的过程。
咨询背景介绍:来访者的母亲住在养老院,他的内心在纠结是否要前去探望母亲,因为无论去还是不去内心都相当的矛盾。来访者还冒出类似“如果母亲死了,那我就不用再为这件事而纠结了”的想法,这个想法让他十分内疚。
治疗师:想象一下,把那种“如果母亲死了,一切得以了断,那么我就不必再去看望她,那些不适感也会烟消云散”的想法摆在自己面前,然后看着它。你正看着它吗?
来访者:是的,我看见它了。
治疗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感受出现了?
来访者:我感到很愤怒!非常生气!
治疗师:把那种愤怒放在自己面前它有多大呢?
来访者:它很大,充满了整个房间。
治疗师:它是否有颜色,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
来访者:它是红色的。
治疗师:它是否有温度?
来访者:它很烫,似乎还发出滋滋的声响。
治疗师:你能想象着把那个又红又烫,滋滋作响的东西拿起来,然后放在一边吗?
来访者:我感觉到了些什么……很大,我不想接近它。
治疗师:你愿意去看看在你把愤怒放在一边后,发生了什么吗?
来访者:(泪流满面)我不想她死,我不想母亲死去。可我竟然不能告诉她我是爱她的。
该练习能够使来访者接触到有关母亲去世的痛苦感受(这些感受一直是他力图回避的),并最终减轻对自身想法的“不适感”。
接纳是相对于回避的另外一种选择,接纳意味着某个人乐意“全身心且没有防御”地体验他所体验着的事物,是对过去经历和此时此刻经验的一种积极而非评判性的容纳,是以一种主动的、开放的、灵活的和不带任何判断的态度自觉自愿地接受当下的体验。我们也用接纳这一词指代行为的意愿。意愿是接纳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说,意愿把你带到不期望的经历面前,而接纳则是关于你如何去面对这样的经历。
可以用个比喻来让您理解接纳:你携带着痛苦,就像在钱包里放一张照片;尊重你的不适如同聆听你的亲人;拥抱你的过去就像水杯那样用玻璃环抱着水,放弃与痛苦作战就如士兵放下武器回归故里。这是一种轻柔的、充满爱的姿态。
在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中,接纳承诺疗法(ACT)是最有代表性的疗法之一。ACT疗法认为,我们应当承认消极思维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会重复出现,不要试图去控制这些负面的想法,而应当把精力集中在确立自己的价值观并努力实现它。接纳在ACT六大核心治疗技术中占据核心地位,促使来访者学會不再因自身的问题而自责,不再挣扎着想去改变个人经历,而是接纳那些消极心理事件,如焦虑、恐惧以及一些不良的想法等,从而帮助来访者接纳内在的痛苦,过上有价值的生活。
接纳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要“面对”自己当下的状态,不要回避。当我们努力回避心中不想要的想法时反而想得更多,这就是为什么失眠的人如果担心自己睡不好,就会更容易失眠。回避或压抑还存在反弹风险,我们能从欲戒烟的人身上看到这种现象。例如:想戒烟的人为了操控自己抽烟的行为,努力压抑抽烟的念头,之后反而会抽更多的烟。
第二步,要“体验”当下的生理、情绪反应和想法,静静地承受某一生命阶段难得的感受。体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跳出来的过程。体验具有主动性,主动体验愤怒的情绪和被愤怒控制是不同的。
第三步,要重新“赋意”,可从时间、空间、人际方面来扩大心理空间,避免掉入负性思维的陷阱不能自拔。比如,从时间维度上,对于有高考焦虑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确实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但放在整个人生轴线上,它也只能算是大事之一。
第四步,“放下”,即寻找自己的价值观,将负性情绪放在与自身价值一致的方向上。可以透过表面的负性情绪来问自己:这代表我重视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让我在哪些方面有所成长?
通过这四个步骤,学会接纳,为日后漫漫人生征程中应对负性心理事件做好心理调适技能的储备。
那么,如何在咨询环境下围绕接纳做工作呢?
1提供接纳环境
来访者时刻都在感受治疗师的态度。治疗师很容易对来访者的行为持有负面的想法和感受。但来访者感到治疗师仅仅是有条件地接纳自己时,就会把很多重要但可能难以启齿的个人信息和事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为此,治疗师必须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倾听和接纳的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来访者的交流中。
2引发行动意愿
让来访者接触“放下徒劳的挣扎也许是另一种选择”的观念是有用的。大多数案例是从让来访者意识到之前方法的无效性和让他们考虑放弃这些方法而选择另一种方法这两点开始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隐喻来帮助理解这两点,如一个经典的隐喻是“与怪物的激烈斗争”:“我意识到我是在与怪物作激烈的斗争。怪物很大,很丑,而且非常强壮。在我与怪物中间有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于是,我拉啊拉,但好像我越使劲,怪物也拉得越紧。我觉得我跟那个陷阱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通过治疗,我才意识到赢得这场斗争并不是我的任务……我的任务是割断这根绳子。”“割断这根绳子”就是个体如何开始接纳过程的一个很好隐喻。
3促进接纳事实
实际上,促进接纳的技术有很多,如基于暴露的接纳练习、物化练习等等。一旦来访者愿意放弃控制自己所厌弃的事物的想法,治疗师就可以利用物化练习来促进接纳事实。下面一段咨询室中的对话能帮我们了解物化练习的过程。
咨询背景介绍:来访者的母亲住在养老院,他的内心在纠结是否要前去探望母亲,因为无论去还是不去内心都相当的矛盾。来访者还冒出类似“如果母亲死了,那我就不用再为这件事而纠结了”的想法,这个想法让他十分内疚。
治疗师:想象一下,把那种“如果母亲死了,一切得以了断,那么我就不必再去看望她,那些不适感也会烟消云散”的想法摆在自己面前,然后看着它。你正看着它吗?
来访者:是的,我看见它了。
治疗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感受出现了?
来访者:我感到很愤怒!非常生气!
治疗师:把那种愤怒放在自己面前它有多大呢?
来访者:它很大,充满了整个房间。
治疗师:它是否有颜色,它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呢?
来访者:它是红色的。
治疗师:它是否有温度?
来访者:它很烫,似乎还发出滋滋的声响。
治疗师:你能想象着把那个又红又烫,滋滋作响的东西拿起来,然后放在一边吗?
来访者:我感觉到了些什么……很大,我不想接近它。
治疗师:你愿意去看看在你把愤怒放在一边后,发生了什么吗?
来访者:(泪流满面)我不想她死,我不想母亲死去。可我竟然不能告诉她我是爱她的。
该练习能够使来访者接触到有关母亲去世的痛苦感受(这些感受一直是他力图回避的),并最终减轻对自身想法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