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世博拼实战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上海日报》创刊十年来,已经成为上海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每年被境外主流媒体转载新闻数量达13,000到15,000条,在外籍读者中树立了及时准确、版式新颖、英语纯正和图片生动的口碑,成为他们在上海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信息来源。除覆盖上海所有涉外社区外,《上海日报》已对长三角地区开展世博外宣工作近3年。2010年s月,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后不久,本刊记者采访了《上海日报》负责世博会外宣报道的副总编辑吴正。
  
  多种世博外宣项目齐头并进
  
  吴正介绍说,早在2007年6月,《上海日报》就率先将周一的A8版定为世博专版,并作为当时国内唯一以英文报道世博会的新闻专版亮相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展览局第141次全会。三年来《上海日报》的世博相关报道常被境外媒体转载,成为他们世博报道的直接信息来源。
  除日常出版的《上海日报》中有关世博的报道外,为了让外籍人士更好地了解上海世博会,《上海日报》开发了多种外宣品和栏目,它们在世博会筹备和召开等不同阶段,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世博日报》(ExpoDaily)该报在得到世博媒体宣传和服务指挥部的认可后,已成为上海两份官方的、允许在世博园区内发行的会刊报纸之一。4月20日起开始出版。
  英文《上海世博通讯》(Expo Newsletter)《上海世博通讯》2008年3月起出版,旨在扩大上海世博会在海外及驻沪外籍人士中的影响,为境外媒体提供报道线索。《通讯》纸质版每期发行量为15,000份,覆盖世博会参展方代表、驻华使领馆、驻京沪境外媒体、上海各大星级酒店和旅游接待中心等。
  英文《世博文化演艺活动月报》(Event Newsletter)活动月报从2009年7月份开始出版,每月一期,共四版,内容主要分为动态报道、资讯信息以及深度研究等方面,为读者详细提供每月举办的世博有关活动、展览、表演和演出,预先介绍了很多场馆的活动亮点及特色。
  微博在热门海外社区类网站(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诸如twit--ter等微博客与海外受众进行高频率互动,实时发布上海世博会相关信息,进一步扩大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辐射面。
  网站专区将《上海日报》网站(www.shanghaidaily.com)原有的以文字内容为主的世博专题改版升级成内容详实的上海世博会专区,呈现展馆地图,可点击浏览各展馆详细信息,同时提供各展馆活动信息更新。专区内容构成一个涵盖上海世博会各类信息的全面而详尽的数据库。
  手机插件吴正在自己的iPhone手机上,为记者展示了《上海日报》有关世博会的手机插件。目前这种手机插件在iPhone及Blackberry手机上都可安装,插件内容源自《上海日报》网站世博专区详尽的数据库,包括场馆介绍、世博新闻、每天更新的世博园区活动情况、上海地区生活交通服务类信息等,旨在进一步健全上海世博会的信息普及,为参观者提供便利指南。
  世博电子书 上海日报新媒体中心还打造了上海世博会介绍手册,以电子书形式在Amazon.com的Kindle手持平台上线,向海外市场出售。
  中英文手机双语报 作为《上海日报》颇受读者欢迎的主打产品之一,每日上午发送到订户手机的《上海日报》中英双语手机报设有专门的世博新闻版块,提供最及时的世博简讯或关注度最高的世博热点。手机报周日版常设图文并茂的世博内容特刊。每周日发送上海世博会中颇具看点的国家馆、企业馆等各类展馆介绍及涵盖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的世博小知识等,为读者了解历届世博会亮点提供一个窗口。
  
  三年世博外宣的实战经验
  
  在谈到过去三年世博外宣的经历中总结出哪些实战经验时,吴正说,我们切身感受到,针对境外公众,应该采取一些特殊的传播方式。
  投外籍读者之所好用外籍读者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来传播世博消息。比如:邀请了解中国、了解上海的外籍专家撰写特稿,打破本地视野局限;直接采访海外参展方,倡导对话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等。吴正说:“应该以更人性化的角度来阐述故事,比如去年我报刊出的《世博建筑工人生活特写》等,把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面貌的改善分解成有趣的细节来呈现,这样比起生硬的灌输,更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兴趣,易为他们所接受。鉴于我报所特有的上海城市和其辐射长三角的地域特色,我们建议世博宣传工作应该强调丰富的信息和实用的服务精神,并突出可读性强的软性新闻报道(如上海特色旅游推荐、城市绿色生态居住等),拉近和读者的距离。”
  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世博会的宣传工作应该增强互动和参与性。吴正谈到,我们的外宣往往习惯单方面地讲,不注重受众的反馈,这种情况在《上海日报》的世博外宣中得到了改善。她举例说,第十三期《上海世博通讯》刊登的世博志愿者标志征集活动就引起了驻沪外籍人士的强烈兴趣,不少外籍人士积极参加投票,提高了他们参与世博的兴趣和积极性。
  了解外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吴正说:“为了做好涵盖报纸、刊物和网站的全方位世博外宣工作,《上海日报》还协助世博局举办了两届世博境外媒体沙龙,邀请外国主流媒体驻沪记者参加,在轻松的下午茶氛围中自由畅谈世博话题。报社派专员到现场收集和研究这些外媒对世博的关注热点。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境外媒体普遍对金融危机与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施工进展、援助基金申请情况及其本国世博工作情况等问题特别关心,随后我们很快就在报社世博报道中加以侧重和体现,替换掉一些可能他们并不那么关注的选题。”
  争取变读者群体为参与群体 吴正说,《上海日报》原有的读者群也恰是世博会要争取的群体。《上海日报》的主要发行渠道——宾馆、航空公司、使领馆和外国社区,几乎可以覆盖2010年往来上海世博的预计约350万外国游客。而之前《上海日报》读者集中在高档住宅区和酒店式公寓,主要为常驻上海的外籍人士、外企员工和高级管理层人员、驻上海使领馆工作人员及他们的家属。这一群体特点为海外交往多、文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其中不少人不仅时刻关注上海的发展,更为上海的国际交流做出了直接、积极的贡献。利用《上海日报》这—特殊读者群和发行渠道,可以更准确地传播世博信息,增强针对境外公众宣传的有效性。吴正还为记者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上海日报》报道了上海市政府将为在上海定居的外籍人士家庭(非单身)提供一张世博会门票,有位单身外籍读者通过给上海日报发邮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作为单身外籍人士,他也应该得到门票。吴正说,后来他们也将这一意见转达给有关部门予以解决。
  跳出世博讲“世博”在谈到世博报道面临的挑战时,吴正说:“世博报道与奥运会报道有所不同,奥运会只有十多天时间,而且每天发生不同的赛事,这些比赛本身就有很多看点,受到相当数量观众的关注。而世博报道时间要比奥运会长得多,与其相比场馆的数量是有限的,可报道的内容在时间长的情况下,难免重复,难免让人心生厌倦。我们也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们发现在世博园外与世博相关的有趣的‘人’或者‘故事’往往会赢得读者的喜爱。比如我们在一篇报道中,提到了世博会中倡导的湿地保护,其实我们在报道中提到的三块湿地,只有一块在上海,其余都在其他地区,我们认为这种带有链接性质的报道也会引起人们对世博的关注和兴趣。”
其他文献
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作为新华社世博对外报道前方记者在世博会驻点一个月,采写的多篇中英文对外稿件被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海外媒体转发。总结这些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研究海外媒体关注的话题,根据外媒报道的提示,制定对外报道思路。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是对外报道的出发点。    重大时间节点不失语    在世博会开幕前,境外媒体不约而同地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进行对比,探究其中的异同。在海外媒体看
期刊
中国文明和非洲文明,是地球上相隔最远的两个文明。600年前,郑和的“和平之旅”已经证明,距离不是中非交流的最大障碍。如今,北京和约翰内斯堡已实现朝发夕至,阻碍中非交流的更不再是距离。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发出的声音,如何让非洲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准、愿意听,是对中国外宣决心、理念和方法的挑战。    希望中国媒体告诉世界:非洲不是一片黑暗的原始森林    目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
期刊
薛刚,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做宁夏旅游工作11年,他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很多人来到宁夏,都没有想到宁夏是这么美,也没想到宁夏有这么好,宁夏值得品味。  薛刚说,他也是一个“移民”,14岁从山东来到宁夏,已经34年了,他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情,充满挚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腹地,地理区位非常独特,被三大沙漠和一个戈壁所包围。在飞机上,透过舷窗朝外看
期刊
8月24日晚,一架E-190客机在接近黑龙江伊春机场时失事,42人不幸遇难,新华社驻黑龙江分社记者和总社值班编辑当晚通宵达旦,进行了滚动报道。次日的早编前会确定,在继续报道事件进展时,还要努力揭示事故背后的原因。  这便是《伊春客机失事打破中国民航69个月飞行安全纪录》一稿的缘起。作为此稿的执笔者,我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颇多收获。  刚接下这篇报道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根据编辑部的设想,这篇报道不仅
期刊
尽管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重申9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慈善晚宴不是“鸿门宴”,不会向中国富豪“劝捐”,但这一会面的确提前在世界范围内引爆了对中国民间慈善现状与未来的关注。  新华社对外部在这个热点新闻的报道中积极抢占舆论高点,在巴、比来华之前就抛出多篇独家新闻,在西方媒体上广泛落地。  以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6日报道《中国富人考虑如何帮助他人》为例,其中陈光标的下述引语就引自新华社英文报道:“
期刊
2010年8月2日至6日,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如期亮相世博园区,为上海世博会倾心打造了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洋溢起一阵浓郁的广西风情。    放飞广西梦想    沉浸在广西活动周喜庆氛围中的广西馆宛如一棵亭亭如盖的“桂树”矗立眼前,枝叶繁茂的树冠中,四瓣桂花娇艳绽放。  “绿色家园蓝色梦想”是广西参展的主题。“绿色”是自然、大地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生机;“绿色家园”突出了广西的生态环境,彰显
期刊
从世博会开幕伊始,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研究中心就开始围绕350个左右的各类展馆进行全方位展示记录。如今,世博会的大幕已经落下,这一工作已完成,转入后期整理总结阶段。着眼于“世博后”这篇大文章,特别是考虑到世博会的许多内容“生命周期短暂”,甚至“一闪而过”,因此这项记录工作就带有了从一个侧面对世博遗产进行整理总结的意味。    忠实记录世博展馆“从种到收”全过程    由于世博会绝大多数展馆在6个月
期刊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30年不变的经济高增长,还是金融危机中奇迹般率先回嗳,都让深陷经济危机的西方国家充满了探究的热情,他们想弄清中国的发展动力。根据笔者调研,时常占据西方主流媒体版面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读。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符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框架,一些人将中国的经济发展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渴望探究又充满怀疑。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韦茨曼提出,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
期刊
对中国来说,“公共外交”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但早在公共外交未被明确提出以前,很多人已在公共外交领域有了骄人的成绩。  蒋晓松,全国政协委员,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推动者。博鳌亚洲论坛的成功举办,是建国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创造。  除了博鳌亚洲论坛,蒋晓松还在世界华商大会、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等非政府的高端平台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蒋晓松一直是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今年全国政
期刊
西班牙国家馆这个被中文媒体和许多中国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大篮子”的上海世博会外国展馆,造型独特,引无数世博园游客驻足观赏。这个“藤篮”究竟蕴含了哪些深层的含义,带着对西班牙馆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的好奇,本刊记者采访了西班牙馆中文媒体负责人阳月。    设计灵感来自中西熟悉的传统手工艺    阳月说:“我们的建筑师贝娜德塔女士从设计之初就意识到藤条编织是中国和西班牙共有的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在今天这个高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