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宴”结束之后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g67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博会开幕伊始,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研究中心就开始围绕350个左右的各类展馆进行全方位展示记录。如今,世博会的大幕已经落下,这一工作已完成,转入后期整理总结阶段。着眼于“世博后”这篇大文章,特别是考虑到世博会的许多内容“生命周期短暂”,甚至“一闪而过”,因此这项记录工作就带有了从一个侧面对世博遗产进行整理总结的意味。
  
  忠实记录世博展馆“从种到收”全过程
  
  由于世博会绝大多数展馆在6个月展期结束后将被拆除,因此,对其主题陈述、展示方案、实际展示、人物访谈以及舆论评价进行全方位的多媒体记录,就变得非常迫切。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在世博会开幕前就制定了专门方案,迄今为止,世博会所有联合馆、自建馆、租赁馆以及企业馆、城市实践区案例的现场摄影、摄像以及文字记录工作已完成,展区总代表、馆长及展示理念设计师等关键人物的访谈工作告一段落,中国馆、省区市馆、主题馆等组织者主办的展馆记录工作也已收尾。
  按照国际展览局惯例,一届世博会的组织者需在世博会闭幕后向其提交相关官方电影和官方报告,日本、西班牙等世博会举办国,出于自身发展需要,曾对世博遗产进行过更为深入、全面的整理总结,最终使其成为长远的国家财富,而上海世博会的展馆全方位记录工作,则将这一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认为,按照“从种到收”的过程对世博会各类展馆进行全方位记录,重点在于“集世界智慧”,即忠实记录2l世纪初期人类社会对于“城市”主题的认识和实践以及其间的创新创意,最终让这一历史记录化为长远的精彩,为国家未来发展所用。
  据介绍,有关世博遗产,可分为园区规划建设、展馆展示、活动论坛等成果总结以及票务参观、安保交通、后勤保障等经验总结。
  
  世博遗产整理总结应体现责任感和公益性
  
  据了解,几乎所有世博参展方都对展馆展示记录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有的馆长亲自接待,甚至亲自讲解,并希望得到相关影像成果。有时候需要后续补拍,相关参展方也积极配合,尽量满足要求。
  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主持的世博会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工程庞大,但参与人员不过20余人,包括一家负责摄影摄像的合作伙伴、负责相关舆论搜集工作的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以及7位长期志愿者,投入的经费也不过10万元。季路德表示,虽然工作量繁重、工作条件艰苦、报酬待遇较低,研究中心投入的7个人占据了全部人力的六成以上,但大家都十分投入,这期间既有长期办博的一份责任感,也有对世博会深厚的感情。
  “世博遗产的整理总结也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但如果只把这作为一个项目,没有将其作为一项历史责任来看待,是很难做好的,也难以发掘出世博遗产的核心价值。”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助理主任朱航说。
  按照计划,世博会结束后,上海世博局研究中心将围绕展馆展示记录撰写总结报告,并将所有记录成果交给上海市档案馆保管,面向全社会使用,使之变成全社会共有的财富。在记录过程中,上海世博局还将以“看馆”、“看人”、“看城市”为主题,面向广大参观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并将三类征文的各30篇获奖文章集结出版,成为世博遗产整理总结的一部分。
  
  展馆记录中的三项收获
  
  不同于常规展览,世博会展馆及其展示要求主题突出、创意新颖、特色鲜明。组织者对其进行全方位记录和整理总结,也是对其立意、宗旨、手段、效果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的过程。据介绍,虽然整个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还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才能服务于社会,但四个多月的展示记录,除了得到较完整的影像资料外,还有三项收获。
  一是有助于组织者对相关参展内容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由于世博展馆的展示记录工作要求各参展方提交主题陈述和展示方案,正好可以对相关参展方的构思、目标以及手段方式进行全方位了解,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
  二是更深入了解国外参展方对华关系新主张,领会其展示及活动的含义。在世博会筹办和举办期间,不同国家对这一舞台的参与、利用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世博会成了全球性的公共外交舞台。尤其是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一些参展方自行举办的论坛和活动,不仅主体复杂、对象多样,相关内涵和主张也都需要研判。对于这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入一线的展示记录,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三是为上海及全国的经济转型以及创意产业发展寻找参照。归纳世博会许多展馆“从种到收”的过程,可以发现,以欧洲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展馆主题演绎、创意策划方面优势明显,而中国企业的实物制作能力较强。在北京、浙江、上海等地的展示中,相关企业的参与能力和力度较大,但是与欧美企业相比,需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在当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展馆展示记录无疑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责编:谭震
其他文献
我本不是科技记者,只因2009年、2010年两会,参与了全国两会政协科技、科协界别的报道,对科技新闻报道便有了一些直观的敏感和深刻的体会。2009年两会,首次上会的我,与搭档韩冰一起,对内、对外共发表科技类硬新闻25篇、稿件最高采用家次134家,对内平均采用家次35家以上;2010年两会,我独立采写29篇科技硬新闻,覆盖航天、航空、海洋、高原、气候、地震等众多领域,涉及飞船、卫星、火箭、火星探测、
期刊
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城记”系列丛书(中、外文版),立足于全方位展示中国城市特色,一座城市一本书,讲述中国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记录生活在这些城市中普通人的生活,立体化地介绍中国。    外国人写中国城    为了提供与众不同的视角,“中国城记”选择了让外国人来记录中国的城市。  来到一个原本陌生的城市,老外的眼睛是兴奋的,总能看到一些我们中国人不曾关注的细节。在《悠悠秦淮》的作
期刊
孔子学院是我国提升软实力的重大项目,在历时6年的巨资投入和规模化发展之后,其文化传播效果到底如何?  笔者承担的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对美国、日本、泰国、黎巴嫩4个国家的14所孔子学院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65份。调查的国家分别位于基督教文化、日本文化、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调查以孔子学院学生为对象,对中国文化的测量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展开,分别从受传者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
期刊
到位于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乌尔姆市后不久,就听说当地有一家学校的小学部因在该州第一个开设中文课程而声名鹊起,小有建树。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即将离开德国前,争取到专访该校校长儒博特·霍普夫(RUPERTHOPFL)的机会。  走进校长办公室,一位结实健硕而又满目慈祥的德国汉子笑眯眯地迎上前来。门旁,工工整整地贴着他的中文名字“儒博特”,当记者告诉他这三个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儒家、博学和奇特”,是一
期刊
上海世博会期间,笔者作为新华社世博对外报道前方记者在世博会驻点一个月,采写的多篇中英文对外稿件被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海外媒体转发。总结这些报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重视研究海外媒体关注的话题,根据外媒报道的提示,制定对外报道思路。了解海外读者的需求是对外报道的出发点。    重大时间节点不失语    在世博会开幕前,境外媒体不约而同地将上海世博会与北京奥运会进行对比,探究其中的异同。在海外媒体看
期刊
中国文明和非洲文明,是地球上相隔最远的两个文明。600年前,郑和的“和平之旅”已经证明,距离不是中非交流的最大障碍。如今,北京和约翰内斯堡已实现朝发夕至,阻碍中非交流的更不再是距离。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发出的声音,如何让非洲人听得到、听得懂、听得准、愿意听,是对中国外宣决心、理念和方法的挑战。    希望中国媒体告诉世界:非洲不是一片黑暗的原始森林    目前,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
期刊
薛刚,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做宁夏旅游工作11年,他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很多人来到宁夏,都没有想到宁夏是这么美,也没想到宁夏有这么好,宁夏值得品味。  薛刚说,他也是一个“移民”,14岁从山东来到宁夏,已经34年了,他对这块土地充满感情,充满挚爱。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宁夏地处中国西北腹地,地理区位非常独特,被三大沙漠和一个戈壁所包围。在飞机上,透过舷窗朝外看
期刊
8月24日晚,一架E-190客机在接近黑龙江伊春机场时失事,42人不幸遇难,新华社驻黑龙江分社记者和总社值班编辑当晚通宵达旦,进行了滚动报道。次日的早编前会确定,在继续报道事件进展时,还要努力揭示事故背后的原因。  这便是《伊春客机失事打破中国民航69个月飞行安全纪录》一稿的缘起。作为此稿的执笔者,我在采访写作过程中颇多收获。  刚接下这篇报道的时候,我压力很大。因为根据编辑部的设想,这篇报道不仅
期刊
尽管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重申9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慈善晚宴不是“鸿门宴”,不会向中国富豪“劝捐”,但这一会面的确提前在世界范围内引爆了对中国民间慈善现状与未来的关注。  新华社对外部在这个热点新闻的报道中积极抢占舆论高点,在巴、比来华之前就抛出多篇独家新闻,在西方媒体上广泛落地。  以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6日报道《中国富人考虑如何帮助他人》为例,其中陈光标的下述引语就引自新华社英文报道:“
期刊
2010年8月2日至6日,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如期亮相世博园区,为上海世博会倾心打造了一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洋溢起一阵浓郁的广西风情。    放飞广西梦想    沉浸在广西活动周喜庆氛围中的广西馆宛如一棵亭亭如盖的“桂树”矗立眼前,枝叶繁茂的树冠中,四瓣桂花娇艳绽放。  “绿色家园蓝色梦想”是广西参展的主题。“绿色”是自然、大地的颜色,象征着生命与生机;“绿色家园”突出了广西的生态环境,彰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