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国际艺术节: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

来源 :财富圈TID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omo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1年7月18日-8月2日,中国山西和顺县许村国际艺术节在许村成功举办以及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的开营。艺术是最能传达文化和思想代表精神交流的媒介,如今当代艺术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前沿,它不仅关注个人因素的情感表达而且逐渐介入了社会现象,人类生存空间的担忧,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等多方面的因素。此次艺术节以“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为宣言,由著名当代艺术家渠岩策划的这项将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艺术宣言不仅给中国其他地区类似许村这样的地方做一典范,更是给世界树立一个标志,这次活动可以说具有实验性和当代性。就是用当代艺术重新认识传统,用当代艺术来改造古老村落,在这新农村建设中具有推广价值。此次艺术节邀请了来自各国的国际著名艺术家来进行文化的交流,我们在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才能更好地启动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资源,增强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文化软实力。
  
  原始民俗生态 明清文化再现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存的特有形式之一,是地方历史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集中代表,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
  在当前城市化巨大浪潮的冲击之下,古村落不可避免地被急功近利所觊觎和包围,使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功能大多丧失,那些古村落建筑的原真性及其所代表的一种文明正在快速消逝。之所以强调保护古村落,不是为了复古,更不是为了倡导过去的宗族居住生活模式,而是为了了解和保留一种久远的文明传统,最终是为了体现现代人的一份历史文化责任感。
  许村,有着太行山最原始的民俗生态。这里风景秀美,清逸绝尘,完整地保留了从明清到现代、有历史可考的建筑和民间艺术。借此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由和顺县领导和当代艺术家渠岩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和辛勤打造,许村这个极具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创作基地初具规模,成为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天地。古村里的庙宇、戏台、古牌坊等都保留这明清时的历史痕迹,但有许多已经遭到了破坏,如果不果断加以保护和修复,这些村落或者消失,或者将逐渐变成了中国千万个毫无个性,毫无美感,毫无时代特征的不伦不类的村镇。我们将许村作为一个抢救古村落的典型,来实施一系列的保护和再造计划。不但对历史遗存有抢救措施,重要的是要在古村落里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和再生机制。来激活已经频临消失的文化遗存和村落民居。也创造出一种与时代同步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习惯,切实可行的找出一种既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居住环境,又保护了传统村落民居及历史遗存最佳途径。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经过精心的考察渠岩决定在山西和顺县许村这个地方展开艺术节,用艺术和人们交流来实施保护和再造计划。7月18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保罗·赫胥黎教授等14名国际艺术家和著名当代艺术家沈少民等6名中国艺术家汇聚和顺县许村。—下来了这么多外国人,让正在此隆重开幕的和顺县首届乡村艺术节暨第五届牛郎织女文化节更加热闹了起来。
  走进美丽乡村,共享品质生活。这次乡村艺术节的举办,是太行山上的原始村落与国际最前沿的当代艺术进行的一次对话交流,借此吸引更多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和艺术家的肯定与认同。这也是和顺县委、县政府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许村继续擦亮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突出展示新农村、歌唱新生活的崭新舞台,更是该县实行有效保护、整理和再造古村落的一条全新思路。
  在渠岩的策划下,经过一年的考察,终于将渠岩艺术工作室在许村设立了,他的工作室不仅仅是代表他个人,而是召集更多的艺术家来这里入驻,这也感谢和顺县县委书记孙永胜和这次艺术节执行主任范乃文,他们给予这次艺术节大力的支持和工作的配合,他们的努力给许村曾力添色。渠岩说:“在他入驻许村的这几天里,他深切的感受到了许村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也深深的爱上了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让来访的艺术家们在太行山的这个古村落里感受到中国鲜活的历史脉络,体验民俗民风,领略独特的乡村文化,进行全新的感受和创作。今后也将继续借助工作室这个平台,促进传统与当代,区域与全球化的融合和碰撞,让更多的人了解许村、了解和顺,继而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明。”渠岩把当代艺术带入到了许村这个有特色而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城市,在如今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并存的状态下,走“中西结合”之路,是当代艺术家同样感到边缘文化和异质身份构成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艺术家面对艺术多元化的趋势和中国艺术国际边缘化的现实,就必须寻求找到一种恰当传达观念的方式又要吸收西方语言还要从中找到异同的表现方式。中国的特殊国情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特殊的观念内容,传统文化便成为脱离西方艺术俗套的鲜明形式特征。于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可用成分,向传统回归,成为艺术家们的共识,既而扩展为一种普遍的艺术创作主导思想和潮流。这也是渠岩举办这次艺术节的重要意义。当代艺术的介入把本来是落后的古村落,融入进来国际的文化元素,渠岩这样认为:中国的艺术家意识到了“中国性”建构的核心价值和本土意义,只有通过不懈的尝试和努力,才能回到自身的文化语境和现实场景中。只有把中国当代艺术与段裂的传统在新的社会情境中连结,才能真正彰显“中国性”建构本土价值和意义,同时传统也汇聚了新能量与聚变,从而达到“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中国第一家在传统文化腹地山西的古村落建立的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基地,开创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交流与对话的先例,也对本地区的当代艺术引导和启迪有着积极地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见,当代艺术已经不仅关注个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它已经介入到了社会的现象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了。
  
  支持许村 焕发新活力
  
  在当代艺术的介入给一个保留了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注入一种先进的文化活力,这在中国也是首创,然而和顺县县委书记孙永胜及艺术节执行主任范乃文对此次许村艺术节要举办成艺术水准最高的艺术节很有信心。首届乡村艺术节的主题是“弘扬世界人文理想,创造当代精英艺术”,举办此次盛会,一方面使中国太行山区最原始的民俗生态与国际最前沿的当代艺术进行一次有效的交流碰触;另一方面借此能吸引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和艺术界的肯定和认同。这也正是他们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内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了海内外的文化影响力,建设中国特色新农村美好家园的一条全新途径和新的举措。今后,我县要坚持每两年举办一次乡村艺术节,由绘画向摄影、陶艺、剪纸、雕塑、刺绣等领域拓展。
  2011首届中国和顺·乡村国际艺术节的主题是:“弘扬世界人文理想,创造当代精英艺术”。在中外艺术家共同创作交流的影响下,在为许村打开一扇对外开放窗户的同时,许村无论从 外在到内里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里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基础设施一定会达到更大的提升和改善,成为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一个新的兴奋点,成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不仅和顺政府及许村的相关部门领导对艺术节的支持,而且国际艺术家代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保罗·赫胥黎教授也深感到了许村特有的淳朴和艺术价值,保罗看起来是个慈祥的学者,总是面带这温暖的笑容,和许村的美丽风景太行山的雄伟自然融合在一起显得特别的亲切,与他交谈感觉无比的平易近人,他对许村这样的认为:“特别感兴趣的是这里的山水、房檐上的大石头,墙上的绘画,这一切我都很享受,特别是村民们盯着我看,在英国这样是不礼貌的,认为是侵犯,不友好的意识,但我能理解,村民这样是因为好奇,是因为以前没有见过,他们是友好的淳朴的人民”。保罗作为当代艺术的前卫艺术家,他不仅在学术上、教育上、艺术创作上都有很高的建树,他对此次许村艺术节的举办,“创造新文化、救活古村落”的宣言这样说:“举办这样的艺术节,是很有勇气的,没有人会知道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想法是好的,即使结果会令人失望也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并不会马上就会看到结果,人之间的互动也令人惊喜的,就如同我看到的母语并不是英语的人能用英语交流对话,艺术是技术活,视觉艺术家会把看到的事物转为艺术语言,但是如雕塑,用语言又是很难解释的,讨论艺术也是件困难的事情,只能用比喻的形式,艺术家一起创作是有益的,但是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是很难预测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判断这个艺术节能否坚持多久,但是我们能举办就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会支持这个具有国际意义的社会问题,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而加入进来。保护古村落传承民族文化
  在保护古村落,创新新文化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在中国和西方都存在这严重的问题,试图达成中西文化的交融,让原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村落改造成不西不中的建筑,避免类似“华西村”这样的城市,它破坏了原有传统文化的古村落,虽然城市改造的美丽,体现了时代感与建造很多西式的建筑,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找不到了,失去了民族的精神,这样中西的结合没有做到完美的碰撞,所以我们接受这样的范例,避免把许村也建成这样的感觉,我们一定要保留许村现有的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今后像这样的村落在中国可能不多见了。
  通过2011年中国和顺县许村国际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和许村国际艺术公社的开营,希望能吸引更多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光和艺术界的认同,这也是我们实行有效地保护、整理和再造古村落的一条全新的思路和积极举措,希望能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市化的开发热潮中,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度伤害与流失,有效和切实的实施对民俗传统和古村落的传承与保护,并且使他们在今天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精神。
  我们期待着许村“创造新文化,救助古村落”的成功,让艺术把这个具有传统文化的村落带入国际,更好的与国际文化交融和碰撞。
其他文献
婚姻是一次选择,不是为了排遣寂寞或者寻找一张长期的饭票,更激烈点,相当于是一次赌注。无论选择了谁,都是一次投资,无论选择原始股、潜力股还是颠峰股,都需要承担风险。  换妻虽说是从国外传来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相当于毒品的危害,甚至比毒品还严重。别在为“换妻”这种游戏而找理由,因为你们之间在进行“换妻”时,彼此没了忠诚,失去了最原始的那种情愫,也许有的人并不这么觉得,但当你在进行这危险又可怕的游
期刊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政治家,还是普通老百姓,他认为最需要懂得的就是对自己负责,真正的对自己负责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负责,约束着自己。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也改变不了自己,约束自己吧。他认为对自己是负责的,拍着胸膛说:“做事还是做人!”    欧洲摄影术诞生至今,已经历了165年的历史,它被不同国界众多的嗜好者共享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几乎大部分中国家庭生活的必备品,许多钟情于摄影的爱好者,由于
期刊
她出生在哥伦比亚,从记事起,她的生命中就有热情与火的色彩,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她被迫离开了祖国,从哥伦比亚来到了法国……一路行走于世界各地,用画笔表现着她眼中的爱,快乐。在巴黎时她邂逅了一见钟情的爱人,于是嫁给了著名的密特朗家族中,这个形容自己“活了三次的女人”带这她的作品来到了中国。  她的画与女也的个性很相符,可以说是她个人的写照,把自己的感情都赋予在了作品上,绘出她生命的历程。有一浅淡背景
期刊
草场地艺术区聚集国内大型艺术机构和著名艺术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圣地之一当下的中国艺术圈是个不太令人满意的圈子,而草场地艺术区在孙连刚的带领下依然坚持自己心中的艺术观念,无论这在旁人看来是太理想化还是太偏激,他还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立场努力的前行。  草场地艺术区定位为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基地、展示窗口、交流平台以及教学、培训等多功能的文化场所。几年来,进入艺术区的机构、画廊等单位。一批中外当代知名艺术家进
期刊
作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后现代书法运动的重要画家之一,魏立刚一直尝试把传统的草法和篆书引进现代抽象水墨画,书法在他的世界里,是“字”,但更是“画”、是艺术。这种将传统书法置入现代艺术语境的灵感,源于他的个人思考。  山西曾出过一位中国书法史上的奇才传山。传山祖籍大同,出生在一个极有想象力的时代,传山留给后人的书法,除了那精到的小楷、古拙的隶书外,便是那狂草和奇崛诡秘的大篆。传山的草篆显然是受到了晚明
期刊
中国人的思想中总是包含很多传统的成分因子,尤其是在传家宝上。老人们总是心心念念地寻找一件可以传世的宝贝,流传给后代,而翡翠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一块传世的翡翠,不仅可以流传百代,更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象征,蕴意着中国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及民族特征,这便是翡翠的前世今生。    蜚短流长    上个世纪90年代起,缅甸玉开始在中国悄然走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王俊懿从珠宝设计专业毕业,开始对翡翠艺术
期刊
作为当今意大利首屈一指的鞋履品牌,具有近百年手工制鞋历史的亚捷奥尼(ARTIOLI)被赞誉为“皮鞋中的劳斯莱斯”。充满激情和追求完美是亚捷奥尼家族所追求的境界,他们创造的鞋履堪称独一无二、独具匠心的艺术品,不仅印证了高级手工定制鞋业的传统内涵、卓越品质、经典风格,更以创新精神谱写了“行走艺术”。  热衷捕捉时尚灵感,记录时尚瞬间的传奇摄影大师赫尔穆特·牛顿(HeImut Newton)曾说:“对时
期刊
彩虹旗、粉红色三角、独角兽、克里特双斧和白色蝴蝶结,这些隐晦的标志和符号都不常为人所知的代表着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同性恋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迫于主流道德文化的压力,在外人面前隐藏了自己真正的情感性别取向,只能通过这些隐晦的标志和符号寻找自己的同类。事实上,同性相恋在历史上从来都存在着,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同性恋的起源是在中国。  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同性恋现象的存在。春秋战国时代,同性恋交往日趋
期刊
加勒比海盗4中不老泉曾是海盗们趋之若鹜的神秘之地。虽然只是一眼泉水,但是却有极其神奇的力量。现实中,不老泉虽然不曾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但是纯生态、无污染的泉水,仍是人们的不解追求。    最lN的时尚标签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特的四方瓶身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无论是在时装周的秀场、新闻发布会,还是化妆间里,处处可见它的身影,这只小瓶子在镁光灯下的曝光率甚至比某些明星还要高。作为时装周的“御
期刊
在蒙地的水利开发当然会涉及到和蒙古人的关系。明代蒙古人入居河套后,这一带本来是他们的天然牧场。蒙古人对游牧生活的天然偏好远在农耕之上。  近代史上像王同春这般功过霄壤、毁誉不一的人物还有很多,但王同春仍然有他的特殊性。其关键之处在于,从时间上说,他正好处在中国从传统帝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转折点上,世事遽变,人心难周,个人的努力不免左右支绌;从空间上看,他身为直隶汉人,却久居塞外蒙疆,他在河套地区开渠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