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学习了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走进中小学,我们会发现左右着教学的仍是教材和考纲,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本人认为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如何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策略。
一、新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师的理念更新了,学校教育才能改变;课堂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更多是为了学生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不是考虑到学生中学毕业后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作准备。中学化学教学目标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学会做人。
2、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关系,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智力和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他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待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3、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我们应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由于化学学科的独特性,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学几乎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化学实验教学成了教师的“黑板实验”,学生的“记忆实验”,学生死记硬背化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前人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几乎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逐渐丧失。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虽然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让学生以实验为基础,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象科学家那样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其目的主要不在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参与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下教学方式和策略。
1、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为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传统的课堂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牵着学生走,教科书牵着老师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想学、会学、能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学习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不少教师总觉得许多知识不反复讲就不放心,总是怕学生自己看不懂课本,做不好实验,做不好小结……,总觉得还是教师替学生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比较好。确实,许多事情学生是没有教师做得好,但根源在于他们实践少、经验少,而不在于自主学习!教师只能替代学生一时,不能替代学生一世。学生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做,经验总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前让学生写出自主学习的提纲,查阅书刊、网络,搜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根据他们对元素知识和分类方法的认识,试一试自己制作元素周期表,然后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成果在课堂上发表、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体验和过程。《元素周期表》这节课良好的学习效果让我为之振奋,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自学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通过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元素周期表。有的学生根据电子层数制作成圣诞树型周期表,有的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制作成蜘蛛网型周期表,还有的制作成DNA型、奥特曼型……,学生的个性在制作的元素周期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自主学习对学生内在学习的动机,兴趣起着激发和鼓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以探究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该将探究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主,以自主构建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基本方式,在引导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教学策略。
(1)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情境创设已经是新课程以来在化学课堂上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在讲授《原电池》一课时,使用了化学史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景。十七世纪的一位生物学家在做解剖实验时看到一只挂在铁栅的铜钩上的青蛙产生了剧烈的抽搐,制作了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猜想,是有“电”吗?“电”从何来?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探究氛围。
(2)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实践出真知,开展以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以实验为基础,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象科学家那样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亲身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其目的主要不在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参与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3)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搞好“家庭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来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对化学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质世界的精彩。化学新课程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实验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有些实验在家也能做得成功,甚至做得更巧妙。如利用黄豆和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小实验,巩固了教材中“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的观点。“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鼓励动手实验,自主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锻炼。
3、鼓励合作学习,积极创设合作课堂
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习惯于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证地统一起来。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离子反应》这节内容时,学生思考问题经常不全面,书写离子方程式感到困难。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提高教学的情感效果,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我将全班按照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不同的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穿插全班讲授和小组交流、讨论,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书写二氧化碳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经常把CO2改写成C4+的和O2-的形式;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的学生写成H++OH-=H2O,为了小组的荣誉和成绩,各成员积极讨论,互相帮助,对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认真辅导,共同提高,并弄清哪些反应是离子反应,哪些物质应写化学式,哪些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牢牢掌握书写步骤,不可断章取义。合作课堂既使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承认,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又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三、新课程下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个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1、提倡新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目前强调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记忆式接受问题,有它的现实针对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但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仍然是以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因此接受性学习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接受,是学生的主动接受,而非机械的被动接受。所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是利用人类一切有效的学生方式。
2、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作用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
從新课程的实践来看,模式化的现象已经出现在课堂之中,驱使一些教师强作形式上的表演和表现,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表面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在课堂上的评价一律都是“好”、“棒”。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致使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变得无所适从。其实,新课程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活跃了,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做教师更“难”了。
3、班级人数太多制约着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因此,我们的班级人数大都在50人左右。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必然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教师课堂设计得再好,也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努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过程才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
年4月
2.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2013年5月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2004年5月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走进中小学,我们会发现左右着教学的仍是教材和考纲,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本人认为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改变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就教学实践中如何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策略。
一、新理念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优化
新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教师的理念更新了,学校教育才能改变;课堂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新课程下教学目标的转变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目标,更多是为了学生应试教育的需要,而不是考虑到学生中学毕业后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化学基本知识和科学素养,为终身学习作准备。中学化学教学目标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的教学,造成学生主体性、情感性、创造性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学会做人。
2、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变革,建立平等、民主、合作关系,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人格、智力和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他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待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具。
3、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我们应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由于化学学科的独特性,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化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很多学校的化学教学几乎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化学实验教学成了教师的“黑板实验”,学生的“记忆实验”,学生死记硬背化学课本上的知识和前人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几乎成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逐渐丧失。学生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虽然相对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让学生以实验为基础,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象科学家那样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亲身参加科学发现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其目的主要不在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参与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应由面向结果向面向过程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新教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从自己的目标定位出发,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鼓励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以下教学方式和策略。
1、积极倡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为主动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的。传统的课堂往往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牵着学生走,教科书牵着老师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想学、会学、能学,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学习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不少教师总觉得许多知识不反复讲就不放心,总是怕学生自己看不懂课本,做不好实验,做不好小结……,总觉得还是教师替学生完成这些学习活动比较好。确实,许多事情学生是没有教师做得好,但根源在于他们实践少、经验少,而不在于自主学习!教师只能替代学生一时,不能替代学生一世。学生只要放手让他们去做,经验总有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我的教学方法是:课前让学生写出自主学习的提纲,查阅书刊、网络,搜集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根据他们对元素知识和分类方法的认识,试一试自己制作元素周期表,然后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成果在课堂上发表、展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主学习的体验和过程。《元素周期表》这节课良好的学习效果让我为之振奋,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是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不仅自学掌握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还通过理解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制作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元素周期表。有的学生根据电子层数制作成圣诞树型周期表,有的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制作成蜘蛛网型周期表,还有的制作成DNA型、奥特曼型……,学生的个性在制作的元素周期中得到充分的展现。自主学习对学生内在学习的动机,兴趣起着激发和鼓励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以探究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
实施新课程标准,应该将探究学习作为改变学习方式的突破口。以学生发展为主,以自主构建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基本方式,在引导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教学策略。
(1)精心创设探究的情境。情境创设已经是新课程以来在化学课堂上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作用是激发思维,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在讲授《原电池》一课时,使用了化学史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景。十七世纪的一位生物学家在做解剖实验时看到一只挂在铁栅的铜钩上的青蛙产生了剧烈的抽搐,制作了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了学生的猜想,是有“电”吗?“电”从何来?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探究氛围。
(2)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实践出真知,开展以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以实验为基础,按照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探究。象科学家那样了解知识是怎样获得的,亲身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其目的主要不在学习的结果,而在于参与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3)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搞好“家庭小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家庭生活用品来进行化学实验,从而对化学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物质世界的精彩。化学新课程鼓励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探究机会,实验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有些实验在家也能做得成功,甚至做得更巧妙。如利用黄豆和绿豆、水与酒精等体积相混探究“1+1是否一定等于2”的小实验,巩固了教材中“物质的分子间有间隔”的观点。“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鼓励动手实验,自主探究,这无疑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很好锻炼。
3、鼓励合作学习,积极创设合作课堂
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合作、习惯于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辩证地统一起来。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例如在学习《离子反应》这节内容时,学生思考问题经常不全面,书写离子方程式感到困难。为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提高教学的情感效果,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我将全班按照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等不同的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穿插全班讲授和小组交流、讨论,并参照小组共同的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全体学生对同一课题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书写二氧化碳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经常把CO2改写成C4+的和O2-的形式;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的学生写成H++OH-=H2O,为了小组的荣誉和成绩,各成员积极讨论,互相帮助,对学习能力差的同学认真辅导,共同提高,并弄清哪些反应是离子反应,哪些物质应写化学式,哪些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牢牢掌握书写步骤,不可断章取义。合作课堂既使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得到承认,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又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三、新课程下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几点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一个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素质教育的精神在教学工作中得到一定的体现。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有效地得到解决,将严重地阻碍新课程的推进和深化发展。
1、提倡新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目前强调创新性学习,主要是针对现实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记忆式接受问题,有它的现实针对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指导性。但中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仍然是以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为主,因此接受性学习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接受,是学生的主动接受,而非机械的被动接受。所以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对各种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是利用人类一切有效的学生方式。
2、在新课程下,教师的作用加大了,做教师更“难”了
從新课程的实践来看,模式化的现象已经出现在课堂之中,驱使一些教师强作形式上的表演和表现,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表面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在课堂上的评价一律都是“好”、“棒”。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致使一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变得无所适从。其实,新课程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思维活跃了,这对教师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做教师更“难”了。
3、班级人数太多制约着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因此,我们的班级人数大都在50人左右。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必然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教师课堂设计得再好,也未必适合所有的学生,不可避免地影响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所做的努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不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更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学过程才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作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3
年4月
2.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严先元,《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2013年5月
4.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