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福利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从踏上这个岗位第一步起,就注定了我和这里的孩子们有了不解之缘。大家往往把这些特需孩子比作折翼的天使,我们班有9位小天使,班级里的三位老师给这9位小天使们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海蓝之家”。
【关键词】福利院 特需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185-02
一、爱的内涵
提及到“爱”这个字的时候,我去搜索了汉语词典,词典上的解释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接触到特需儿童之前,我认为爱的含义是关心、陪伴、快乐。在自己成为特教老师之后,我发现特需的爱的含义是关注、解读、回应。
自己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爱的理解与表达有点狭隘和局限。慢慢的在与孩子的相处、在前辈的指导以及参与的集体学习里我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宽泛了些,明白了对特需孩子的爱是特别却不独特,我需要做的是拥有更多的充满耐心和不忘初心的爱。
二、爱的播种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特殊教育方面有许多的困惑,一直在摸索属于福利院儿童的教育,在学习了前辈们的经验之后,自己也会有些许灵感的突发,但整个的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教育也因现实的一些局限而遇到了瓶颈。
2018年11月20日,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南通市社会福利院。春晖的专家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方式,更加的具体和系统。在评估过每一个孩子之后将我们福利院的孩子分成了四个班级,我有幸成为康教二班的老师,与9位小天使聚集在我们海蓝之家。
基金会给我们带了新的教育工作模式,他们将福利院的孩子重组分成了四个班级,我所在的康教二班有一名特教老师、一名康复师以及一名保育老师。并且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理论加实操双管齐下,形成了新的教学流程。每天的课程由点名课、音乐律动、点心课、分组活动、生活自理、课后讨论组成。每周五下午每名老师都会进行组内的专业学习以及备课讨论。
三、爱的融合
(一)孩子的融合
原来特教室里的孩子们每天都集中在特教楼里面,按照智力水平进行分组,能力水平相近的孩子在一组:水平较高的进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以及生活常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进行蒙氏的学习和感统的训练。美术、音乐、体育这三门课程是所有孩子同时进行。
现在进入班级的儿童人数增加了,所有身体状况允许的孩子都进入了班级,按照孩子们的年龄进行分班。以我所在的康教二班为例,儿童的年龄集中在10岁以内,有一名儿童由于能力、身体等原因,虽然是17岁但是也被分在了我们班。这9名儿童每天一同进行点名、点心、户外运动的课程,分组活动中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也融合到了一起进行小组活动。
(二)教师的融合
新的模式开启了,原来的模式是教育与康复不同时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有各自独立的场所分开进行,教师、康复师、保育员之间的交流并不紧密。现在教师、康复师、保育员都集中在教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以我们班为例,为了更一目了然地介绍我们班老师的基本情况我制作了一张表:如表1。
姜老师原是医院的康复骨干在临床工作四年,本着一颗关爱儿童的心自愿来到福利机构,弥补了福利院康复专业人才的空白,为福利院的小天使们提供了专业康复支持,在院期间接受过三次外出培训,接受了来自哥伦比亚康复教授的指导,不断积累专业的康复知识,与时俱进。陈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保育员,有着丰富的保育养育经验,曾多次外出参加江苏省内的护理员培训和技能大赛,用一辈子温暖孤残儿童的心。刘老师是一位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大学一毕业带着满满的热情和初心来到福利院工作,四年以来用心关爱每一位儿童,曾去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特教专业学习,不断地努力进取,勇于创新,点亮了孤残儿童的夜空。
三名教师相互融合,团结协作,在一次环境创设的讨论中,我们异口同声地都说出了要为咱们班的孩子创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班级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于是我们决定给我们的班级取名为“海蓝之家”,并且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海底乐园。我们三位老师相互学习,姜老师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康复内容,例如,步行训练和唇舌操;陈老师也会在平时一些生活保育细节上传授我们年轻教师高效的方法,比如陈老师接触这些特需儿童的时间比我们要长得多,她会很迅速对孩子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做出判断,并进行及时地疏导。我作为一名青年的教师,美术和音乐方面我是强项,我常常在我擅长的这两个方面想出一些新颖的点子,和其他老师一起学习和配合。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融合,让彼此更加亲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长大;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福利院孩子们的学习氛围和质量。
四、爱的成长
(一)孩子的成长
春晖博爱的种子已经播种了半年了,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天使们也在慢慢成长。以我们班的小南(化名)为例,小南有先天性心脏病,刚到我们班级的时候,小南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一直晃动着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敲击椅子,并且只对自己熟悉的保育员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能融入到这个班级里,并且需要一名老师单独看护。
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康复老师的专业的康复训练下小南从需要助行器行走到能脱离助行器行走,发生了惊人的进步;保育老師每天的悉心陪伴让小南从坐的椅子由固定的椅子到摇摇马,再到现在能坐在小板凳上;小南的摇晃自己身体的出现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从高、强、长变为低、弱、短;原先对音乐律动毫无反应的小南,在特教老师的每天充满活力的音乐舞蹈中,从学会《磨豆浆》到现在有一两个动作的回应;最近小南新的收获就是能够在照片墙上认出每个小朋友的照片,并能够准确配对。这点滴的进步让作为园丁的我们很感动。
(二)老师的成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一开始的茫然和不得章法,到学习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特教学校的观摩与学习、以及向前辈学习、再到春晖博爱基金会的培训。这些经历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天空明朗了许多,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刚刚接手小南这个案例时,我也常常很苦恼,但是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中,我们分析了小南现有的问题,并且制定了比较符合他实际情况的整日流程,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地执行。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小南在音乐律动活动中做出了《磨豆浆》的手势时,我感到很惊喜,对小南的信心也增加了。
保持初心和耐心地等待是这四年内,我对特需儿童教育上所获得的感悟。每一次的进步无果后的灰心让每一次突然的惊喜变得更加的强烈。团结协作,虚心学习是我一直保持的态度,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特别的融合别样的爱,让这间教室里充满了爱和希望,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欢迎着大家的到来。
作者简介:
刘颖(1993.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关键词】福利院 特需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7-0185-02
一、爱的内涵
提及到“爱”这个字的时候,我去搜索了汉语词典,词典上的解释是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接触到特需儿童之前,我认为爱的含义是关心、陪伴、快乐。在自己成为特教老师之后,我发现特需的爱的含义是关注、解读、回应。
自己刚刚踏入工作岗位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爱的理解与表达有点狭隘和局限。慢慢的在与孩子的相处、在前辈的指导以及参与的集体学习里我对爱的理解和表达宽泛了些,明白了对特需孩子的爱是特别却不独特,我需要做的是拥有更多的充满耐心和不忘初心的爱。
二、爱的播种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特殊教育方面有许多的困惑,一直在摸索属于福利院儿童的教育,在学习了前辈们的经验之后,自己也会有些许灵感的突发,但整个的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教育也因现实的一些局限而遇到了瓶颈。
2018年11月20日,春晖博爱儿童救助公益基金会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南通市社会福利院。春晖的专家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想与方式,更加的具体和系统。在评估过每一个孩子之后将我们福利院的孩子分成了四个班级,我有幸成为康教二班的老师,与9位小天使聚集在我们海蓝之家。
基金会给我们带了新的教育工作模式,他们将福利院的孩子重组分成了四个班级,我所在的康教二班有一名特教老师、一名康复师以及一名保育老师。并且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集中培训,理论加实操双管齐下,形成了新的教学流程。每天的课程由点名课、音乐律动、点心课、分组活动、生活自理、课后讨论组成。每周五下午每名老师都会进行组内的专业学习以及备课讨论。
三、爱的融合
(一)孩子的融合
原来特教室里的孩子们每天都集中在特教楼里面,按照智力水平进行分组,能力水平相近的孩子在一组:水平较高的进行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以及生活常识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进行蒙氏的学习和感统的训练。美术、音乐、体育这三门课程是所有孩子同时进行。
现在进入班级的儿童人数增加了,所有身体状况允许的孩子都进入了班级,按照孩子们的年龄进行分班。以我所在的康教二班为例,儿童的年龄集中在10岁以内,有一名儿童由于能力、身体等原因,虽然是17岁但是也被分在了我们班。这9名儿童每天一同进行点名、点心、户外运动的课程,分组活动中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也融合到了一起进行小组活动。
(二)教师的融合
新的模式开启了,原来的模式是教育与康复不同时在一个固定场所进行,有各自独立的场所分开进行,教师、康复师、保育员之间的交流并不紧密。现在教师、康复师、保育员都集中在教室,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以我们班为例,为了更一目了然地介绍我们班老师的基本情况我制作了一张表:如表1。
姜老师原是医院的康复骨干在临床工作四年,本着一颗关爱儿童的心自愿来到福利机构,弥补了福利院康复专业人才的空白,为福利院的小天使们提供了专业康复支持,在院期间接受过三次外出培训,接受了来自哥伦比亚康复教授的指导,不断积累专业的康复知识,与时俱进。陈老师作为一名资深的保育员,有着丰富的保育养育经验,曾多次外出参加江苏省内的护理员培训和技能大赛,用一辈子温暖孤残儿童的心。刘老师是一位充满活力的青年教师,大学一毕业带着满满的热情和初心来到福利院工作,四年以来用心关爱每一位儿童,曾去北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特教专业学习,不断地努力进取,勇于创新,点亮了孤残儿童的夜空。
三名教师相互融合,团结协作,在一次环境创设的讨论中,我们异口同声地都说出了要为咱们班的孩子创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话世界。班级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于是我们决定给我们的班级取名为“海蓝之家”,并且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海底乐园。我们三位老师相互学习,姜老师会教我们一些简单的康复内容,例如,步行训练和唇舌操;陈老师也会在平时一些生活保育细节上传授我们年轻教师高效的方法,比如陈老师接触这些特需儿童的时间比我们要长得多,她会很迅速对孩子们的一些不良情绪做出判断,并进行及时地疏导。我作为一名青年的教师,美术和音乐方面我是强项,我常常在我擅长的这两个方面想出一些新颖的点子,和其他老师一起学习和配合。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融合,让彼此更加亲密,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兄弟姐妹,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长大;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融合,促进了老师的专业发展,不断地提高福利院孩子们的学习氛围和质量。
四、爱的成长
(一)孩子的成长
春晖博爱的种子已经播种了半年了,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天使们也在慢慢成长。以我们班的小南(化名)为例,小南有先天性心脏病,刚到我们班级的时候,小南不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一直晃动着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敲击椅子,并且只对自己熟悉的保育员进行简单的交流,不能融入到这个班级里,并且需要一名老师单独看护。
经历了半年的时间,在康复老师的专业的康复训练下小南从需要助行器行走到能脱离助行器行走,发生了惊人的进步;保育老師每天的悉心陪伴让小南从坐的椅子由固定的椅子到摇摇马,再到现在能坐在小板凳上;小南的摇晃自己身体的出现的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也从高、强、长变为低、弱、短;原先对音乐律动毫无反应的小南,在特教老师的每天充满活力的音乐舞蹈中,从学会《磨豆浆》到现在有一两个动作的回应;最近小南新的收获就是能够在照片墙上认出每个小朋友的照片,并能够准确配对。这点滴的进步让作为园丁的我们很感动。
(二)老师的成长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从一开始的茫然和不得章法,到学习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特教学校的观摩与学习、以及向前辈学习、再到春晖博爱基金会的培训。这些经历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的天空明朗了许多,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刚刚接手小南这个案例时,我也常常很苦恼,但是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中,我们分析了小南现有的问题,并且制定了比较符合他实际情况的整日流程,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地执行。两个月过后的某一天,小南在音乐律动活动中做出了《磨豆浆》的手势时,我感到很惊喜,对小南的信心也增加了。
保持初心和耐心地等待是这四年内,我对特需儿童教育上所获得的感悟。每一次的进步无果后的灰心让每一次突然的惊喜变得更加的强烈。团结协作,虚心学习是我一直保持的态度,作为一名特教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特别的融合别样的爱,让这间教室里充满了爱和希望,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欢迎着大家的到来。
作者简介:
刘颖(1993.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