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洋槐
仿佛过春节的时候,看见叔叔伯伯们都在燃放爆竹,爆竹声噼里啪啦,传遍东南西北。看着看着,它眼热了,心动了,忍不住了,多么急切地希望这世界上也能够有自己的声音,于是,歪歪趔趔地跑上前去,伸出它白胖胖的小手,也点响了一串鞭炮。
我说的是一株小洋槐。小洋槐,开了一串鞭炮似的花儿。
展眼望去,别的洋槐都很高大。它们的树干都有一搂粗,斜枝横杈互相交织着、纠挂着,上面是层层密密的树叶和重重叠叠的花串。风吹来,它们的枝叶就像大海翻滚的波涛。而这株小洋槐,实在是够小的、够纤弱的了;树干不足一米高,筷子般粗细,赤条条的,上面还没生出一条枝杈,只挑着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可它却是十分好强的,当别的洋槐开花的时候,它居然也开了花儿!显然,小洋槐是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开出这花儿的。
别的洋槐都有悲壮的经历,不屈的性格。雷电,轰击过它们;狂风,撕扯过它们;暴雨,抽打过它们。有的粗壮的枝条不知在什么年代已经被折断、枯死,却依然悬在树上。但是,它们却不曾倒下,反而以虽然衰老却越发顽强的精神挺立在小河之上,蓝天之下。而这株小洋槐,压根儿不知世间还有什么磨难。它的心灵明净得像一颗露珠。但是,它们都开了花儿,尽管那花儿的数量悬殊是那么巨大。
要说少,小洋槐的花儿真够少的了,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串。不过,这一串花儿硬抵得上一个神奇的砝码,使天平的那边立时失去了分量——人们纷纷把目光调离别的槐树,而一律投向这里,议论说:花串上有花儿,还有待放的苞儿;花儿通体雪白,苞儿是小角角,底部淡绿,上端才泛了白色;这花儿多可爱,啧啧!
游人走完之后,其中一人忍不住回过头来,只见一只小鸟落在小洋槐上,小洋槐被压弯了腰,抖动着,抖动着,像是要折了的模样,但是,最终还是挺住了。
它站得筆直。
小鸟在唱歌。
(选自刘成章《羊想云彩》,有删改)
读有所思
选文中,这株生机勃勃的“要强”的小洋槐之所以能一下子“跳”到我们眼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烘云托月法。
作者写“别的洋槐”的高大、粗壮、花多叶繁是第一层“烘云”,是为了衬托小洋槐虽纤弱却“十分要强”的特点;写“别的洋槐都有悲壮的经历,不屈的性格”是第二层“烘云”,是为了反衬小洋槐的单纯美好;“心灵明净得像一颗露珠”“人们纷纷把目光调离别的槐树,而一律投向这里”是第三层“烘云”,将小洋槐可敬可爱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多层烘托,将小洋槐“要强”且勇于担当的形象鲜明地立于我们面前。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烘云托月法”的基本规律:首先通过对次要形象的描写,凸显主要形象,如《小洋槐》中的第一、二层的烘托;其次是借助旁观者的议论突出主体特点,如《小洋槐》中的第三层烘托。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展开描写,以此渲染主要描写的对象。
思有所悟
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的高低优劣,直接取决于写作前的构思。多数高品质作文,都是建立在构思基础上的。与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倒不如说,“一思天然万古新,烘云托月见情深”。
如朱自清对“春草”的描绘,就宕开一笔,写出了人们在草地上进行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样写,春草柔软的特点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反衬出了人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调动起读者对春草的美的感受;同时,“春草图”也因为有了人们的活动,而变得更加有活力、生气。
具体写作时,有以下口诀可供大家记诵:心中有“月”,落笔成“云”;环境渲染,以景衬人;旁观智者,点睛议论;勤加练习,心手相应。
仿佛过春节的时候,看见叔叔伯伯们都在燃放爆竹,爆竹声噼里啪啦,传遍东南西北。看着看着,它眼热了,心动了,忍不住了,多么急切地希望这世界上也能够有自己的声音,于是,歪歪趔趔地跑上前去,伸出它白胖胖的小手,也点响了一串鞭炮。
我说的是一株小洋槐。小洋槐,开了一串鞭炮似的花儿。
展眼望去,别的洋槐都很高大。它们的树干都有一搂粗,斜枝横杈互相交织着、纠挂着,上面是层层密密的树叶和重重叠叠的花串。风吹来,它们的枝叶就像大海翻滚的波涛。而这株小洋槐,实在是够小的、够纤弱的了;树干不足一米高,筷子般粗细,赤条条的,上面还没生出一条枝杈,只挑着稀稀落落的几片叶子。可它却是十分好强的,当别的洋槐开花的时候,它居然也开了花儿!显然,小洋槐是使尽了全身的力气,才开出这花儿的。
别的洋槐都有悲壮的经历,不屈的性格。雷电,轰击过它们;狂风,撕扯过它们;暴雨,抽打过它们。有的粗壮的枝条不知在什么年代已经被折断、枯死,却依然悬在树上。但是,它们却不曾倒下,反而以虽然衰老却越发顽强的精神挺立在小河之上,蓝天之下。而这株小洋槐,压根儿不知世间还有什么磨难。它的心灵明净得像一颗露珠。但是,它们都开了花儿,尽管那花儿的数量悬殊是那么巨大。
要说少,小洋槐的花儿真够少的了,只有可怜兮兮的一串。不过,这一串花儿硬抵得上一个神奇的砝码,使天平的那边立时失去了分量——人们纷纷把目光调离别的槐树,而一律投向这里,议论说:花串上有花儿,还有待放的苞儿;花儿通体雪白,苞儿是小角角,底部淡绿,上端才泛了白色;这花儿多可爱,啧啧!
游人走完之后,其中一人忍不住回过头来,只见一只小鸟落在小洋槐上,小洋槐被压弯了腰,抖动着,抖动着,像是要折了的模样,但是,最终还是挺住了。
它站得筆直。
小鸟在唱歌。
(选自刘成章《羊想云彩》,有删改)
读有所思
选文中,这株生机勃勃的“要强”的小洋槐之所以能一下子“跳”到我们眼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烘云托月法。
作者写“别的洋槐”的高大、粗壮、花多叶繁是第一层“烘云”,是为了衬托小洋槐虽纤弱却“十分要强”的特点;写“别的洋槐都有悲壮的经历,不屈的性格”是第二层“烘云”,是为了反衬小洋槐的单纯美好;“心灵明净得像一颗露珠”“人们纷纷把目光调离别的槐树,而一律投向这里”是第三层“烘云”,将小洋槐可敬可爱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通过多层烘托,将小洋槐“要强”且勇于担当的形象鲜明地立于我们面前。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烘云托月法”的基本规律:首先通过对次要形象的描写,凸显主要形象,如《小洋槐》中的第一、二层的烘托;其次是借助旁观者的议论突出主体特点,如《小洋槐》中的第三层烘托。当然,我们也可以对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展开描写,以此渲染主要描写的对象。
思有所悟
千古文章意为先,立意的高低优劣,直接取决于写作前的构思。多数高品质作文,都是建立在构思基础上的。与其说,“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倒不如说,“一思天然万古新,烘云托月见情深”。
如朱自清对“春草”的描绘,就宕开一笔,写出了人们在草地上进行的活动:“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样写,春草柔软的特点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反衬出了人们无比欢快的心情,调动起读者对春草的美的感受;同时,“春草图”也因为有了人们的活动,而变得更加有活力、生气。
具体写作时,有以下口诀可供大家记诵:心中有“月”,落笔成“云”;环境渲染,以景衬人;旁观智者,点睛议论;勤加练习,心手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