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要求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构建一个生动的、让学生终身难忘的课堂。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是教者谆谆、学者恹恹,教者口干舌燥、学者昏昏欲睡。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未上“活”。
教学特点应明显
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突出“活”,实质上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讨、追求,在探讨、追求过程中碰撞、感悟、升华,从而获得大量知识。
从语文课自身来说,语文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只有上“活”语文课,才有益于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意识来说,目前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能适应时代形势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原则: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点拨者,一切知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从目前语文的教学实际来说,由于个体和社会方面的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人文精神淡化,语文成为升学工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产生内在需求;二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没能根除,语文教学、训练程式化,课堂教学按固定模式开展。
上“活”的语文课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语文课堂生气盎然 “参与性”是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于语文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语文能力都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获得,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语言的生动性,结合丰富的表情,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应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使学生带着悬念去思考;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使语文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剧本《雷雨》时,则以“表演性朗读”为活动点,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读剧本,扮演角色的学生要求事先写好人物分析,做观众的学生要求积极参与最佳表演者评选活动。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素质教育必须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它们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明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在学《<指南录>后序》一文时,当学生了解到文天祥在“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的九死一生中,还心系国家安危时,他们无不为他那坚定的爱国信念所震撼。
审视美育功能,正确诱导学生感受美 素质教育有美育的内容,主要是启迪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品德、丰富知识、拓宽思路、增强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教学中除了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外,教师还要创设语文课堂美育的整体气氛,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如朗读、分析、写作等,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板书,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作品,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注重语文能力培養,促进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侧重于人的素质优化和提高,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通过科学训练,加强能力培养,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创新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而不能模仿守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投影仪、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导教学,也能活跃课文课堂气氛。
教师素养是关键
应变能力是一种教育智慧,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从而引导课堂向纵深发展。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现代信息工具,高效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及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控制课堂情绪的能力 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情绪很难立刻进入本堂课的内容中来,教师应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分析,因势引导,逐渐将学生引到本堂课的内容上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结束语
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课上念好‘活’字经。”置身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搞好课堂教学,语文课上念好“活”字经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教学特点应明显
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突出“活”,实质上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探讨、追求,在探讨、追求过程中碰撞、感悟、升华,从而获得大量知识。
从语文课自身来说,语文教材内容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只有上“活”语文课,才有益于知识的传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从素质教育的意识来说,目前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能适应时代形势的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一个原则: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点拨者,一切知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从目前语文的教学实际来说,由于个体和社会方面的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人文精神淡化,语文成为升学工具,学生对语文学习不再产生内在需求;二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没能根除,语文教学、训练程式化,课堂教学按固定模式开展。
上“活”的语文课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使语文课堂生气盎然 “参与性”是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对于语文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语文能力都只有通过语文实践才能获得,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语言的生动性,结合丰富的表情,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应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使学生带着悬念去思考;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激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使语文课堂气氛活,学生思维活,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授剧本《雷雨》时,则以“表演性朗读”为活动点,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演读剧本,扮演角色的学生要求事先写好人物分析,做观众的学生要求积极参与最佳表演者评选活动。这样,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学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素质教育必须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地位,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因素,把它们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明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如:在学《<指南录>后序》一文时,当学生了解到文天祥在“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的九死一生中,还心系国家安危时,他们无不为他那坚定的爱国信念所震撼。
审视美育功能,正确诱导学生感受美 素质教育有美育的内容,主要是启迪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品德、丰富知识、拓宽思路、增强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语文教学中除了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外,教师还要创设语文课堂美育的整体气氛,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如朗读、分析、写作等,以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板书,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作品,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注重语文能力培養,促进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侧重于人的素质优化和提高,它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能力。事实证明,通过科学训练,加强能力培养,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从而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阅读能力、创新的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培养,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辨析,而不能模仿守旧。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投影仪、录像、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导教学,也能活跃课文课堂气氛。
教师素养是关键
应变能力是一种教育智慧,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从而引导课堂向纵深发展。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教师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现代信息工具,高效地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及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教师控制课堂情绪的能力 有时候,由于某种原因,学生的情绪很难立刻进入本堂课的内容中来,教师应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分析,因势引导,逐渐将学生引到本堂课的内容上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结束语
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基本能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在课上念好‘活’字经。”置身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搞好课堂教学,语文课上念好“活”字经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