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书是清凉可口的泉水,让人清甜解渴;书是新鲜味美的果汁,让人滋心润肺;书是香气扑鼻的绿茶,让人神清气爽。那么如何让孩子喝到那清凉可口的泉水,畅享那新鲜美味的果汁,品味那香气扑鼻的绿茶呢?笔者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先让孩子有读书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本文将笔者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大家分享。
表演助读
比如在朗读北京版教材《种子》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句子: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懒懒地探出身子向天空瞧了瞧。这几句话讲述的是种子发芽的过程,如果就是平淡地读一读,孩子们自然觉得索然无味。笔者在指导孩子朗读时,就给孩子们配上了动作。例如,当读到“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时,就带着孩子伸个懒腰;当读到“打了个哈欠”时,就和孩子们一起打了个哈欠,接着做出探出身子向天空瞧瞧的动作。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书,个个都非常开心,下课还在边背诵边做动作,这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一个游戏。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特别好动,这样边做动作边读书可以让孩子们缓解疲劳,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训练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孩子们还特别喜欢这样读书。
课文带读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课文带动一些相关文章的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学习北京版教材《小熊开店》一课时,孩子们就被课文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看着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着课文时,笔者就思考怎样能让孩子多读一些文章呢?于是采用了“一带一”的方法。在孩子学习完课文还在夸赞聪明的猴子采购员时,笔者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自从聪明的猴子当了采购员以后,小熊开的商店就红红火火。猪八戒看了,也想开一家店,你们想知道八戒开的店都卖些什么吗?想不想知道八戒的店经营得怎么样呢?”“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语文读本,津津有味地读起了《猪八戒开店》一课。
评价促读
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适时地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有一次笔者给同轨班讲《珍珠泉》一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和笔者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语言有关。当笔者刚进入教室的时候,由于我们之间比较陌生,教室立刻就安静了下来,学生静静地看着笔者。那是一篇描写景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珍珠泉的美,所以笔者决定从朗读入手。可因为不太熟悉笔者,孩子们显得非常拘束,没有几个人举手愿意读出自己的感受。为此,笔者先做了示范朗读,也许是动情的朗读打动了孩子,也许是孩子们天生具有挑战的意识,渐渐地开始有人举手愿意试着读一读了。
焦晨阳是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虽然语气不太好,但声音很洪亮,所以笔者这样评价:“你的声音真洪亮,让每个人都能挺清楚,听你读书感觉真敞亮。”逐渐地,举手的孩子开始多起来。贾欣欣熟练地读完课文后,笔者则这样说:“如果你能读得再慢一点,同学们更能细细地体会珍珠泉的美。”听了这样的评价,她带着笑容坐下了。焦金萍同学读完以后,笔者评价道:“李老师想用‘清澈’这个词来形容你的朗读,因为听了你的朗读以后,我感觉就像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老师身边流过一样。你的声音让人听了感觉像泉水一样透亮。”听了这些话以后,这个孩子美滋滋地坐下了。这时,就连平时总不完成作业的一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虽然她的朗读没有别人流利,但她的音色非常好,所以笔者这样说到:“你的声音真有磁性,就像有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我,我特别喜欢听,希望你以后能读得更流利一点,好吗?”她听了以后也笑了笑坐在了位子上,看得出这是发自内心的笑……仔细想想,一节课不一定要有多么精彩的课件,教师师及时到位的评价就能让孩子都乐于读书,何乐而不为呢?
故事伴读
有些古文古诗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和文章相关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丰富学生的可课外知识,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学习《三字经》片段时,在学生机械化地朗读完课文以后,笔者给学生讲了“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扇枕温席”等故事。这些内容在课文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并不能让孩子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孩子们读起来自然没什么兴趣。但通过讲解之后,每一句都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搜集其他故事的兴趣,大大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兴趣是阅读的先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笔者却想改一改这句名言,就让“书山有路趣为径,书海无涯乐作舟”吧。
【本文为北京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
表演助读
比如在朗读北京版教材《种子》一课时,有这样一段句子: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懒懒地探出身子向天空瞧了瞧。这几句话讲述的是种子发芽的过程,如果就是平淡地读一读,孩子们自然觉得索然无味。笔者在指导孩子朗读时,就给孩子们配上了动作。例如,当读到“顽皮的种子伸了个懒腰”时,就带着孩子伸个懒腰;当读到“打了个哈欠”时,就和孩子们一起打了个哈欠,接着做出探出身子向天空瞧瞧的动作。孩子们一边做动作一边读书,个个都非常开心,下课还在边背诵边做动作,这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一个游戏。
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还特别好动,这样边做动作边读书可以让孩子们缓解疲劳,还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训练了孩子的朗读能力,孩子们还特别喜欢这样读书。
课文带读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课文带动一些相关文章的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量。比如在学习北京版教材《小熊开店》一课时,孩子们就被课文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看着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读着课文时,笔者就思考怎样能让孩子多读一些文章呢?于是采用了“一带一”的方法。在孩子学习完课文还在夸赞聪明的猴子采购员时,笔者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自从聪明的猴子当了采购员以后,小熊开的商店就红红火火。猪八戒看了,也想开一家店,你们想知道八戒开的店都卖些什么吗?想不想知道八戒的店经营得怎么样呢?”“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孩子们都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语文读本,津津有味地读起了《猪八戒开店》一课。
评价促读
恰当评价学生的朗读,适时地表扬、鼓励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有一次笔者给同轨班讲《珍珠泉》一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和笔者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语言有关。当笔者刚进入教室的时候,由于我们之间比较陌生,教室立刻就安静了下来,学生静静地看着笔者。那是一篇描写景的文章,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珍珠泉的美,所以笔者决定从朗读入手。可因为不太熟悉笔者,孩子们显得非常拘束,没有几个人举手愿意读出自己的感受。为此,笔者先做了示范朗读,也许是动情的朗读打动了孩子,也许是孩子们天生具有挑战的意识,渐渐地开始有人举手愿意试着读一读了。
焦晨阳是第一个举手的孩子,虽然语气不太好,但声音很洪亮,所以笔者这样评价:“你的声音真洪亮,让每个人都能挺清楚,听你读书感觉真敞亮。”逐渐地,举手的孩子开始多起来。贾欣欣熟练地读完课文后,笔者则这样说:“如果你能读得再慢一点,同学们更能细细地体会珍珠泉的美。”听了这样的评价,她带着笑容坐下了。焦金萍同学读完以后,笔者评价道:“李老师想用‘清澈’这个词来形容你的朗读,因为听了你的朗读以后,我感觉就像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老师身边流过一样。你的声音让人听了感觉像泉水一样透亮。”听了这些话以后,这个孩子美滋滋地坐下了。这时,就连平时总不完成作业的一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虽然她的朗读没有别人流利,但她的音色非常好,所以笔者这样说到:“你的声音真有磁性,就像有一块吸铁石吸引着我,我特别喜欢听,希望你以后能读得更流利一点,好吗?”她听了以后也笑了笑坐在了位子上,看得出这是发自内心的笑……仔细想想,一节课不一定要有多么精彩的课件,教师师及时到位的评价就能让孩子都乐于读书,何乐而不为呢?
故事伴读
有些古文古诗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和文章相关的故事,或者介绍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丰富学生的可课外知识,同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一定的作用。比如学习《三字经》片段时,在学生机械化地朗读完课文以后,笔者给学生讲了“孔融让梨”“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扇枕温席”等故事。这些内容在课文中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并不能让孩子了解故事的具体内容,孩子们读起来自然没什么兴趣。但通过讲解之后,每一句都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搜集其他故事的兴趣,大大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总之,“兴趣是阅读的先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笔者却想改一改这句名言,就让“书山有路趣为径,书海无涯乐作舟”吧。
【本文为北京语文现代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论文】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