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帮扶 情暖人心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g0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毕节试验区成立的那一天起,这块土地便迎来了新的变化。
  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的倡导下,国务院批准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并由此拉开了“多党合作在毕节”的新实践。
  2012年7月,胡锦涛在统一战线参与贵州毕节试验區建设工作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要坚定贯彻“同心”思想,奋力推进“同心”实践,努力建设好毕节试验区。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统一战线和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帮助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兄弟省市、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谱写了多党合作推进科学发展的绚丽篇章。
  这其中,民建帮扶黔西县,就是统一战线践行“同心”思想的一个缩影。
  2004年,民建中央确定黔西为重点帮扶县以来,民建中央及其地方各级组织坚定贯彻“同心”思想,奋力推进“同心”实践,积极实施“东企西移”战略,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疾苦、协助招商引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帮助黔西提速发展。
  10年来,民建中央共在黔西县援助项目150多个,捐赠资金物资3531万元,协调带动资金投入 3000多万元,落实招商引资资金70多亿元,有效推动了黔西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
  10年来,民建中央为帮助黔西县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努力,书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民建中央矢志扶贫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民建亲人”。
  民生改善“穷山沟”变“金窝窝”


  位于乌江鸭池河畔的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几年前还是一个典型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闭塞小渔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方式落后,交通闭塞,全村175户村民住的都是茅草屋,低矮阴暗,祖祖辈辈靠房前屋后的石头缝儿里种点苞谷,勉强维持生存。村民要想走出村子,必须经过一段被称为“死亡地带”的悬崖徒手攀岩才能走出去,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2004年,民建中央将化屋村确定为定点帮扶村,从此拉开了化屋赶超跨越的新征程:民建中央将化屋村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投入帮扶资金近300万元,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175户村民的民居进行改造,并对近万平方米的户间便道和院坝进行硬化铺设;发动民建会员企业捐资50万元,在村里援建了小水窖和沼气池;积极联系民建会员企业家和爱德基金会捐资援助,实施了枇杷种植、樱桃种植、生姜种植、滚动养牛、滚动养猪、篁竹草种植示范以及石漠化治理配套产业发展等农牧科技项目。
  2007年,民建中央先后协调交通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出资800余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200万元,修建了新仁乡至化屋村14公里油路,成为黔西县的第一条通村油路。
  民建中央依托化屋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在黔西县的配合下,引进资金数百万元,兴建旅游基础设施,培训相关从业人员,帮助村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化屋村接纳游客15万人次,旅游创收5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970元,旅游开发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金窝窝”。
  助推发展“农民”变“市民”
  2013年9月23日,民建中央引进项目贵州同心商贸城奠基典礼在黔西县举行。
  贵州同心商贸城是经民建省委积极联系、民建中央引进、授予中国市场“百城万亿”增长计划品牌的大型商贸企业,占地约2000亩,总投资近67亿元,以一站式综合商贸批发市场、城市综合体、高端住宅区三大核心区为主,集义乌小商品城、建材家具、副食品、中药材、汽摩配、五金机电、板材型材、汽车4S店八大产业于一体。建成后可容纳经营商户约2万户,直接安排就业5万人以上,由市场效益带动的物流运输、经济加工等间接就业人员达10万人。
  这是黔西人民的一大喜事,也是民建中央践行“同心”思想的又一个生动实践。
  多年前连城郊交合部都算不上的林泉镇岔白、海西等村,随着“同心·产业园”的建设,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贵州毕节黔蒜香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黔西子木实业有限公司等民建会员企业入驻,现在成了城市规划蓝图上的重要节点,近1000农户实现了由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
  民建中央确定黔西为重点帮扶县以来,促成民建会员企业与黔西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10多次,积极联系东部十省(市)民建组织和民建会员企业家到该县考察投资。此外,通过民建中央协调,水利部把黔西县纳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示范县,项目分3年完成,每年投入建设资金1600万元;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将黔西县纳入首批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国家旅游局帮助解决旅游接待中心建设资金70万元。
  智力支持从“输血”到“造血”


  扶贫不应只着眼于救济式的输血,更立足于培养农民内在生机。经过几年的实践,民建中央认为,对黔西县的帮扶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捐点儿钱、修点儿路、建点儿房、解决几件事儿上面,必须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扶贫得先扶智。
  2013年8月22日,民建天津市委员会主委欧成中,民建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庆达集团董事长孙太利率天津市万全小学骨干教师赴黔西县开展2013年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8月24日至26日,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任学良率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赴黔西县开展千名骨干教师培训。
  黔西县作为民建中央的重点帮扶县,民建各级组织积极支持黔西县各项事业发展,早在2004年,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庆达集团董事长孙太利先生捐助15万元援建了仁和乡双坝小学,解决了当地孩子入学难问题。今年,民建中央在黔西实施“千名教师培训项目”,拟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1000名。目前,已组织200名骨干教师到河北、辽宁培训。
  在人才培训方面,出资10万元在黔西和湖南长沙培训乡村(社区)干部138人,资助1.5万元组织新仁乡化屋村20名群众赴西江苗寨学习旅游开发管理经验,资助9名基层骨干教师到省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学习1周,出资16万元在黔西县内开展养殖培训2300人、乡村干部培训50人、魔芋种植培训530人。138名乡村干部及农民得到致富技能培训、20名品学兼优学生参与暑期夏令营培训。协调民建会员企业通威集团黔西饲料厂,配合完成10期500人次的养殖技术培训。与北京九华旅游职业学校、大连对外商贸学院采取聯合办学的形式输出247人,中华职教社继续做好“同心·温暖工程”职业联合办学项目。完成农业部组织实施的“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1100人。绿化、太来、谷里、钟山等乡镇的4名领导参加了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举办的全国工商联乡镇干部培训。近年来,通过统一战线的支持和帮助,共培训黔西各类人才8000多人次。各类人才的培训,为黔西的崛起作出了积极贡献。


  生态建设“荒坝子”变“桃花园”
  在黔西县,乌螺坝是个好地方。
  如今,山清水秀的乌螺坝,正越来越成为城里人羡慕和向往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仅可以听风、戏水、赏景,休闲、旅游、养生,还能让人们领略到科技对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城市无法比拟的美丽,甚至有“小桥流水布依寨,桃花园里新农村”的美誉。
  而这个“桃花园”,以前却只是一片“荒坝子”。自“同心工程”实施以来,该村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工作思路,在荒芜的山坡上种植皮球桃和晚24号桃8.25万株,建成1713亩水果标准种植示范园,形成了“桃花园”,为该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心工程”实施的十年间,民建中央在新仁乡仁慕、群益、化屋等村大力发展经果林、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在素朴镇结合退耕还林、荒山荒坡治理工程,引进优良果树品种,在该镇古胜村种植核桃、板栗、金银花,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


  示范带动从“个别试点”到“全面铺开”
  2013年金秋,是收获的季节,黔西县协和镇的高粱基地里,火红的高粱笑弯了腰。全镇14个村(社区)种植耐旱高粱20000亩,据初步测算,将为农户创收3840万元。
  通过统战部门及民建的牵线搭桥,2012年2月,协和镇启动建设“同心·思源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启动万亩高粱、千亩黑莓及千亩药材种植项目。
  “同心·思源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用园区聚集了产业,以产业支撑了农业发展,不断拉长了“三农”发展短板。通过“同心·思源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带动了协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心”水窖建设及村庄黔西北民居改造,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在素朴镇古胜村,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多次组织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在素朴镇开展《喀斯特岩溶山区循环农业经济应用技术推广》等课题研究,实施早熟甜糯玉米试验试种200余亩,引进山东烟台樱桃示范200亩,发展莱茵鹅饲养200只,试验示范种植中药材等。2012年引资60万元在该村实施生态建设与经济林栽培技术科技示范项目,发展种植花椒500亩、经果林种植220亩,新建蔬菜大棚5个,开展经果林种植技术培训3次200多人,为古胜村农民增收开辟快速致富道路。


  此外,通过实施“同心工程”,民建中央及其会员企业为黔西县教育累计捐资490万元,新建或改建学校、捐赠图书、捐资助学等;在小水窖建设方面,累计捐资348.88万元,援建了15个人畜饮水工程、1528口小水窖和1个水库维修工程,解决了近万人、上千头(匹)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农村沼气池建设方面,累计捐资48万元援建沼气池500口,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了生态,有效解决群众燃煤供给难问题。
  这是一部助推发展的汇编、一本生态建设的绿皮书、一册智力支持的古籍竹简、一幅民生改善的家园图、一曲智力支持的华美乐章。在民建中央的倾情帮扶下,黔西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活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众志成城的“同心”跑道上,一个更加富裕和谐美丽的新毕节正扑面而来。
其他文献
2014年,我国的扶贫工作刻下了鲜明的历史印记。  这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5号文件”)的第一年,是精准扶贫的开局之年,是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扶贫工作在新的起点上高位推进,机制创新取得突破,重点工作全面铺开,片区规划顺利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扶贫工作,多次看扶贫、讲扶贫,提出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
期刊
2014年6月26日下午,国务院扶贫办与全国工商联扶贫联席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首先会见了出席此次扶贫联席会议的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副主任王国良一行。  会上,刘永富介绍了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以及社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对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合作提出了建议。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介绍了工商联开展扶贫工作的历程,分析了
期刊
贫困问题往往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且受到严重破坏的地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贫困地區的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常常不得不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使得自然环境被破坏,反过来又影响到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面源污染、土地退化、工业化污染等等现象,使当地人的生存条件变得更加艰难。  2011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期刊
自2010年与重庆结对开展扶贫协作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的部署要求,把扶贫协作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广泛动员全省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政府援助、企业合作、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2013年,山东省共筹集政府援助资金4230万元,启动扶贫开发项目48个;借
期刊
贫困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目前,我国有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扶贫开发如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是今后扶贫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此,《中国扶贫》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毅。  《中国扶贫》:有人说我国95%的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您如何看待这个数据?生态脆弱地区与贫困地区是否有这么高的重合度?  王晓毅:我对这个数据有点怀疑,应该是
期刊
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指导意见》,确定广州市对口帮扶黔南州。在帮扶工作中,广州市教育部门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安排中职学校与黔南州全部13所中职学校结对,探索出帮扶黔南州教育事业发展“三个到位”、“三个打造”、“三个结对”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个到位”推动教育大业健康发展  组织领导到位。为加强和黔南州教育的帮扶对接,广州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屈哨兵为组长、副局长
期刊
2011年来,四川省巴中市立足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实际,坚持以改革开放、扶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市的总任务,以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为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六大扶贫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6”连片扶贫开发。通过与片区建设同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挂包帮”活动,选派驻村干部进驻片区贫困村,在“四突出四解决
期刊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攻坚工程以来,始终坚持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干部驻村帮扶作为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工程的先导性、关键性工作,及时建立健全干部选派、组织领导、监督约束、履职规范等工作机制,有力地保障了驻村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驻村工作取得初步成效,赢得了被帮联旗县区、嘎查村及群众的普遍赞誉和好评。  人员制度全配齐  在驻村帮扶工作
期刊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属横断山系川西高原区,全州平均海拔4500米,总面积15.37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共辖18个县,2846个行政村,100余万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条河流贯穿全境,全州多高山峻岭、深沟峡谷,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农牧民群众生存条件极差。  据调查,甘孜州90余万农牧民中有近20万人居住在生存条件十分恶劣、
期刊
2012年,当新时期扶贫攻坚战号角正响,当“振兴发展”的旋律在赣南苏区高昂欢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县,迎来了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等多项重大政策机遇,扶贫开发快步提速提效,在新的起点上踏上了新的征程。  短短两年,全县争取到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1.17亿元,整合统筹用于扶贫民生的投入达53亿余元,居赣州全市县级首位……  短短两年,156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村居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