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应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2-01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是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創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还是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创造力,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062-01
创造力一般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发现和制造新的事物的能力。创造力是人的一种高级能力,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尔德指出:“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人类能够创造而动物不能。”,“创造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能”。教育部长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因而在现代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摆在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
创造力的实质是对现实的的超越。创造力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和最高表现,是人之主体性的灵魂。所谓创造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主体通过变革和改造旧事物,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新事物,它常常与改革、发明、发现联系在一起;二是对自身的超越。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是“旧”我转变为“新”我,实现自身的否定之否定。正如布鲁纳所言,学生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力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是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切合实际的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强的人总能够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研究问题,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創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2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创造动机可以来自儿童的内在动机,也可以来自儿童的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学生来说外在动机有更加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创造动机还与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有关。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热衷于担任富于开创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务时敢于创新,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会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创造动机,开展合作学习,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特长,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是极为重要的。还是在包装设计一课中,有的学生思维的创新意识极强但动手能力很差,有的学生手很巧,但缺乏创新精神。因此利用分小组合作的方式,采用优势互补,同样可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创作动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的加以扼杀。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创造力,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