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学问始于质疑。学会质疑,方能彰显教学的本质。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是教与学的起点,“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发展思维的助推器。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营造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有效质疑,突出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创问学氛围,鼓励人人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要不断提出问题,方才可贵。教师要为问学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鼓足好问的勇气,树立问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笔者让学生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读到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学。于是,笔者就让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来提问,他们的问题像爆米花似的:“我是谁?”“这是怎样的园子?”“我在园子里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不写祖父的园子,而要写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确实想不出要提的问题,教师就可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如:“你再多动动脑筋,相信一定会提出问题。”“你思考的样子很认真,如果现在还没想到,等你想到了写在纸上告诉老师,好吗?”教师的话语让学生觉得亲切,觉得被信任,这样既能激活大家的思维,学生又能感到教师平等对待每个人,鼓励人人都提问,人人都是问学的主人。不管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鼓励他们发现真问题,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如果提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可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归纳出围绕教学目标的对探究课文有用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所提出的表达欠妥的地方,加以修正,对问题作优化处理。在这样轻松质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质疑灵感会悄然产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问导学,让学生在问学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找问学疑点,循序渐进导学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得出,对低年级学生应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以问导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拼音识字中质疑,引导他们对字词的音、形、义质疑,引导对简单句子的意思质疑。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对句子间的关系质疑,对篇章间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法、叙述内容进行质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课前预习时设问,一篇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先自问生字词的意思是否理解,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提出问题,也可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教师“教”的目的性更明确,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促使问学的兴趣更浓厚,实现“以生定教”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第一句与其他几句的关系进行质疑,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的关系,还引导学生对每一自然段间的关系进行质疑,从而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在阅读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应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教师可引导他们对课题质疑、对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质疑,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表达作用质疑,还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时质疑,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与不同文体的写法上质疑。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要把握语文课程本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如: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说理性作品要了解讲的什么道理,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掌握了这些规律,让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做到会质疑,提出真问题。
又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学习关于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时,彭德怀的“不耐烦”“怒吼”以及“拿着枪对着战士”与“他更愛战士”看似矛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正反方辩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彭德怀在当时那种很多战士已饿昏的特殊情况下,为了尽快解决燃眉之急,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正是爱战士的表现,更显示出彭德怀顾全大局,十分爱战士的高尚情操。这样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疑入文,仔细研读,对问学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主题,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重点,感悟文章内在的意蕴。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备课,预设问学及生成,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查阅资料,拓展知识,夯实课堂学习的内容,调动他们课后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三、问学常态化,彰显学习主体
好问是思考的外显,问好是思考的深度。不断追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彰显主体地位,从而让思考的深度得以实现。只有步步跟进,逐渐深化,才能求得真问题、好问题。好的问题是学习的缘起与动力,是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目标明确,层层深入。好问又是幸福个体创新的前提,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发展他们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表达方法来提问:“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为什么徐霞客塑像都陶醉了?作者怎样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音?”但是由于问题繁多,很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来展开,接着,整节课就抓住这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互相学习,汇报学习结果,达成学习共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体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拥有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离不开好问与善问。因此,在开始问学这项训练时,教师要认真指导,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预习、质疑、学习,并在问学和学问中不断交流与评估问学的质量,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使问学常态化,养成问学的习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疑问,是一切学问的源头。好问,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好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以问引学,以学导问,学与问互推互进,方能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彰显主体地位,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
一、创问学氛围,鼓励人人参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表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兴趣和热情是不够的,要不断提出问题,方才可贵。教师要为问学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鼓足好问的勇气,树立问学的信心。
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笔者让学生先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读到课文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目的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学。于是,笔者就让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来提问,他们的问题像爆米花似的:“我是谁?”“这是怎样的园子?”“我在园子里都干了什么?”“为什么不写祖父的园子,而要写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也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确实想不出要提的问题,教师就可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如:“你再多动动脑筋,相信一定会提出问题。”“你思考的样子很认真,如果现在还没想到,等你想到了写在纸上告诉老师,好吗?”教师的话语让学生觉得亲切,觉得被信任,这样既能激活大家的思维,学生又能感到教师平等对待每个人,鼓励人人都提问,人人都是问学的主人。不管提出问题的质量,教师都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鼓励他们发现真问题,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如果提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可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归纳出围绕教学目标的对探究课文有用的问题,同时对学生所提出的表达欠妥的地方,加以修正,对问题作优化处理。在这样轻松质疑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质疑灵感会悄然产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以问导学,让学生在问学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找问学疑点,循序渐进导学
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得出,对低年级学生应以字、词的认知为重点进行以问导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拼音识字中质疑,引导他们对字词的音、形、义质疑,引导对简单句子的意思质疑。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对句子间的关系质疑,对篇章间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法、叙述内容进行质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课前预习时设问,一篇课文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先自问生字词的意思是否理解,按字、词、句、段、篇的顺序提出问题,也可按从内容到表达形式的顺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教师“教”的目的性更明确,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促使问学的兴趣更浓厚,实现“以生定教”的高效课堂。
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第三段和第四段中的第一句与其他几句的关系进行质疑,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是总分的关系,还引导学生对每一自然段间的关系进行质疑,从而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在阅读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应以篇的认知为重点进行质疑,教师可引导他们对课题质疑、对篇中段落之间的关系质疑,对文中的关键词、句、段的表达作用质疑,还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全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时质疑,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与不同文体的写法上质疑。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时,要把握语文课程本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如: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说理性作品要了解讲的什么道理,用什么方法来讲道理的。掌握了这些规律,让学生关注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中漫游,在语言情境中体验,边读边问,边问边读,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做到会质疑,提出真问题。
又如,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学习关于彭德怀更爱战士的语句时,彭德怀的“不耐烦”“怒吼”以及“拿着枪对着战士”与“他更愛战士”看似矛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正反方辩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彭德怀在当时那种很多战士已饿昏的特殊情况下,为了尽快解决燃眉之急,采取的不得已的做法,正是爱战士的表现,更显示出彭德怀顾全大局,十分爱战士的高尚情操。这样的核心问题,让学生带疑入文,仔细研读,对问学的内容层层深入,揭示主题,有的放矢地走进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文章的重点,感悟文章内在的意蕴。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备课,预设问学及生成,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查阅资料,拓展知识,夯实课堂学习的内容,调动他们课后动手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巩固复习的效果。
三、问学常态化,彰显学习主体
好问是思考的外显,问好是思考的深度。不断追问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彰显主体地位,从而让思考的深度得以实现。只有步步跟进,逐渐深化,才能求得真问题、好问题。好的问题是学习的缘起与动力,是探究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目标明确,层层深入。好问又是幸福个体创新的前提,既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发展他们的语言。
例如,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表达方法来提问:“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为什么徐霞客塑像都陶醉了?作者怎样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音?”但是由于问题繁多,很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之间的联系,发现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黄果树瀑布的声音和形态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的”来展开,接着,整节课就抓住这两个问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互相学习,汇报学习结果,达成学习共识。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体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拥有一种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力,离不开好问与善问。因此,在开始问学这项训练时,教师要认真指导,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预习、质疑、学习,并在问学和学问中不断交流与评估问学的质量,给予正确的指导方法。使问学常态化,养成问学的习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疑问,是一切学问的源头。好问,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好学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以问引学,以学导问,学与问互推互进,方能共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彰显主体地位,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