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关注学生情感,实施有效评价”等有效教學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能学,提升课堂效益,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教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
二、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用好“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教学方法。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是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营造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的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彰显表扬性和鼓励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的内部情感动力。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一个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只有客观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并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的积淀,缔造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是课堂教学改革走到今天,许多同行都在苦苦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新教材是在新的课程价值取向指导下开发出来的一个大型信息和工作平台,在这里,学生和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共同学习和发展;是对新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新课程使我们明白教材只是一种资源,并不需要我们照本宣科,但也不等于我们就可以天马行空,完全弃之不顾。教师应如何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充分理解、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组、创造,并在实践探索中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只有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整合教材,让资源贴近学生,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学,而不是教教材。
二、创设有效情境,实现有效合作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所谓创设教学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内容,营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情境创设应贴近生活。情景不仅应是现实的,还应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平台,是改变枯燥、抽象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用好“创设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动态情境”等教学方法。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儿童的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有效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进行较深刻的数学思考,有利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应重在启迪思维,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提高与升华,让他们始终处于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2.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是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学困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学习方式,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关注学生情感,进行有效评价
1.评价形式应具有民主性和多样性
要使评价具有实效性,首先要营造民主评价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评价、善于评价;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才能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可采用单向评价,即师评生、师评组、生评生、生评组;双向评价,即生生互评、组组互评、师生互评;自评,即生自评、师自评。教学民主能给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学生的心情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师生应处于平等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总之,教师应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
2.评价方法应具有客观性和针对性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学活动中师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活动质量等情况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具有针对性、客观公正性,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些评价方法,如评价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倾听别人意见是否认真,表达是否流畅,能否有礼貌的质疑、解难,能否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有较好的领悟、归纳别人观点的能力等。
3.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发展性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彰显表扬性和鼓励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要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诱发出对数学的内部情感动力。
课堂评价教师应使用丰富的、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语言,师生的交流也是彼此情感的交流,教师一个亲切、鼓励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洋溢的表扬语言,能缩短彼此的距离。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只有客观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恰当有效,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使学生能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