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斜拉索对斜拉桥受力、线型影响大,因此准确的进行索力测试,对评定在役斜拉桥的整体状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一斜拉索采用JMM-268动测仪测试索力,对仪器主频阶次修正、温度和测试位置对基频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索力测试建议,为类似斜拉桥拉索索力测试提供实测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斜拉索;索力测试;基频
1 绪论
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受力结构,需定期对拉索进行导波检测和索力测试,且索力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全桥受力状态。该斜拉桥的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索,双索面,每侧50根,对称分布。通过分析本次试验结果,得出影响索力测试值的因素。
通过对该桥100根斜拉索和锚固端的检查与导波检测,可知斜拉索PE护套完好,斜拉索上、下锚头性状良好,钢索基本无锈蚀,初步判断斜拉索整体性状良好,实测索力与计算理论索力比较符合。
2 索力测试研究
本次斜拉索索力测试采用JMM-268动测仪,除考虑仪器主频阶次修正外,还应考虑温度、测试位置的影响。
2.1 仪器主频阶次修正
测试时仪器频谱图形中出现多个峰值点,每个峰值代表一个自振频率,理论下两相邻峰值点间距离相等,且每两相邻自振频率的间距与基频相等。实际中多数情况下某些阶次信号微弱,不会显示在频谱图上,造成两相邻峰值点间距离不相等。此时,以相邻两峰点之间的频率最小值作为基频,以主振频率fn除以该基频值作为主振频率的阶次n。
列举实测基频波形图说明相邻峰值点间距不同时,判断主频阶次n,见图1所示。
频谱图中共出现了七个峰值频率,第四峰值频率最大,作为主振动频率fn而间隔最小值为 f4-f3,fn(即f4)大致应为f4-f3的三倍,确定主振频率的阶次为n = 3而非n = 4。
仪器测量分析后会自动给出一个n值,需分析确定后键入正确的n值。
2.2 温度、测试位置对基频影响分析
本次对大桩号侧的16根拉索进行测定。温度分为凌晨和中午、测试位置分为距索端部3 m处和索1/2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可得:①测点位置选择相比温度对基频测试影响更大;②对比理论基频,测点位置选择在1/2比索端更接近理论值。
3 总结
斜拉桥检测中,索力测试是重要环节,不仅要考虑仪器本身数值修正,还需要精確考虑测点位置等对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通过分析对比,测点位置选择在拉索跨中位置测试结果更接近理论数值。本次分析结果,可为类似斜拉桥索力测试提供实测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JTG/T H21-2011,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陈云根.斜拉桥索力测试实例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19(3):82-84.
关键词:斜拉索;索力测试;基频
1 绪论
斜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受力结构,需定期对拉索进行导波检测和索力测试,且索力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全桥受力状态。该斜拉桥的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索,双索面,每侧50根,对称分布。通过分析本次试验结果,得出影响索力测试值的因素。
通过对该桥100根斜拉索和锚固端的检查与导波检测,可知斜拉索PE护套完好,斜拉索上、下锚头性状良好,钢索基本无锈蚀,初步判断斜拉索整体性状良好,实测索力与计算理论索力比较符合。
2 索力测试研究
本次斜拉索索力测试采用JMM-268动测仪,除考虑仪器主频阶次修正外,还应考虑温度、测试位置的影响。
2.1 仪器主频阶次修正
测试时仪器频谱图形中出现多个峰值点,每个峰值代表一个自振频率,理论下两相邻峰值点间距离相等,且每两相邻自振频率的间距与基频相等。实际中多数情况下某些阶次信号微弱,不会显示在频谱图上,造成两相邻峰值点间距离不相等。此时,以相邻两峰点之间的频率最小值作为基频,以主振频率fn除以该基频值作为主振频率的阶次n。
列举实测基频波形图说明相邻峰值点间距不同时,判断主频阶次n,见图1所示。
频谱图中共出现了七个峰值频率,第四峰值频率最大,作为主振动频率fn而间隔最小值为 f4-f3,fn(即f4)大致应为f4-f3的三倍,确定主振频率的阶次为n = 3而非n = 4。
仪器测量分析后会自动给出一个n值,需分析确定后键入正确的n值。
2.2 温度、测试位置对基频影响分析
本次对大桩号侧的16根拉索进行测定。温度分为凌晨和中午、测试位置分为距索端部3 m处和索1/2处。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分析可得:①测点位置选择相比温度对基频测试影响更大;②对比理论基频,测点位置选择在1/2比索端更接近理论值。
3 总结
斜拉桥检测中,索力测试是重要环节,不仅要考虑仪器本身数值修正,还需要精確考虑测点位置等对结果出现误差的因素,通过分析对比,测点位置选择在拉索跨中位置测试结果更接近理论数值。本次分析结果,可为类似斜拉桥索力测试提供实测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JTG/T H21-2011,公路桥梁技术状况评定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陈云根.斜拉桥索力测试实例分析[J].山东交通科技,2019(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