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羊书”与“东坡羹”

来源 :老年博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宋皇宫内常散发着浓浓的羊膻味儿,从皇帝到大臣都好这口儿。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羊肉因此在民间也备受追捧,价钱自然水涨船高,一般的贫寒士庶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宴请重要宾客时,才能买点羊肉打打牙祭。
  有个叫韩宗儒的寒士生活拮据,嘴巴却特别馋,喜欢吃羊肉又买不起,于是就想了个办法。他跟苏东坡认识,但不好意思直接向苏东坡索要字画,便经常给苏东坡写信:“东坡先生好!我这里天气很好,你那边怎么样?”“东坡先生如晤。你知不知道王安石的‘王’字有几种写法呀?”“东坡先生,你最近吃羊肉了吗?”……总之,他就这样骗到了许多封苏东坡的亲笔回信,然后把它们都拿去换羊肉吃了。据说,苏东坡的一封信能换十几斤羊肉呢!后来这事被黄庭坚知道了,他就取笑苏东坡,称其书信是“换羊书”。韩宗儒可以拿着苏东坡的信去换羊肉吃,苏东坡本人在黄州却只能吃猪肉。
  苏东坡在黄州没有多少军国大事要处理,训练民兵也不是他的强项,于是他就刻苦钻研烹饪技艺。除了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羹,并有《菜羹赋》传世。东坡先生住在南山脚下,穷困潦倒,山珍海味無福享用,就煮萝卜、荠菜来吃。煮的方法是锅里放入膏油,不用醋和酱油,也不放胡椒、桂皮之类的调料,用武火把锅烧开,烧沸一会儿后改用文火煨。菜蔬随着开水而翻腾,激发出食材自身的天然美味,最后煮成一锅酥烂滑爽、鲜美无比的羹汤。
  两宋时期,菜羹是平常人家的主要菜食。羹分荤素两种,有钱人家用肉做羹,而苏东坡当时经济拮据,就用菜做羹,所用原料通常是萝卜、荠菜,或再加些时令野菜,然后调入豆粉。苏东坡十分注重烹调技术,对水、火、油的使用都十分讲究,尤其是对火候的掌握—怎样才能煮烂,何时加豆粉为宜,等等—很有经验,所以他能用最普通的食材熬制出最美味的“东坡羹”。
  苏东坡自称“老饕”,是个美食达人。他的名头够大,那时又没有姓名权保护的说法,所以很多菜都被冠上了“东坡”的名字,流传至今。
其他文献
前段时间,我与一位“40后”的老先生交流,他感慨:“这个世界变了!”30年前,他在楼下的理发店剃头,每次最多1元钱;买一只电子手表,最少40元。但如今,他去楼下剪头发,理发师剪了没几下,就要收30元;而网购一只电子手表,却只要20元。有的东西越来越贵,有的东西却越来越便宜,这个世界真的让人看不懂了。  与此相似,今天,我们发现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和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与此同时,听一场音乐会、
期刊
蘭花生于深林绝谷,清香幽远,所以人称幽兰。那种一茎一朵花者叫兰,一茎几朵花者叫蕙。画兰时,应以“清”字为要点。如果达到“清”的境界,便能纸上生香了。  画兰最难的是撇叶。起首两三笔还容易安排,等到要画成一丛,那就是大大的难事了,一不小心就画得好似乱蓬蓬的茅草一般。  画兰常以一花为主体,再用几撇叶子陪衬它。每撇叶子都要有临风飘动的风致,那才是最好的。如果要画成一丛一丛的,就应当画蕙。因为叶子多了就
期刊
明万历年间,福建华侨陈振龙将试种成功的番薯呈献给了巡撫金学曾。当地百姓感念金学曾推广番薯之德,特地在福州乌山立了“先薯祠”,以表彰其功德。  甘薯的功效  甘薯含大量黏蛋白,维生素C含量也很丰富,维生素A的含量与胡萝卜接近。常吃甘薯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减少皮下脂肪,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增肾阳,也有助于护肤美容。  甘薯经过蒸煮后,部分淀粉的性质发生变化,与生食相比膳食纤维可增加40%左右,能有效
期刊
不久前,杨立新刚过完自己的60岁生日。60年间,他有近3/4的时间是在演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辈子就干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做演员”。他是《茶馆》里的秦二爷、《龙须沟》里的程疯子、《天下第一楼》里的卢孟实、《雷雨》里的周朴园,也是《我爱我家》里的贾志国、《正阳门下》的杨书记等等。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是观众心中的经典。  在北京人艺,表演分三个等级:煎带鱼、酱肘子、炸酱面。食堂大师傅逢戏必看。他要
期刊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写不同的书体,自然要选择最适合的毛笔。毛笔选得不对,就要多费不少劲;毛笔选对了,就省事多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写“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时毛笔的选择。  篆书  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其书写的方法大致相同,主要的差别在于其文字的繁简。大篆较繁,小篆较简,其书体的结构也就由茂密变得较为疏朗。大篆接近甲骨文,结体错落有致,呈自然质朴之美,其用笔纯用中锋,用力匀平,流转自如。
期刊
斯德哥尔摩坐落在瑞典东部。因冰川作用形成的低地岛屿地貌,使它收获了“北欧威尼斯”的美誉。斯德哥尔摩市区分布在14个岛屿上,由70余座桥梁连通,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对旅游者来说,乘坐地铁走遍斯德哥尔摩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当地的地铁网络非常发达,乘坐地铁可以直接到达古城和新市区,还有专为游客准备的多种优惠。更重要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地铁本身就是不可错过的景点,许多人来到这座城市,会为了看地铁站而去坐地铁。 
期刊
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里,李青萍的艺术生命就和她的名字一样,飘浮不定。从早年的艺术新女性到在街头靠捡拾为生的老妪,她将人生的高峰和低谷都泼洒于画笔间。  李青萍原名赵毓贞,出生于湖北江陵县的一个小康之家。1926年,15岁的她在当地第一个勇敢地剪辫子、放裹足,成了当地新女性中的一道风景。  进入武昌美术学校学习后,她改名李媛。在那里,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她的人生从此与西洋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期刊
叶的画法  画兰应从兰叶起笔。写意画兰叶又称撇叶,如同书法撇的笔画。古人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撇兰叶口诀,对入门者来说是最简单又有效的启示。初学者须从这三笔开始练习,通过撇叶的长短、粗细以及用笔的提按变化来表现兰叶的各种形态。撇叶如画线,线条要灵活有力,柔中带刚。  为了便于练习,可先从左向右撇第一笔,亦称顺锋用笔。由根部入笔,向梢部以中锋行笔,起笔和收笔要尖,中间运笔要有一定宽度。第
期刊
墨流又称水影画,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12世纪在日本神教祭司的手中逐渐成熟。  最初的墨流,是把墨小心地滴在静止的水面上,然后吹动水面,形成柔和的旋涡,再把这种抽象的画面印到宣纸上。这种从水中“捞”出来的画讲究随性而为,作品流露出作画者的心境,或柔美、或肆意,千姿百态,呈现出无限可能。  日本福井县的福田忠是一位墨流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者。他如今80多岁,从事这一行已经60多年。在这个浮躁的社会
期刊
老杨17岁的时候,我爷爷没了—那之前好几年,我爷爷就记不住事儿了,人都不记得。用现在的医学知识解释,我爷爷得的是阿尔茨海默病—所以,我妈老说我爸不会当爹。  老杨特别爱跑步。英达老师曾经打趣说:“杨立新每天跑一个小时,坚持了一辈子,结果比我们多活了10年。可到最后一算,那10年都跑步去了。”  徐帆姑姑和好多长辈到现在见到我还不忘嘱咐一句:“让你爸少跑。上岁数了,膝盖和腰都受不了。”可此前他不听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