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力量助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ybill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面对职业教育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江苏职业教育十分注重用科研的方式和力量促进自身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以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为着力点,从不同侧面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服务教育行政决策,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模式。
  一、强势推进职教科研,
  服务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的智力支撑机制
  创新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江苏职业教育发展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的主要经验。无论是跨世纪实施的职业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还是在全国率先启动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为特征的集约化发展方式,以及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都是江苏职教大胆探索和改革创新的现实体现。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实践探索工作,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破解、重大政策出台、制度建设需求,江苏注重以重大科研课题为载体,积聚教育工作者、企业家、各领域专家的群体智慧,建立多方广泛参与、共同推进改革创新的新机制,用研究的方式、研究的思维,着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思路,提升创新品质。
  2011年,江苏省积极申报了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并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由全省首批10个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省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部分高等学校、出版机构等单位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围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校企一体办学、专业规范化建设、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德育工作创新、信息化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等课题开展研究。课题集聚了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的研究力量,每个课题组安排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或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作为协调人,负责协调人员、经费、课题进度、课题研究思路与实际工作对接等课题管理工作。各课题组理论联系实际,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和理论实践探索,保质按时完成了科研任务。
  (二)推动课题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定位于政策咨询研究。课题研究启动会上,省教育厅明确提出,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必须体现行政委托课题的研究特点,课题研究必须联系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行业企业的调查研究,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每个课题组都要吸收相关行业企业的人士参加,通过一线改革实践者边干边想、边想边干、边干边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充分体现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
  2013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召开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15项课题参加了结题工作。在科研课题(江苏)评审会议上,教育部职成司王继平巡视员对江苏组织开展《创新行动计划》课题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充分肯定了江苏职业教育对科研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序组织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指出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江苏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等具有深远意义。他要求江苏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课题研究工作和成果的同时,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精心培育科研成果,
  引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安排专项科研课题,并明确科研课题的重点内容,其要旨在于促使改革创新的具体行动在科研的支撑下提高质量和水平。秉持这样的思路和理念,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对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成果呈现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检查和管理,带动课题组加强对一线实践的具体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理论思考,在审视和反思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炼,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形成了实践化理论成果。现已达成的成果内容可从五方面加以概括。
  (一)关于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校企一体办学模式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面向苏州工业园区60家企业、苏州大市7所职业院校开展问卷调查,举行专家论证会和校企恳谈会,阐明了校企一体办学的基本特征,即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合作领域的系统性、合作触角的深入性、运行机制的稳固性,归纳了四种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即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共生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提出了“校企一体办学”的标准共定、基地共建、过程共管、评价共鉴、文化共生等五项核心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普遍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其实质是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突出系(部)主体的管理模式。作为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组向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交了四个文件稿本:《关于苏州市职业学校实施二级管理的意见》、《苏州市职业学校教学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苏州市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和《苏州市职业学校后勤工作二级管理实施细则》。
  “校企共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的研究与试验”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将校企共建校园文化分为五个步骤:精心筛选——巧妙改造——科学整合——有效实施——反馈完善。探索构建由“基础文化平台”、“专业文化平台”、“发展提升平台”三个平台构成的金字塔式的校园文化内容体系,并在3所职业学校中进行了6个案例试验,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关于职业学校质量提升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组(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专业规范化建设包含四方面核心内容,即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发展、校企合作支撑平台和专业规范化建设保障机制。课题组为无锡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提供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监控评价体系》、《区域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建设组织体系先进城市个案研究报告》、《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投入的管理办法》等成果。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建设创新机制”课题组(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从对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宏观、微观的实然研究出发,进行以理想的运行机制构建为内容的应然研究,以及基于弥合理想与现实差距、解决实践问题的使然研究,提出了实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工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精品示范教材及其资源建设、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材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开发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教科研中心组)认为课程改革创新着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结构科学确立;二是课程内容有序更新;三是课程门类优化配置。课题组完成了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数控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重构与实施,取消了学科性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实习)课程相融合,建立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项目化、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系统化、工作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学生发展教科研中心组,会同江苏泰兴、如皋、楚州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理念与内容创新、途径与方法创新、管理与评价创新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新模式,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指导建议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制定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继续学习途径与制度保障研究”课题组(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同一类别、不同层次教育的学分互认、累积制度。高职院校应扩大对口单招、自主招生的比重,按专业大类建立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职业倾向的试题库,开展多样化入学水平测试,尝试实行推荐保送制度。课题组建议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常熟理工学院在苏州合作开展了汽车服务工程“5 2”分段培养实验工作。
  (三)关于职业学校科学管理
  “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提高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运用“头脑风暴”和“思维魔球”方法,建构了由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地方行政领导者职业教育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议以此引导领导者个人或团队学习研读、专项调查、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形成策略、提高效率,开展地方行政领导选拔培训、任前培训、在任培训的系列化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研究”课题组(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战略教科研中心组)认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前提条件是必须加强职业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为此应着力建构职业学校校长评价体系和培训体系。开展职业学校“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有计划地挖掘和总结著名校长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领军人物。
  (四)关于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常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议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就业市场、职业学校和毕业生齐抓共管、整体优化的“五位一体”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与技术,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以人力资源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库关联不同部门的业务专用数据库,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跨时空的就业服务网络覆盖。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与运行案例研究”课题组(句容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在实验区尝试建议以句容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全市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会培训机构为网点的“一主多元”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示范基地→示范村→示范户”三级农业生产示范网、依托网络载体建立的“市农业网、特产信息网、句容中专现代农艺网、镇及村致富网”等农业信息网发挥了示范效应。
  “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组(江苏理工学院,会同东台创新发展实验区)认为应尽快完成由“政府主导、部门监督、学校主体、单位自主、社会协作”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组织框架,从组织、制度、师资、基地和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条件,制定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促进成人职业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
  (五)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研究”课题组(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特色、关键和保障,提出了实施三大工程、建设三个中心、培养三支队伍、采取三项举措,加快推进区域中职信息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构建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与应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四方面指标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及评估体系。
  “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课题组(江苏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从现状研究、研发研究、应用研究、保障研究四个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现状,提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标准化、个性化、智能化、专题化、多元化的研发思路,提出了五个统一的评价要求:个性与共享的统一、先进与适用的统一、更新与拓展的统一、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开放与安全的统一。
  三、构建成果共享机制,
  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江苏承担的16项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既涉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也涉及前沿问题,既包含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变革等宏观问题,也包含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微观问题。课题研究中普遍注重运用政策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梳理出的问题、反映出的普遍现象已经触及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深层次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可以说,无论从课题研究的广度还是研究的深度,无论是问题的揭示还是方案的解决,都为江苏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启发,为进一步形成系统化的决策咨询报告成果体系创造了基础条件。
  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是否来自于具体实践,更为主要的在于是否作用于实践。为此,需要发挥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的引领效应,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提供更为丰富而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指导。为此,还应做好《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的持续工作。
  (一)完善课题研究成果,放大课题研究效应
  跟踪教育部《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后续研究工作,依据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促进各课题组完善课题研究工作,确保产出一批国内领先、紧贴实践的理论成果。同时,依托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江苏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传播课题研究的优秀成果。集结出版优秀课题成果,放大课题研究的社会效应。
  (二)发挥课题成果作用,服务职业教育决策
  发挥《创新行动计划》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为教育决策提供各种信息和咨询的综合数据库系统,形成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决策研究的专家库和智囊团,建立健全行政与科研的沟通互动机制,更好地实现决策依靠科研、科研服务决策,增强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健全社会合作组织,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力
  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专业合作组织,组建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逐步形成利益共同体,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用科研方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依托创新发展成果,深化职教课程改革
  依托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以及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进一步培育专业和课程开发示范基地,实施品牌专业和核心课程开发工程,并按照“研究、实验、推广”的思路,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责任编辑:陈向阳)
其他文献
曾听过玉器的雕刻技巧讲解,巧妙地运用玉石本身的纹路和肌理雕刻出来的玉石最美、价值也是最高的。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的数学课堂,对待孩子的思维发展其实是同一个道理。尊重孩子真实的学习状态,利用课堂中的真实学习状态生成教学资源,顺应孩子的思维而又巧妙地让孩子得到发展,这应该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应有的科学精神和艺术追求。  老师不再说“你说的就是……”  一节五年级《小数乘法》的课堂上,例题每千克苹果0.8元,
镇江市京口区实验小学是一所传统文化老校。多年来,我们一直追寻着“和谐而大美”的教育理想,憧憬着自身和谐、人际和睦的教育境界,努力将目光从应试本位的教育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转向师生精神层面的发展、人格素养的提升,主张教育要给师生幸福的体验、丰硕的收获,由此,师生的“和美人生”从这里坚实地起步。  一、校园“五苑”——丰润和美人生的家园  “和美”教育必须要有和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通过艺术化的环境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应该是阅读的例子,也应该是写作的例子。然而,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读”了很多,但等到“写”的时候就头痛起来,因为老师没有教读了之后怎么写。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将这个例子剖析清楚,让学生试着模仿,学会举一反三。学生真正懂了,会用了,目的才能达到。假如阅读与写作真正紧密结合,课文的例子效能应该是可以显现的。下面笔者就以《少年王冕》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人物品质的删
摘要:合作教育是以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积极推动为前提、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这就要求以“合作教学、激发学生潜能”为特点的教学改革必须重视师生关系的建构、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重视合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否则,合作教学也仅仅是合作而已,起不了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合作教育;平等交往;建构主义;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
摘要: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办学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将“正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龙头,努力构建学校“正文化”体系,用“正文化”凝聚人心,用“正文化”的力量支撑学校事业发展,促进了学校管理由人管人、制度管人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管人”的转变。  关键词:学校管理;正文化;正能量;建设;传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付艳萍 论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价值转向  刘 君 教育异化:表征、根由及其超越  张小亚 课程基地建设: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  引领  张源泉 激励机制:推动教师成长的动力  周 婷 四色教育: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徐霞璋 关于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思考和实践  李冬冬 厘定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中的若干基  本概念  仇定荣 教学实践智慧: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  高 千 尊重个体,立足差异  韦永琼 美国课
摘要:王稼伟校长以“教之道,贵以专”的教育理念实干兴校,通过“四大工程”育师、“德育模式”育生、“全面覆盖”育技,引领学校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品牌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叙事报告;王稼伟;教育人生;“教之道,贵以专”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65-05  [人物档案]王稼伟,男,中共党员。从教33年,历任无锡市教育局办
摘要:职业教育既不能忽视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人的发展教育,应该把握职业性和发展性,为人的“生存、发展、幸福”服务,既要考虑学生的近期就业,也要兼顾学生的远期发展,更要让学生具备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理想和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性;发展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57-05  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能力和
一  生活好似长流水,你习惯了就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用心的人,即使平凡无奇的日子,也能从中品咂出个中滋味,看到独有的风景。全柳芳老师,就是这样一个用心生活的教育人。  在我看来,做一棵树,不挪不动,可以舒枝展叶,可以根深叶茂,可以硕果累累,多好!而全柳芳也是一棵树,一棵移到哪儿都能长得风情万种、婀娜多姿的柳树。在她的眼里,每一次“流动”就是一次不同凡响的“历练”,每一次“流动”就是一段人生的珍贵“
基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日益发展、独生子女的家庭构成状况和社会评价期望等因素,年轻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培养非常重视。在尽力保证孩子进入高品质的学校接受教育外,家长们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或发展潜能需求,把孩子送进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加多项目的教育培训。为了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些状况,我们选择了金华市区生源有一定差异的小学,对其家长、孩子等进行了调查、访谈,收集了相关素材,并进行了分析探讨。其中,各发放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