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需要传授大学语文相关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团队协作的能力和阳光的心态。本文试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中“三能力”的培养探讨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期丰富大学语文课堂授课内容。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96-01
大学语文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除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开设。共分为三个部分:审美文体、常见应用文写作、表达与应用三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关注实用写作能力,更全面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以及课程本身的限制,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出现学生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不感兴趣等现象。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这三个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技能。
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属于独立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对学习方法掌握不足。此外,本科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准备继续深造(读研、出国留学)外,均走入工作岗位,所以本科阶段成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工作、掌握办公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时时灌输,更要有针对性地灌输。结合大学语文教材,笔者从常见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提问题—学生讨论—授课—问题第二次讨论—寻找答案—布置作业”的授课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继续学习的能力。笔者先布置作业,即重点预习公文写作中请示和通知的写作。课堂上,笔者先列出10道关于请示和通知写作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讨论、翻阅资料查找答案,但教师并不公布答案,从而进入讲课流程。授课完毕,重新将这10道题展示出来,再让学生重新做题,共同寻找答案,公布答案。最后,布置自学其他公文写作内容及方法的作业。
预习本身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即是第一次检验学生自学能力的步骤。随后,在不给出答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授课,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带着找寻答案的兴趣来听课,提高了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将问题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寻找答案,让思维活跃起来,促进进一步学习。最后,布置相关公文写作的自学作业,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堂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讲授表达与应用这一部分。表达与应用部分包括演讲、论辩、表达等。这一方面的培养教师亦需从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着手。首先,在课堂组织上,教师随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每周上课时进行课堂小组展示。随机分配学生的优势在于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朋友的小圈子,会认识到不同的同学,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脱稿演讲,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作品的内容,既可以克服学生怯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通过团队的配合,培养协作沟通的能力。其次,通过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讲口才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又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通过组织活动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以上,身体发育已趋成熟,但心智的发育正处于塑造期。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压力、困境等时抵抗力较弱,常常出现悲观的心态,甚至个别学生会出现自杀倾向。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是要求学生无论在校园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积极乐观地生活,在逆境中泰然处之,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苦于无法将这种阳光心态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文体部分正可以弥补这一部分。在审美文体中,学生会阅读到《诗经》《庄子》等著作,也可以品读李白、杜甫、苏轼等名篇佳作。审美文体的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阅读,还可以融入作者的人生轨迹、创作背景解读等,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在遭遇人生挫折与磨难时,或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或拥有淡然处之的心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成阳光心态的最佳例证。如《诗经》中的《氓》,全诗虽为弃妇诗,但是女主人公“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爱情的反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这段不好的爱情的决绝都能够看出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不是反复纠缠,不是陷入伤痛无法自拔。这一点正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应拥有的态度,积极地看待爱情,不陷于失恋的悲痛中,对待生活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一方面通过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如“乌台诗案”、贬谪等与学生分享苏轼一生乐观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通过全词的分析,指出在困境中,应当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风雨的心态,也要在挫折过后,冷静分析与总结,最后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学生只有拥有了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才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愉快的度过,也能够在走向社会时在困境中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摆正心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7-0196-01
大学语文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向除中国语言文学系学生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开设。共分为三个部分:审美文体、常见应用文写作、表达与应用三个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关注实用写作能力,更全面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以及课程本身的限制,大学语文课程往往出现学生意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对课程不感兴趣等现象。所以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这三个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技能。
一、培养继续学习的能力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属于独立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但对学习方法掌握不足。此外,本科毕业后,除少部分学生准备继续深造(读研、出国留学)外,均走入工作岗位,所以本科阶段成为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这就意味着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是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适应工作、掌握办公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方面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不仅要时时灌输,更要有针对性地灌输。结合大学语文教材,笔者从常见应用文写作这一部分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预习—提问题—学生讨论—授课—问题第二次讨论—寻找答案—布置作业”的授课流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继续学习的能力。笔者先布置作业,即重点预习公文写作中请示和通知的写作。课堂上,笔者先列出10道关于请示和通知写作的问题,学生可通过讨论、翻阅资料查找答案,但教师并不公布答案,从而进入讲课流程。授课完毕,重新将这10道题展示出来,再让学生重新做题,共同寻找答案,公布答案。最后,布置自学其他公文写作内容及方法的作业。
预习本身就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即是第一次检验学生自学能力的步骤。随后,在不给出答案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授课,这样一方面学生会带着找寻答案的兴趣来听课,提高了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将问题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寻找答案,让思维活跃起来,促进进一步学习。最后,布置相关公文写作的自学作业,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堂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讲授表达与应用这一部分。表达与应用部分包括演讲、论辩、表达等。这一方面的培养教师亦需从课内课外两个课堂着手。首先,在课堂组织上,教师随机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每周上课时进行课堂小组展示。随机分配学生的优势在于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朋友的小圈子,会认识到不同的同学,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与不同人相处的能力。课堂展示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脱稿演讲,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作品的内容,既可以克服学生怯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通过团队的配合,培养协作沟通的能力。其次,通过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演讲口才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赛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学生既是演讲比赛的参与者,又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通过组织活动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阳光心态
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8岁以上,身体发育已趋成熟,但心智的发育正处于塑造期。有一些学生在面对压力、困境等时抵抗力较弱,常常出现悲观的心态,甚至个别学生会出现自杀倾向。学生阳光心态的培养是要求学生无论在校园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够积极乐观地生活,在逆境中泰然处之,在困境中寻求出路。很多教师在上课时,苦于无法将这种阳光心态的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而大学语文的审美文体部分正可以弥补这一部分。在审美文体中,学生会阅读到《诗经》《庄子》等著作,也可以品读李白、杜甫、苏轼等名篇佳作。审美文体的阅读,不仅仅是单纯的作品阅读,还可以融入作者的人生轨迹、创作背景解读等,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在遭遇人生挫折与磨难时,或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或拥有淡然处之的心境,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形成阳光心态的最佳例证。如《诗经》中的《氓》,全诗虽为弃妇诗,但是女主人公“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爱情的反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对这段不好的爱情的决绝都能够看出其对待爱情的态度:不是反复纠缠,不是陷入伤痛无法自拔。这一点正是大学生对待恋爱应拥有的态度,积极地看待爱情,不陷于失恋的悲痛中,对待生活也是如此。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一方面通过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如“乌台诗案”、贬谪等与学生分享苏轼一生乐观积极的人生。另一方面通过全词的分析,指出在困境中,应当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笑对风雨的心态,也要在挫折过后,冷静分析与总结,最后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学生只有拥有了积极乐观的阳光心态,才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愉快的度过,也能够在走向社会时在困境中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摆正心态,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