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全科阅读课程体系,引导终身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dada123sasa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科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科,主要包含语言文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综合类这四大门类。全科阅读是覆盖各个学科的阅读工程,不仅包括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而且还包括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科学理念和艺术素质等,要促使学生得到全面成长,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构建全科阅读课程体系,促使他们得到整体融通性成长。
   一、推荐系列书目,拓展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阅读能力和水平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年级和学情进行分析,帮助他们拟定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推荐合适的阅读作品,进而构筑全科阅读体系。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提升他们的阅读总量,让他们拓展视野。
   教师可以围绕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这几个部分设计全科阅读体系,并选择合适的书目推荐给学生。在“积累和整合”部分,主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感,提升学习的兴趣。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推荐一些杂志、报纸等,这些作品篇幅较短,内容丰富,有助于他们激发兴趣,更好地积累,如在教授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后推荐他们阅读一些医药类的杂志。在“感受和鉴赏”环节,教师可以从课本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促使他们阅读优秀的作品,提升审美赏析水平。如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在“思考和领悟”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如在阅读了《哈姆雷特》和《窦娥冤》后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的戏剧,说说有什么异同点。“应用和拓展”环节主要考验学生能否在生活和其它领域中运用语文知识展开阅读,如在学习了《喜看稻菽千重浪》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新闻、传记,又或者阅读一些和生物、植物有关的信息。这样设计更能体现系统性,学生的阅读效果更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其它学科的教师积极联系,了解授课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多元整合,帮助学生设定阅读计划。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项,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又或者引导学生自主挑选作品,并和同伴进行交流互动。
   二、结合教材文本,比较探究
   在构筑全科阅读体系的时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推荐,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为他们推荐科学的、适合各个年级的阅读书目。首先可以在课本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篇目,然后结合其它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的知识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展开主题探究的活动。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进行比较探究,让他们进入高效的学习情境中。
   例如在阅读了《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很多学生对医药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合新型肺炎的时代背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自然科学类作品展开阅读,如可以先阅读一些和新型肺炎有关的科普类作品,了解新型肺炎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它的传播原理是什么,如何能有效地防治等。此后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展开更深入地探究,阅读一些相关的论文,了解一下新冠疫苗的研发过程。除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各种科学知识以外,教师还要引导他们了解比较阅读等阅读方法,如可以将科普类的读物和专业论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一下它们的异同点是什么。学生发现科普类的作品语言更通俗,但是专业类的作品语言更严谨,常常使用具体的数据列表和具体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所写的角度更专一。这样就将课本中的读物和其它课外知识整合在了一起,有助于学生拓展学习。
   若能结合课堂所学的文本,给学生推荐各种其它学科的书目,并引导他们展开自主阅读、小组探究等方面的活动,那么就能营造一个书香环境,让学生读好书,促使积极阅读的风气逐步传承下去。
   三、联动家长力量,亲子共进
   要想让学生学会阅读,不仅要靠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还要构筑学校、家庭多元结合的阅读情境,促使他们更好地进入到阅读的情境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联动,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积极和孩子一起展开共读活动。此时家长可以将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各学科的知识传授给孩子,这样家长就能成为“全科阅读”的同行者,能让孩子得到全面提升。
   在学习《声声慢·寻寻觅觅》后,很多学生都对传统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尝试联系家长力量,和孩子一起展开亲子阅读活动,家长可以选择自己熟悉且孩子也感兴趣的主题,展开阅读活动。例如有的家长对于历史、政治等比较熟悉,那就可以着重选择这方面的古诗词作品,和孩子一起品读讽刺诗,思考作者如何用讽喻的方式表示自己的政治想法。如可以一起阅读《题临安邸》,然后和孩子讨论一下宋朝的历史,孩子感兴趣的话还可以阅读《宋史》中的相關内容,了解一下相关的历史问题。这样就起到了学科融合的效果。又如有的学生对植物有一定的研究,可以和孩子一起诵读《诗经》中的各种作品,然后找出其中的植物名称,结合生物学知识和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知识,探究这些植物现在叫什么名字。这样的亲子阅读不仅有趣,而且还起到了多元融合的效果。
   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做题、补课,对学生的广泛阅读非但不支持,反而还会百般阻挠,认为孩子是“看闲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积极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认识到广泛阅读的重要性。此外,有的家长很少阅读,在闲暇时间常常看电视、玩手机,甚至打麻将,这样很难给孩子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联系这部分家长,让他们也加入到亲子共读中,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搭建展示平台,定期交流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教师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引导学生自编班刊、校刊,利用网络展示读书报告等方式进行交流。教师要构筑线上线下互动交流的学习模式,在线下通过读书沙龙定期交流,在线上则鼓励学生用微信、微博实时交流,在论坛提出阅读中的各种问题,上传自己创作的作品等。这样就能优化阅读效果。    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围绕《红楼梦》展开赏读,并给他们搭建平台,引导其上传阅读笔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良好的阅读方法,如有的学生没有掌握批注阅读的方法,教师就可以组织他们展开定期交流活动,引导其展开探讨,各自说说自己的批注方法。学生发现有的同伴标注十分简单,只是标注出了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所用的符号也比较简单,只是使用了波浪线、横线等,而有的学生使用的符号却比较复杂,而且还加入了各种文字,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交流互动中,学生得到启迪,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他们就会优化自己的读书笔记,在展示中呈现出更高水平的作品。
   在搭建展示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定期交流的活动,结合课本的内容设计每次讨论的主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在定期交流中提交阅读成果。这样也能更好地展开评价,能对学生起到激发的作用。
   五、加强过程督促,形成习惯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还要注意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阅读评价,监督他们的阅读过程,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采用过程督促型评价,引导学生记录阅读档案,展现读书笔记。此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批注、整理方法,让他们提升阅读效果。
   在学习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并尝试将历史、政治等相关的人文学科整合进来,采用对比阅读的方式,了解宋朝的历史状况,探究《水浒传》中的各个人物在真实历史中是否有原型人物。这样的主题探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监督,了解他们是否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如有的学生虽然找到了相关的史料,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整合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对比分析,此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从历史人物和小说人物形象、社会背景在小说中的展现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对比。最后教师还要监督他们的自主创作,让他们积极将自己的个性化想法写入读书笔记中,和大家共享。
   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以外,还要适当地给他们一定的奖励和激励。例如可以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树立模范榜样,让其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让其他同学加以模仿借鉴。又或者可以评选“书香家庭”,这样能对家長也起到激励,让他们更支持学校的工作。在全科阅读中,若能展开分层、分级的多元化评价,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探索实践。
   在构筑全科阅读课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呈现出精选的阅读书目,并构筑家校合一、多元评价的课程体系。这样能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本文是淄博市“普通高中全科阅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课题编号2020ZJZX008)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钱伟,任锋,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雨巷》朦胧美的清晰化表达   从新诗发展初始阶段来看,甚至是从新诗百年的历史上进行观照,《雨巷》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一颗星星。叶圣陶先生曾给予它高度的评价,赞赏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确实,《雨巷》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韵之美,其次是意象之美,最后是由二者带来的情感之美。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谈及此诗的情感,几乎所有人都避不开三个字——朦胧美。课堂上,如何把诗中的这种朦胧美让学生“看得见”应该
高中语文教师都知道逻辑思维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实施逻辑思维训练,找不到好的办法;即使偶尔训练几次,缺乏系统性,效果并不一定明显。因此作文训练比较随意,方法雷同。其根源在于教师逻辑知识的匮乏,学生更是如此。   据笔者观察,高中师生逻辑知识的欠缺,原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语文教材缺乏逻辑基本知识普及内容及评价标准。所以,高中语文老师能够欣赏逻辑性强的文章,但在逻辑性训练的施教上
统编版教材必修一上册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当代诗人昌耀以其流放地祁连为背景而创作的新诗.昌耀研究专家燎原认为,这首诗最能反映昌耀在深重困境中的心灵状态.昌耀用他苦
期刊
我们常说论述文的三要素,即观点、论据、论证。其中,论据是支撑文章观点的重要内容。一篇好的论述文,除了观点清楚外,还需要丰富的论据,使文章论证详实,内容丰富。可是,中学生在现实写作中,论据的匮乏却成为最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写作时,脑海中没有素材的积累,所以只能靠一些口号式的空洞的话来凑字数,观点虽然清楚,但无法说服读者。即便文中有一些素材,也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是从小学、初中就开始用的。   为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本用于网络社交的网络语言渗入日常生活,这头“闯入瓷器店的怪兽”以其新奇的内涵、鲜活的形式、个性化的语态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进
期刊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吾其还也”之“其”所表示的语气,历来有诸多争议。多种版本的教材注释也有很大不同。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4年审定)《语文》必修一(以下简称“旧人教”):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1]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9年修订)《语文》必修三(以下简称“苏教版”):   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语气,还是。[2]  
进入课程场域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超越了个体兴趣与感觉层面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再是学生自由散漫的个性化阅读,而是在教师的设计、指导、推进下,师生共同参与的,以经典作品为媒介,旨在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经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选定整本书阅读对象之后,教师有必要对作品的价值进行审视与评估,“不光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与伦理审查,也不仅是学
[教学目标]rn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rn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rn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rn[教学过程]rn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
期刊
2020年高考山东卷的第20题对语言文字应用考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题要求考生比较原文画线语句与题目改写语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考查考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该题也是对《普通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述了作者儿时与其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鲁迅对阿长深切的祝福,集中体现在文末的一句话里——“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因为在“我”看来,阿长在现实生活中始终是不“安”的。“(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阿长总这样不光明磊落,无疑暴露出她心怀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