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实现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历史课堂优质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历史 课堂 优质 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两种:一是人为生硬地联系,是形式上的外在的联系,称之为“机械学习”:二是自然地有机地联系,是实在的内在联系,称之为“有意义学习”或“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只是凭“机械识记”死硬地将知识装入头脑中,对新知识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不是有效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则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因此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一、把学生放在心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处理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多层设计的问题探究思路,可从基础探究、深度探究、多元探究三单方面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层次性较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断推动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现在发展区”转变,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历史教师到底把谁放在心里似乎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实践中却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有的以展示“自我”为重,这样的出发点都不可能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当然。有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事先准备,而且需要课后教学反思,反思做什么呢?一是思“教”:思教师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思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后”中的一孑L之见虽未必成大器,但来自实践,发自心胸,生动具体。点点滴滴地记录,日积月累,对某一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索就会由两眼漆黑进展到朦朦胧胧,再进展到曙光就在眼前。“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比较快地聪明起来,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一些。篇篇“教后”犹如盏盏明灯,提醒您在今后教学道路上不要再去瞎撞。二是思“学”:思学生历史学习中的疑难,思学生思想上的火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知教,而且要知学。不断地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中的困难与长进,把握他们的发展与变化,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使教学材料生动具体;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常会闪现思想上的火花。这些闪光的东西不仅使课堂生辉,而且会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教后,迅速地记几笔,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成长的脚印,准确把握教授新课的起点,一言以蔽之,“教后”要记教学中的得与失,是“得”,是“失”,是“得”、“失”兼而有之?经过回顾,皆可择其要者收入笔底。每一个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吗?”“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等等。
二、学习目标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统一
当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其实,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掌握有关教学的基本知识和主题思想,并记录学生的学习困惑和疑难问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钢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疑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精神。如此,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生成的问题,提出契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使教学重点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历史教师要及时根据这些动态生成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效把握核心内容
旧教材由于编写者的局限,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教材中的“空”与“干”等缺陷促使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比以往的旧教材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完全依赖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托尔斯泰曾说:“对教师来说,最可怕是墨守成规,思想懒惰。”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开设意图、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研究教材,撷取适合自己去实现课程标准的精髓,摒弃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脱离较远的事例,精心思考,搜集准备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材。
四、有机整合各类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应优化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中性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能否为完成教学的任务产生预期的效果,全在于运用。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及特定适用范围,世界上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学科、一切教学内容、一切教学对象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误用探究学习的倾向。其实,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有的课程术语和概念较多,单靠学生的自我探究。难以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而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则南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才能获得较大的收益。
关键词:历史 课堂 优质 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有两种:一是人为生硬地联系,是形式上的外在的联系,称之为“机械学习”:二是自然地有机地联系,是实在的内在联系,称之为“有意义学习”或“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只是凭“机械识记”死硬地将知识装入头脑中,对新知识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不是有效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则在新旧知识间建立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因此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一、把学生放在心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人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处理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多层设计的问题探究思路,可从基础探究、深度探究、多元探究三单方面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层次性较强,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断推动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现在发展区”转变,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历史教师到底把谁放在心里似乎是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实践中却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有的以展示“自我”为重,这样的出发点都不可能实施真正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心里,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这堂课有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
当然。有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事先准备,而且需要课后教学反思,反思做什么呢?一是思“教”:思教师对历史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思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后”中的一孑L之见虽未必成大器,但来自实践,发自心胸,生动具体。点点滴滴地记录,日积月累,对某一教学活动规律的探索就会由两眼漆黑进展到朦朦胧胧,再进展到曙光就在眼前。“吃一堑,长一智”。经常回顾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弱点、缺点、过错,能使自己比较快地聪明起来,考虑问题比较周到一些。篇篇“教后”犹如盏盏明灯,提醒您在今后教学道路上不要再去瞎撞。二是思“学”:思学生历史学习中的疑难,思学生思想上的火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要知教,而且要知学。不断地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中的困难与长进,把握他们的发展与变化,在学生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使教学材料生动具体;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常会闪现思想上的火花。这些闪光的东西不仅使课堂生辉,而且会弥补教师自身水平的不足。教后,迅速地记几笔,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成长的脚印,准确把握教授新课的起点,一言以蔽之,“教后”要记教学中的得与失,是“得”,是“失”,是“得”、“失”兼而有之?经过回顾,皆可择其要者收入笔底。每一个教师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吗?”“如何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等等。
二、学习目标做到预设性和生成性的有机统一
当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其实,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掌握有关教学的基本知识和主题思想,并记录学生的学习困惑和疑难问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地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钢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疑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精神。如此,教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生成的问题,提出契合学生的学习目标,使教学重点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历史教师要及时根据这些动态生成的问题,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创造性使用教材,有效把握核心内容
旧教材由于编写者的局限,旧教材中“繁、难、偏、旧”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教材中的“空”与“干”等缺陷促使我们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比以往的旧教材在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完全依赖于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托尔斯泰曾说:“对教师来说,最可怕是墨守成规,思想懒惰。”教师应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开设意图、教学要求、教学目标等。研究教材,撷取适合自己去实现课程标准的精髓,摒弃教材中与学生的生活脱离较远的事例,精心思考,搜集准备适合自己教学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的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活化教材。
四、有机整合各类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应优化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中性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能否为完成教学的任务产生预期的效果,全在于运用。教学方法是多样的,任何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及特定适用范围,世界上本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学科、一切教学内容、一切教学对象的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但同时也出现了滥用、误用探究学习的倾向。其实,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探究机会,并不是要否定知识传授的独特作用,也不是说每节课的所有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前人的科学知识都靠学生主动探究、自我构建是不现实的。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必须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有的课程术语和概念较多,单靠学生的自我探究。难以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和阐释。而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则南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才能获得较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