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择业技巧等方面时当代大学生的成才就业有很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对学生的职业指导更显示得更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国家职业指导师。在此结合本院实际对辅导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谈谈自己想法,供同仁参考交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SPT”职业指导 方法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分配已经成为历史,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要面对市场,去求得自己适合的职业,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开展职业咨询,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进行学科职业指导渗透,组织职业体验。利用多种途径强化职业指导,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一职匹配创造有利条件,概括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的原因
1,我院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适合于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SPT是英语“Successful&PracticalTalents”的缩写,意思是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的培养),SPT人才培养体系是我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意见和广泛吸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对自己多年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进行艰苦探索和经验总结的成果。因此说,这个培养体系的提出和确立,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坚实的实践依据和深刻的现实依据。辅导员对学生的“SPT”职业指导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观的职业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
2、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有深厚的感情,由辅导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容易接受,指导效果明显。而且辅导员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可以更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目标。实现理想就业。
3、实践证明,学生缺乏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对成功就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通过辅导员对学生传授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对社会、职业有正确的判断,经过职业意识、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科学测评,最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职位。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在大学期间就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的方法
1、应用型外语人才(SPT)所具备的能力不但要满足他们在外贸、外企、外经和外事服务中切实管用。毕业以后能顺利就业,还要满足他们解决就业后可能发生的转岗、后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辅导员必须指导学生构建其相应的核心能力体系。以满足他们踏入社会和就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努力增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各类证书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钥匙,因此辅导员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证书。我院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四类证书”,即毕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书等)及公共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驾驶证等)。实践证明,这些证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增加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
3、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应实现全程化,要从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第一阶段(大一):目标制定阶段。面对崭新的环境和期盼已久的大学校园,大一的新生往往迷茫、徘徊,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就业指导就应从这时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向学生们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预测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让刚入学的大学生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并试着学会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找到所学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契合点,并摸索着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真正把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作为强大动力,促使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为将来的顺利成才、理想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石。
第二阶段(大二):为实现目标做充分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较强的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倾向,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塑造和完善,发展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为目标的实现在实力上做充分准备。比如可以进行素质拓展。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第三阶段(大三):向目标冲刺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已经基本定型,辅导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上,比如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形势的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择业技巧、心理调整等具体问题的具体指导上,帮助大学生在分析自我、提高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找到一份适合自我的工作。
4、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有关求职择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甚至在某一阶段上。实践教学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实效性更强。比如:通过自我介绍、自我推荐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们反思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并学会如何向别人推荐自己:让学生们观看求职应聘现场多媒体电教片,能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就业竞争的激烈,提升他们的就业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一次成功的模拟面试会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他们身边的师哥师姐们关于专升本、实习、求职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辅导员还可以聘请用人单位负责人为学生谈谈他们的用人机制,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大学生老板谈谈他们的创业体会等等。总之,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SPT”职业指导 方法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分配已经成为历史,高校毕业生一毕业就要面对市场,去求得自己适合的职业,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进行择业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开展职业咨询,建立学生个人职业档案,进行学科职业指导渗透,组织职业体验。利用多种途径强化职业指导,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人一职匹配创造有利条件,概括地说就是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
一、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的原因
1,我院在工作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SPT人才培养体系,这是一个适合于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和相关人才的培养体系(SPT是英语“Successful&PracticalTalents”的缩写,意思是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的培养),SPT人才培养体系是我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意见和广泛吸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对自己多年来培养应用型外语人才进行艰苦探索和经验总结的成果。因此说,这个培养体系的提出和确立,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坚实的实践依据和深刻的现实依据。辅导员对学生的“SPT”职业指导就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成功的应用性外语人才观的职业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
2、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与学生有深厚的感情,由辅导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容易接受,指导效果明显。而且辅导员对每位学生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因此可以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可以更好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明确目标。实现理想就业。
3、实践证明,学生缺乏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对成功就业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而通过辅导员对学生传授的职业指导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科学的认识,也对社会、职业有正确的判断,经过职业意识、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科学测评,最后,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和职位。进而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在大学期间就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
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SPT”职业指导的方法
1、应用型外语人才(SPT)所具备的能力不但要满足他们在外贸、外企、外经和外事服务中切实管用。毕业以后能顺利就业,还要满足他们解决就业后可能发生的转岗、后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辅导员必须指导学生构建其相应的核心能力体系。以满足他们踏入社会和就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努力增强外语的应用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各类证书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钥匙,因此辅导员要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各类证书。我院要求学生必须获得“四类证书”,即毕业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如导游证、秘书证、教师资格证书等)及公共技能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驾驶证等)。实践证明,这些证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增加了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
3、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应实现全程化,要从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并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第一阶段(大一):目标制定阶段。面对崭新的环境和期盼已久的大学校园,大一的新生往往迷茫、徘徊,找不到方向和目标,就业指导就应从这时开始。通过就业指导课,向学生们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分析预测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让刚入学的大学生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性质、特点,并试着学会正确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找到所学专业和理想职业的契合点,并摸索着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可以帮助大学生们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真正把努力学习、增强自身素质作为强大动力,促使学生们用实际行动为将来的顺利成才、理想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石。
第二阶段(大二):为实现目标做充分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较强的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和能力倾向,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塑造和完善,发展与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为目标的实现在实力上做充分准备。比如可以进行素质拓展。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
第三阶段(大三):向目标冲刺阶段。到了这一阶段,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已经基本定型,辅导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上,比如就业政策的讲解、就业形势的分析、信息的收集与发布、择业技巧、心理调整等具体问题的具体指导上,帮助大学生在分析自我、提高自我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找到一份适合自我的工作。
4、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有关求职择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甚至在某一阶段上。实践教学往往更受学生欢迎,实效性更强。比如:通过自我介绍、自我推荐的演讲可以让学生们反思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并学会如何向别人推荐自己:让学生们观看求职应聘现场多媒体电教片,能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就业竞争的激烈,提升他们的就业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一次成功的模拟面试会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并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应届毕业生,他们身边的师哥师姐们关于专升本、实习、求职的切身体会。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辅导员还可以聘请用人单位负责人为学生谈谈他们的用人机制,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请大学生老板谈谈他们的创业体会等等。总之,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