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末,持续风靡了两年的职场小说《浮沉》终于出版了第二部。这样一系列描写职场及人生起伏的大气之作,竟出自一位女子之手。作为写作者,崔曼莉能够将“畅销书”与“纯文学作品”兼顾;而身为作家,她又担任着高科技公司总裁之职。这些看似无法调和的组合,她驾驭得游刃有余。
崔曼莉是一个外表看上去温婉而小巧的女子,明眸善睐、谈吐优雅。除非她愿意讲给你听,否则你从她的眼中读不到经历——所有过去时态的字眼都如云烟,留下的只有明朗。她一边掌管高科技公司,一边书写、记录风云变幻的时代;她会在跟客户谈判、交涉后,在某段时间的间隙里写就一首关乎自由心灵的诗歌,她也会跟着专业的老师练习嗓子、身段,挥一挥昆曲中女子的衣袖。
当真正沉浸于写作,就不会再功利
《浮沉》的写作与广受欢迎都属无心插柳,这恰如写作之于崔曼莉的意义,不关乎功利,她只是“不想让艺术远离生活”。
很多人知道崔曼莉是因为《浮沉》。这本有人称其为“职场版《士兵突击》”的小说已经在去年冬天出版了第二部,和第一部一样,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他们钟情于小说带来的希望——可以说,职场生存状况有多恶劣,这希望就有多重要。崔曼莉的博客被“浮友”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积极地发来自己的照片:他们从读小说开始,便将自己与其中人物(乔莉、陆帆、云海等)对号入座,听说《浮沉》将被拍摄成电视剧,便开始毛遂自荐。
《浮沉》以知名IT外企的女职员乔莉从前台到销售人员的升迁过程,以及她初涉销售领域就恰逢要攻克7亿元大单的任务为线索,讲述了职场中各色人物的起起落落。它覆盖了职场低、中、高三个层次,大到国企改制、资本运作,小到两性情感、为人处事。
2007年,《浮沉》第一部在网络上蹿红,受到万千读者的追捧,之后多家出版机构参与争夺版权,而最终印刷成纸质书籍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轰动;2009年末,《浮沉》第二部出版,同样引发一轮又接一轮的热议。但对于其作者崔曼莉,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却是那样的偶然。
2007年,微软大中华区总裁突然宣布离职。“这件事在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我也由此顿生感慨,职场没有输赢,只有浮浮沉沉。”当时不少朋友给崔曼莉打来电话,一方面热议这个话题,另一方面又在“鼓动”她将IT行业的故事写出来。“我当时正在寻找新的创作内容,便决定9月19日在天涯开贴,化名‘京城洛神’,创作《浮沉》。”
《浮沉》就这样诞生了。它之后出版并成为畅销书,一切好像都是意外。意外的还有崔曼莉那些以“纯文学”为理想的朋友们,由于无法接受自己的朋友成为“畅销书作家”,以至和她断交。崔曼莉从2002年就开始了自由创作,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作品也曾获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等奖项。在那些“文学”朋友的眼中,崔曼莉是一个在“纯文学”写作方面有天赋的女孩。对崔曼莉自己而言,写作是一种需要,因为“不想艺术远离生活”,所以她把写作当成一生的事业:“很多人说‘《浮沉》很市场’,《琉璃时代》(崔曼莉创作的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的销量不及《浮沉》,所以他们说‘纯艺术的东西叫好不叫座’,但对我来说,写‘畅销书’和写‘纯文学’作品没有区别,我想写就写了。专心写作的人不需要想得太多,反而该有一种‘旁观者的超然态度’。”
“写作的人大部分是想:我要成为一名作家、扬名立万;还有一种是:我在创作旷世之作。有这样的两层功利心,出来的文字都是不自然的。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就如同做生意。“常听人说创业是为了赚一笔钱,然后就退休。之后每天带着面包去池塘边喂鱼;还有的人是做一个项目,就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其实,这两种时候你的心都是提着的,做事情也就不会顺畅。”
崔曼莉的生活是“顺畅的”,虽然很忙碌,“见缝插针”地创作已经进行了8年,很多人会诧异,这样一个年轻女子,是如何一边打点高科技公司,一边从事写作的?“也许因为《浮沉》是职场小说,所以大家很关注我的身份,但其实在工作之余,我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
“有时候,‘时间管理’就是坚持、再坚持,每天如此,写一本书也是这样。我做事情,进入状态特别快。很多人写作有这样的习惯:泡杯茶、看会儿书、把手机关掉,但我不用,你只要给我一台电脑,然后说开始写作,三分钟我就可以进入(状态),然后你们在我身边说什么我都听不到了。”
有理解力的敏感才不脆弱
作为作家,对周围人的认知、对世事的感知当然是需要有着敏感神经的。对于这份敏感,她自有一番解读。
几年前,崔曼莉为了纪念外婆,创作了小说《琉璃时代》,描述以上海为背景的关于民国女子的历历往事。为了故事的背景真实、有据可考,她遍查国内外有关民国历史研究的书籍、论文,详细了解那个时代上海人的礼节、习俗、方言,他们衣服的样式,甚至每一颗纽扣的模样。只做这些资料搜集,她就用了3年多时间,待真正动笔写作时,她已然是半个民史专家了。
崔曼莉对事情的这种专注态度继承自她的外公。她从小生长在古城南京,外公曾在民国中央法院供职,热爱书法:“他是个非常严谨、有旧式风范的老人。我非常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教我练习书法了。”外公的风骨和对事物的执著热爱让崔曼莉受益终身,在一篇回忆外公的文章中,她这样写道:“民国的书法家,外公最喜欢于佑任,当代书法家,外公最喜欢林散之,这两个人都以草书闻名于天下,可以说各有千秋。我回想外公拿着他们的字贴爱不释手、临摩揣度的模样。他是真的没有我和大舅的性情(崔曼莉和大舅都生性活泼、喜爱热闹)吗?还是像他所说的,专心练习了法度,方能达到最高的自由?”
小时候,崔曼莉最爱的一桩事是读书,“那时家里地方小,没有书房,唯一的书橱紧紧挨在我的小床边上,里面有各种小说,杂论,还有棋类技巧等读物。我一直认为,书橱与书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上学后,到同学家里玩,见别人家里没有书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怎么能没有呢?一户人家,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两样啊!”
读书伴着崔曼莉从小到大,她也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件必不可少的事。上大学时,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她却每周有三天时间泡在图书馆,专门用来攻读《微观经济学》——“它可以理解为是教大家写小说的技巧的书籍,特别奇妙。”也许,正是“奇妙”解释了崔曼莉人生中许多看似那么不协调的“矛盾”组合,比如总裁和作家,理智和感性,敏感力和决断力。
崔曼莉有一张恬美的娃娃脸,古人说“相由心生”,虽然写作的人常常“敏感而多思”,但也许就因为这双孩童般的眼睛,让她看世界时才能够如此通透,反观自身时也能如此简单明了。“生活中,你会常常看到那样的人:她们所有的遭遇都写在脸上”,这样的女人就不美了, 最好的美容方法是“别让痛苦留下痕迹,无论是心里还是外表”。
大学还没毕业,崔曼莉就开始在电视台担任节目主持人、策划人,之后又先后在国企、知名外企工作过,经历过很多事,见识了许多人。也许是内心里总有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她常常“跳出来”观察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一切:“作为写作者我是敏感的,敏感不是脆弱,脆弱是不带理解力的,真正的敏感是这样的:你不用告诉我,我就已经知道你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理解力让你对人、对事、对所有的东西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很可贵,你因此理解偶然,理解很多东西。敏感是需要一种态度的,否则不是敏感,而是脆弱。那种不含理解力的脆弱,让一些艺术家在这个转型期的时代很难发光。”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并不热爱世俗生活,只是旁观、认知、思索,世俗生活并无意义。但身为一个现实世界的人,我必须要对世俗生活保持热情,不断地工作、不断地生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很难平衡,但慢慢的,我理解这是独属于我的世界的很独特的部分,它们各处两极,而我身处中间。”
从小就上了自己的船
崔曼莉说,职场中的女性(或所有人)都该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自己的老板、公司,社会乃至时代为你负责。而每个人都该尽量活得自由,甚至不受时代左右,这更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从来都“只在自己的船上。”
与其说《浮沉》系列小说是励志作品,不如说它的作者恰好是在用不屈服的眼光看待世界。崔曼莉从小就“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让她自己买衣服:“一年的服装费先做个预算,父母只提供服装费,至于怎样买、怎样穿得好看,那就要自己解决了。最开始你可能不会买,于是你就找来相关书籍,或者向同学请教。”
小时候的崔曼莉要比其他孩子自由,她的时间是自己安排的,父母绝不会对她何时回家做功课提出任何要求,她可以在外面玩儿个够,他们只是说,“当然,如果你不完成作业,老师找到我们,那我们肯定就要找你了”。父母的教育在他们的同龄人中是十分开明的,他们让她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长此以往,“困难来了你就不会特别迷茫,最先想到的是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它”。
升入高中后,崔曼莉的学习压力也远远小过其他同学,父亲对她说;“你读高中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和你母亲从不认为你一定要去读名牌大学,我们对你的要求是你一定要拿到高中文凭,因为你已经读了高中,这是你的责任。至于你能不能上大学,是需要你对自己负责的,我们没有要求。”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这样,父母认为你能够成长,你就真的成长了,这其实同时培养了你的自信心。”就是这样“自己负责自己”,崔曼莉升入重点大学,顺利走入职场。“那时在南京的工作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朋友要到北京创业,问我去不去,我没有犹豫就说:‘我去!’”
“然后我第二天就递了辞职信,打包行李,第三天人就到北京了。一个星期后我开始打电话给朋友们,告诉他们我的决定。我知道如果事先跟他们商量,他们一定会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都是成立的:南京的工作很好,家又在那里——但是等我把一切都做好了,他们会换一种声音,比如‘你在北京需要什么帮助?’”“所以你做一个决定之前自己要想好,然后就去执行,不要往后看。”
崔曼莉就这样成了高科技公司的总裁,她说当初的选择是因为想要挑战,“跳出文科的领域,想看看另外一种思维下的世界是怎样的。”她很喜欢自己的技术团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理性的东西”。
许多次,人们问到《浮沉》中理性,坚强、勇敢的乔莉到底有几分崔曼莉的影子一作为那个“跳出去的旁观者”,崔曼莉当然不仅仅是乔莉,也是《浮沉》中其他的女人甚至男人。但有一种价值观始终是清晰的:“人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一个人一旦找到这个主心骨,做什么都会有条有理,清楚而明白。”对于女主人公的自强,崔曼莉说她不喜欢像“女权”这样的字眼,她不喜欢任何相对的概念,“人不要自己给自己戴一顶帽子,再整天想着要不要摘掉它。自由就是头顶上面的蓝天。”“只有很低劣的男人才会觉得身为男性,就有了所谓的优势。就像有些女人觉得身为女人,也很有优势一样。都是一种无聊罢了。”
男人和女人一样渴望爱情、害怕孤独,但寻求呵护的爱情却不是最好的爱情,同理,“爱她就让她成长,是一种最好的爱情。一个男人让一个女人经世面、见风雨、识人情,而不是置于家中,藏于屋内。这是一种大气魄”。
谁的人生都会有痛苦,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压力,包括聪慧的崔曼莉,“可能我调节起来会比较快,如果某段时间我很困惑,那就找信得过的朋友去聊一聊,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卸掉它。甚至有的时候如果真的很纠结、解决不了,那就把它放在那里。知道这段时间自己有个很困惑的问题,那就让这个困惑跟自己同在,一个月、半年、一年,你要相信,在这个过程中答案慢慢就出来了。实际上就是接受困惑。”
如今,《浮沉》第二部的热度还在继续,多个国内优秀的电视剧导演都在跟崔曼莉探讨将其搬上荧屏。而她已经开始酝酿第三部了:“乔莉在第二部结束时已经28岁了,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剩女’了,她的感情问题也应该有所归依了。”
崔曼莉是一个外表看上去温婉而小巧的女子,明眸善睐、谈吐优雅。除非她愿意讲给你听,否则你从她的眼中读不到经历——所有过去时态的字眼都如云烟,留下的只有明朗。她一边掌管高科技公司,一边书写、记录风云变幻的时代;她会在跟客户谈判、交涉后,在某段时间的间隙里写就一首关乎自由心灵的诗歌,她也会跟着专业的老师练习嗓子、身段,挥一挥昆曲中女子的衣袖。
当真正沉浸于写作,就不会再功利
《浮沉》的写作与广受欢迎都属无心插柳,这恰如写作之于崔曼莉的意义,不关乎功利,她只是“不想让艺术远离生活”。
很多人知道崔曼莉是因为《浮沉》。这本有人称其为“职场版《士兵突击》”的小说已经在去年冬天出版了第二部,和第一部一样,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他们钟情于小说带来的希望——可以说,职场生存状况有多恶劣,这希望就有多重要。崔曼莉的博客被“浮友”们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积极地发来自己的照片:他们从读小说开始,便将自己与其中人物(乔莉、陆帆、云海等)对号入座,听说《浮沉》将被拍摄成电视剧,便开始毛遂自荐。
《浮沉》以知名IT外企的女职员乔莉从前台到销售人员的升迁过程,以及她初涉销售领域就恰逢要攻克7亿元大单的任务为线索,讲述了职场中各色人物的起起落落。它覆盖了职场低、中、高三个层次,大到国企改制、资本运作,小到两性情感、为人处事。
2007年,《浮沉》第一部在网络上蹿红,受到万千读者的追捧,之后多家出版机构参与争夺版权,而最终印刷成纸质书籍后,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轰动;2009年末,《浮沉》第二部出版,同样引发一轮又接一轮的热议。但对于其作者崔曼莉,这部小说的写作缘起却是那样的偶然。
2007年,微软大中华区总裁突然宣布离职。“这件事在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我也由此顿生感慨,职场没有输赢,只有浮浮沉沉。”当时不少朋友给崔曼莉打来电话,一方面热议这个话题,另一方面又在“鼓动”她将IT行业的故事写出来。“我当时正在寻找新的创作内容,便决定9月19日在天涯开贴,化名‘京城洛神’,创作《浮沉》。”
《浮沉》就这样诞生了。它之后出版并成为畅销书,一切好像都是意外。意外的还有崔曼莉那些以“纯文学”为理想的朋友们,由于无法接受自己的朋友成为“畅销书作家”,以至和她断交。崔曼莉从2002年就开始了自由创作,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作品也曾获得“年度最佳短篇小说”等奖项。在那些“文学”朋友的眼中,崔曼莉是一个在“纯文学”写作方面有天赋的女孩。对崔曼莉自己而言,写作是一种需要,因为“不想艺术远离生活”,所以她把写作当成一生的事业:“很多人说‘《浮沉》很市场’,《琉璃时代》(崔曼莉创作的以民国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的销量不及《浮沉》,所以他们说‘纯艺术的东西叫好不叫座’,但对我来说,写‘畅销书’和写‘纯文学’作品没有区别,我想写就写了。专心写作的人不需要想得太多,反而该有一种‘旁观者的超然态度’。”
“写作的人大部分是想:我要成为一名作家、扬名立万;还有一种是:我在创作旷世之作。有这样的两层功利心,出来的文字都是不自然的。不要把自己当回事,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就如同做生意。“常听人说创业是为了赚一笔钱,然后就退休。之后每天带着面包去池塘边喂鱼;还有的人是做一个项目,就一定要达到一个目标,实现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其实,这两种时候你的心都是提着的,做事情也就不会顺畅。”
崔曼莉的生活是“顺畅的”,虽然很忙碌,“见缝插针”地创作已经进行了8年,很多人会诧异,这样一个年轻女子,是如何一边打点高科技公司,一边从事写作的?“也许因为《浮沉》是职场小说,所以大家很关注我的身份,但其实在工作之余,我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
“有时候,‘时间管理’就是坚持、再坚持,每天如此,写一本书也是这样。我做事情,进入状态特别快。很多人写作有这样的习惯:泡杯茶、看会儿书、把手机关掉,但我不用,你只要给我一台电脑,然后说开始写作,三分钟我就可以进入(状态),然后你们在我身边说什么我都听不到了。”
有理解力的敏感才不脆弱
作为作家,对周围人的认知、对世事的感知当然是需要有着敏感神经的。对于这份敏感,她自有一番解读。
几年前,崔曼莉为了纪念外婆,创作了小说《琉璃时代》,描述以上海为背景的关于民国女子的历历往事。为了故事的背景真实、有据可考,她遍查国内外有关民国历史研究的书籍、论文,详细了解那个时代上海人的礼节、习俗、方言,他们衣服的样式,甚至每一颗纽扣的模样。只做这些资料搜集,她就用了3年多时间,待真正动笔写作时,她已然是半个民史专家了。
崔曼莉对事情的这种专注态度继承自她的外公。她从小生长在古城南京,外公曾在民国中央法院供职,热爱书法:“他是个非常严谨、有旧式风范的老人。我非常小的时候他就开始教我练习书法了。”外公的风骨和对事物的执著热爱让崔曼莉受益终身,在一篇回忆外公的文章中,她这样写道:“民国的书法家,外公最喜欢于佑任,当代书法家,外公最喜欢林散之,这两个人都以草书闻名于天下,可以说各有千秋。我回想外公拿着他们的字贴爱不释手、临摩揣度的模样。他是真的没有我和大舅的性情(崔曼莉和大舅都生性活泼、喜爱热闹)吗?还是像他所说的,专心练习了法度,方能达到最高的自由?”
小时候,崔曼莉最爱的一桩事是读书,“那时家里地方小,没有书房,唯一的书橱紧紧挨在我的小床边上,里面有各种小说,杂论,还有棋类技巧等读物。我一直认为,书橱与书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上学后,到同学家里玩,见别人家里没有书橱,觉得非常不可思议,怎么能没有呢?一户人家,少了什么也不能少这两样啊!”
读书伴着崔曼莉从小到大,她也一直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这件必不可少的事。上大学时,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她却每周有三天时间泡在图书馆,专门用来攻读《微观经济学》——“它可以理解为是教大家写小说的技巧的书籍,特别奇妙。”也许,正是“奇妙”解释了崔曼莉人生中许多看似那么不协调的“矛盾”组合,比如总裁和作家,理智和感性,敏感力和决断力。
崔曼莉有一张恬美的娃娃脸,古人说“相由心生”,虽然写作的人常常“敏感而多思”,但也许就因为这双孩童般的眼睛,让她看世界时才能够如此通透,反观自身时也能如此简单明了。“生活中,你会常常看到那样的人:她们所有的遭遇都写在脸上”,这样的女人就不美了, 最好的美容方法是“别让痛苦留下痕迹,无论是心里还是外表”。
大学还没毕业,崔曼莉就开始在电视台担任节目主持人、策划人,之后又先后在国企、知名外企工作过,经历过很多事,见识了许多人。也许是内心里总有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她常常“跳出来”观察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一切:“作为写作者我是敏感的,敏感不是脆弱,脆弱是不带理解力的,真正的敏感是这样的:你不用告诉我,我就已经知道你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这种理解力让你对人、对事、对所有的东西保持一种距离,这种距离很可贵,你因此理解偶然,理解很多东西。敏感是需要一种态度的,否则不是敏感,而是脆弱。那种不含理解力的脆弱,让一些艺术家在这个转型期的时代很难发光。”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并不热爱世俗生活,只是旁观、认知、思索,世俗生活并无意义。但身为一个现实世界的人,我必须要对世俗生活保持热情,不断地工作、不断地生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很难平衡,但慢慢的,我理解这是独属于我的世界的很独特的部分,它们各处两极,而我身处中间。”
从小就上了自己的船
崔曼莉说,职场中的女性(或所有人)都该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要自己的老板、公司,社会乃至时代为你负责。而每个人都该尽量活得自由,甚至不受时代左右,这更是必须的。因为我们从来都“只在自己的船上。”
与其说《浮沉》系列小说是励志作品,不如说它的作者恰好是在用不屈服的眼光看待世界。崔曼莉从小就“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十三四岁,父母就开始让她自己买衣服:“一年的服装费先做个预算,父母只提供服装费,至于怎样买、怎样穿得好看,那就要自己解决了。最开始你可能不会买,于是你就找来相关书籍,或者向同学请教。”
小时候的崔曼莉要比其他孩子自由,她的时间是自己安排的,父母绝不会对她何时回家做功课提出任何要求,她可以在外面玩儿个够,他们只是说,“当然,如果你不完成作业,老师找到我们,那我们肯定就要找你了”。父母的教育在他们的同龄人中是十分开明的,他们让她从小学会“对自己负责”,长此以往,“困难来了你就不会特别迷茫,最先想到的是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它”。
升入高中后,崔曼莉的学习压力也远远小过其他同学,父亲对她说;“你读高中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和你母亲从不认为你一定要去读名牌大学,我们对你的要求是你一定要拿到高中文凭,因为你已经读了高中,这是你的责任。至于你能不能上大学,是需要你对自己负责的,我们没有要求。”
“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这样,父母认为你能够成长,你就真的成长了,这其实同时培养了你的自信心。”就是这样“自己负责自己”,崔曼莉升入重点大学,顺利走入职场。“那时在南京的工作各方面都很好,有一天,朋友要到北京创业,问我去不去,我没有犹豫就说:‘我去!’”
“然后我第二天就递了辞职信,打包行李,第三天人就到北京了。一个星期后我开始打电话给朋友们,告诉他们我的决定。我知道如果事先跟他们商量,他们一定会反对,而且反对的理由都是成立的:南京的工作很好,家又在那里——但是等我把一切都做好了,他们会换一种声音,比如‘你在北京需要什么帮助?’”“所以你做一个决定之前自己要想好,然后就去执行,不要往后看。”
崔曼莉就这样成了高科技公司的总裁,她说当初的选择是因为想要挑战,“跳出文科的领域,想看看另外一种思维下的世界是怎样的。”她很喜欢自己的技术团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理性的东西”。
许多次,人们问到《浮沉》中理性,坚强、勇敢的乔莉到底有几分崔曼莉的影子一作为那个“跳出去的旁观者”,崔曼莉当然不仅仅是乔莉,也是《浮沉》中其他的女人甚至男人。但有一种价值观始终是清晰的:“人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一个人一旦找到这个主心骨,做什么都会有条有理,清楚而明白。”对于女主人公的自强,崔曼莉说她不喜欢像“女权”这样的字眼,她不喜欢任何相对的概念,“人不要自己给自己戴一顶帽子,再整天想着要不要摘掉它。自由就是头顶上面的蓝天。”“只有很低劣的男人才会觉得身为男性,就有了所谓的优势。就像有些女人觉得身为女人,也很有优势一样。都是一种无聊罢了。”
男人和女人一样渴望爱情、害怕孤独,但寻求呵护的爱情却不是最好的爱情,同理,“爱她就让她成长,是一种最好的爱情。一个男人让一个女人经世面、见风雨、识人情,而不是置于家中,藏于屋内。这是一种大气魄”。
谁的人生都会有痛苦,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压力,包括聪慧的崔曼莉,“可能我调节起来会比较快,如果某段时间我很困惑,那就找信得过的朋友去聊一聊,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卸掉它。甚至有的时候如果真的很纠结、解决不了,那就把它放在那里。知道这段时间自己有个很困惑的问题,那就让这个困惑跟自己同在,一个月、半年、一年,你要相信,在这个过程中答案慢慢就出来了。实际上就是接受困惑。”
如今,《浮沉》第二部的热度还在继续,多个国内优秀的电视剧导演都在跟崔曼莉探讨将其搬上荧屏。而她已经开始酝酿第三部了:“乔莉在第二部结束时已经28岁了,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剩女’了,她的感情问题也应该有所归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