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独语者的灵魂自白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er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闫文盛是一位有着很高辨识度,或者说有着高度个人风格的作家,其奥义大概在于他以殊异的视角和身份在观望、感受和思考自身与世界。
  
  闫文盛的文字难以被某种确定性的文体所涵盖,或许由于其复杂的维度和丰富的阐释空间,又或许由于作者自觉地突破文体界线的意识。《主观书笔记》并非一般意义上以对外部世界描画为中心的文本,也不是自我经验的单向度呈现,作品中渗透的超越性的思考,那些超越自身经验的、蕴含宗教感的,甚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书写,都指向了一定的终极关怀。
  “我经常会觉得许多感受在沦丧。时间和空间都变得不新鲜了。我以一个客体的身份在观察我和我们的生活。那种高浓度的真诚,我们越来越难以获得。这似乎是我们的热情在退却的一个标志。我似乎应该更加趋于内在。这当是我写作的旨归。但我似乎应该更加远离内在。我必须在一种反面的状态中重获叙事的热情。我必须在一种反面的状态中重获叙事的热情。我在反复地走同一条路。天色已经变得格外突出,它薄如蝉翼,预示了一个透明失控在未来的诞生。”
  这便是“主观书”的开篇,成为我们切入作者主观世界的洞口:感受性的世界似乎逐渐失效,真诚的丧失和热情的隐退,使写作从原初的自发性和感受性的状态中跳脱出来,进入某种深层的怀疑状态中。时间和空间在循环往复中变得锈迹斑斑,真诚被漫漶的时间与空间稀释,并日渐消亡。当这些如同潮水退去,裸露于河床的世界真相便开始清晰显现。作者将哲人叩问世界的姿态注入作品之中:“我”既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内,同时也超脱于时间与空间之外,试图以他者视角观照时间的运转与空间的无限。
  作者将多重世界汇聚到同一作品中,文本由此包含了多个维度的复杂时空:高度抽象化的概念世界,冥想的诗性时空,冗长而日复一日的世俗世界,以及理想化的朴素境界,都是“我”在精神游走中反复回望的风景。闫文盛向来不满足于对现实表象进行写实主义式的描画,文本的重心始终在于“我”与世界的关系,对现实表象的怀疑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作者的某种深层的焦虑。文本中的“我”对世俗现实始终存在感受上的隔阂和疏离,从而呈现出某种遗世而独立的孤独的思考者的形象,也正是因此,他才从更多维度中探寻意义。
  现实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交叠往复,思辨精神、终极关怀与生命体验之间建立起的关联,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涵容,同时也使文本诞生了巨大的思想空间和美学张力。哲学思考、梦境、现实、理想世界之间的思考,为我们理解何为世界与真实进行扩容。在《主观书笔记》里,现实世界不再是真实的表征,现实世界与自我世界不再那么泾渭分明、界限清晰,它们相互交错渗透,并在“我”的观照下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统一。这些不同的世界可能是某种更深层的“真实”的不同形式,而真正的“真实”或许永远都难以把握。闫文盛作品中的世界始终以“主观”为中心,或者说,“主观视野下的书写”才是将不同维度的世界融汇在一起的条件,这种写作摒弃对现实世界原封不动的再现,而是采取某种深刻怀疑的态度,因此现实在闫文盛的文章中仅成为主观真实的一个侧面。他对于不确定性的发现与探索,不仅从认识论的意义上提供了哲学思考的空间,更创设出一个宏阔而磅礴的诗性空间。闫文盛在作品中试图以各种非常态的视角和位置来观照世界,诸如山巅远望或天空俯瞰的视角,塑造强烈的陌生化效果,实际上是企盼超越现实的限制,更直接地把握世界。他带着浪漫主义的气质,将现实生活与自然界纳入广阔的主观世界中,用诗性将世间万物建立起广泛关联,由此,世间万物的变化与恒常便同个人的宿命及抗争的关联愈加紧密。
  感受性的经验与超越性的关怀在作品中构成了紧张关系。当然,闫文盛的“主观”书写,并不是某种扩张自我世界的实践,他对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有着清醒而明确的省察。自我反诘和否定,是文章中的“我”惯常的姿态,使“我”陷入到某种无物之阵一般的困境中。自反式的话语在《主观书笔记》中颇为常见,诸如“我活到今天是因为受到了许多思想的滋养,我活到今天是因为我自己完全没有思想”。这种反诘常常指涉着对“真实”的叩问:何为真实?一方面,他对于感受产生某些深层的怀疑和失落,感受究竟能否抵达真实?作为感性载体的写作,是否同样面临难以把握真实的困境,诚如文章中所言:“我写下的事实远比真切发生的要简洁和凝练。我自认为洞彻了乡村的一切细节,但这其实是错缪和省略的产物。我对乡村的所有认识都被那深及穹宇的流云所捆绑、拘囿和束缚住了”。另外一方面,在辽阔而永恒的世界面前,自身感知、意志的有限与微茫,诞生了某种失落与悲凉。“我”在现实与自我意识、抽象与具象的世界里游走,实际上是意欲把握深层现实,却倍感缥缈茫然的表现。自身局限、存在及其虚无感的体悟,使作品生成了某种寂灭而悲凉的美学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我”往往是不安而疏离的,他总与外界有着深层的隔阂,字里行间充斥着孤寂和悲戚的气氛,渺小感与短暂感也弥漫于文章之中。闫文盛擅长于将现实世界做出印象式的陌生化处理,以增强距离感。与此构成明显对照的是,在主观世界中,“我”的意志却得以张扬,灵魂深处的自我独白虽然同样关涉着短暂与永恒的对立,但“我”的姿态中却饱含着深沉的关怀,以及对于朴素宁静的生命状态的追求。作者在叙述中隐隐透出的退隐之心,或许指涉着在平静中感受到生命與世界运行潜流的心游万仞的状态,并探寻生命个体与世界的无穷关联。
  但是闫文盛绝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思辨者,他在文本中依然呈现出高度的感性与热情。他热衷于玄思般的冥想,但最终都因对现实的观照和感情的注入而脚踏实地。亲人、季节、乡村、城市、阅读、写作,都是文章中频繁出现的元素。文章创造了丰富的意象体系,关涉到云层、海洋、星空、山峦、风暴,而“我”则如同地平线上的凝望者,一边独语天涯,一边在对世界的追问和求索中走向远方。
其他文献
2007年,在卷帙浩繁的解读西方文学经典的理论著作中,我偶然读到梁旭东先生所著《遭遇边缘情境:西方文学经典的另类阐释》一书。书中对《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浮士德》《简·爱》《红字》《双城记》《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小说,从“边缘情境”的生存状况出发,挖掘每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自尊与自怜,把隐藏在意识表面下深不见底的无意识心理世界分析得鞭辟入里,对习惯了
期刊
问:您对陕西诗歌有什么印象?  商震:大家都说陕西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这个观点我承认。三千年前的《诗经》,有一大部分,是出自汉水、泾水、渭水流域的,以及我们的秦岭周边。说源头之一是靠谱的,至少不虚妄。无论是陕西自己人说,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正确的。《诗经》是诗歌的源头,三秦大地深受《诗经》的影响,有着深厚的诗歌传统。这种传统薪火相传,一直到今天。这是可以确定的。从《诗经》往下数,到《汉乐府》,有
期刊
掉队,也叫落伍。  如果稍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今天文学杂志界的“排头兵”,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的那几家老品牌,也就是说,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繁荣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再没有产生一家有广泛说服力的新品牌杂志。而且文学杂志的现状困难重重,缺乏生机,即就是享有声望的那几家老品牌,如今也离不开政府的“输血”资助。说“文学边缘化”也好,说“低谷期”也好,这个事实的核心是,在
期刊
张 峻 笔名张黎、亚云,河北隆化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擒龙图》《回头草》《睡屋》《金鸡宴》等。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顾问。  家乡的那条河,名字很绕嘴,叫伊马吐河。    我们周围有不少村名、地名,都很绕嘴,像乌梁素、哈巴契、台吉营、上下牛录、克勒沟、阿牛沟等等;不像关内,叫什么张庄、李庄。有人说,许是清朝的满人或者更早的元朝蒙古人起的名字?也许吧!我
期刊
文章要有气象,气象各有不同。    对此,后人多有论述,举起例子来,也总说到“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就是在夸那个时期的诗歌写得博大、雄浑、深远。为此,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并把“气象”作为诗歌的五要素之一,言:“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宋代姜夔也在《白石道人诗说》谈到:“
期刊
曲终奏雅,虽有所亏,终归有意回归正道。在《美文》上絮絮叨叨说了三年,最后一篇想说一点正事儿。清华大学有个教授沙龙,由学校人才办主办,请不同学科有一定成就的学者给全校教授介绍最新的研究理论与成果。我有幸受邀,知道理工科教授对古文字颇感神秘,就以“古文字是怎么认出来的?”为题做了一场报告。来听的教授很多,据主办的老师说,效果非常之好。清华有这么多科学家关注着古文字这个学科,这让我很振奋。后来我又在给本
期刊
郑小琼,1980年6月生,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迄今出版诗集《女工记》《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部,其中《女工记》被喻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有作品译成德、英、法、日、韩、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语种。作品曾多次获奖。  问:您对陕西诗歌界有什么印象?  郑小琼:陕西有相当多的好诗
期刊
思考人生什么时候成了件丢人的事  在飞机上看到梁文道的一个访谈,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文艺”如今成为一个丢人的词了,大家都不敢承认自己“文艺”,比如窦文涛,明明最喜欢中国字画,不工作的时间都在家里看书,但是在电视上他说“啊,优衣库这个啊,我也想搞一个啊”,这样大家就说他是真性情。如果你真喜欢金文的书法,不能讲,一讲就是“装”了。  说“文艺”是个丢人的词,似乎也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我倒突然想起,除了“
期刊
虽然“逃离北上广”甚嚣尘上,可是在众多“北漂”的心中,“死活不离开你”依然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情结。而对于我来说,关于在北京的坚守,的确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书写,有太多的记忆值得去品味。那些甜酸与苦辣,那些幸福与忧伤,那些快乐与悲愁,不是这些文字所能表述得了的。然而,我还是想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描述这些心灵的感受,这或许是我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情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希望,还是绝望?是梦想,还是现实?是悲
期刊
夏 屋  那屋子,筑在一条河的岸上。灰旧,破败,像是早已被废弃多年。夏日的早晨或黄昏,屋子静谧的影子倒映在河面上,有种不真实感。倘若有风吹过,水波一皱,那屋影就全被揉碎了,只剩下河水对屋子的追忆。  许多年以来,那屋子的门都关闭着,阳光照不进去,只能照在那两扇褪色的灰白的木门上,以及木门上雕刻的同样褪色的残朽的左右门神上。早些年,或许是出于好奇,村里人上坡干活或收工回家,路过那屋门前时,都要习惯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