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资源随处可见,“白龙江文化”走进课堂,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学生自然健康成长。
【关键词】“白龙江文化”;教学资源;心灵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舟曲峰迭新区中学坐落在舟曲的母亲河白龙江边,是汶川5.12地震和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项目学校,也是舟曲县乃至甘南州规模最大的住宿制学校。学校在白龙江南岸,与江只一路相隔。在这里,白龙江与人,人与河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河流走进课堂,成了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河流文化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民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
一、白龙江文化生发课程资源,走进课堂
在新区中学读书的每一位学子都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和赞美过母亲河——白龙江,或借白龙江抒发自己的幽思或情感。有位同学写道:“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白龙江边坐坐。”有个同学写道:“我最喜欢在微风中,躺在软软的沙滩上,我的烦心事和疲劳就刮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位同学写道:“河心就是隐秘的地方,像一个人的心灵圣地,是一片净土,一想起它,心一下的就安静了。”每个学生都有一条不一样的白龙江。每个人都对白龙江一往情深。端午节又临近了,端午节对于舟曲人来说,是一年里最隆重且丰富热闹的节日,这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坪定村的踏青习俗、博峪乡的采花节、巴藏乡巴寨沟的潮水节都远近有名。白龙江两岸异彩纷呈的端午习俗中蕴含着丰厚博深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去感受,去发掘,会得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正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希望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喜爱并传承白龙江边的端午文化。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熟悉而厚重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一次次别具一格的教育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文化生活,让白龙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痕。
二、白龙江是生态文化的晴雨表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家乡的白龙江会不会干涸?同学们踊跃发言,大多数同学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忧患:“小时候,白龙江清澈见底,人们直接饮用江水。冬天的白龙江虽比秋夏小,但不会露出河底的大一些石头,加上四处筑大坝修电站,取土淘沙,去年有60%的河床裸露着,像一个人被扒掉了衣服,难看极了,让人触目惊心;学生抢着说:我们的母亲河不在了,草枯了,花萎了,树死了,我们美丽家园也就不在了。”“我们没水浇地了,大家没水喝了,大家会逼迫背井离乡。”提到泥石流,好多同学低下了头,这些同学的亲人或亲戚就在泥石流中遇难或房子被山洪冲走了。我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白龙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河流中蕴含着感恩文化
去年春季带学生踏青时,我问大家:“为什么油菜花开得那么金灿夺目,小麦为啥长得油绿油绿的?”我说:油菜花、小麦既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恩,也是对白龙江水的感恩。我们喝的水,用的电,吃的五谷杂粮和菜蔬,修路盖楼的沙子等都与白龙江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白龙江是舟曲的母亲河,舟曲文化就是白龙江文化,没有白龙江,哪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又问大家,我们该不该感恩白龙江呢?同学们都说是。我又说:“今后同学们还把垃圾往江里投吗?白龙江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了舟曲各族儿女,只有感恩白龙江,我们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我相信只有懂得了白龙江对我们无私的给予和馈赠,学生的内心自然会升腾起一份份深情的感恩,打心底生起热爱家乡、保护白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河流蕴藏了生命文化
站在白龙江边,我忽然记起西方哲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还有我国的圣人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东西方文化虽迥异,但两位哲人都在河流中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和不可返回性。我告诉学生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像白龙江,发源于小小的溪流,它始终不忘自己的梦想,入嘉陵,入长江,汇入东海,完满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稍遇一点挫折,便寻觅活死的,和白龙江相比,这是何等的幼稚和愚蠢。每年到了夏季,都有因下河游泳消暑而溺水身亡的惨剧发生,这时,我抓住这个生命教育的契机,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专题课和夏季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告诉同学们:上天是公正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溺水者花一样的生命,顷刻凋零了,这是世上最悲惨的事情。而更悲伤的则是疼爱他的父母及所有亲人,他走了,把所有的伤痕深深地刻在亲人的心坎上,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们的后半生欲活不能,欲死不得,这是何等的凄惨和悲恸。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就这么眼睁睁地毁了。白龙江汹涌的波涛声,恰似有意告诫大家——要珍爱生命。
教育资源处处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达到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效果,让这些蕴含丰富且熟悉的资源,走进课堂,让它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也许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春雨润万物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自然健康成长。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白龙江文化”;教学资源;心灵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舟曲峰迭新区中学坐落在舟曲的母亲河白龙江边,是汶川5.12地震和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项目学校,也是舟曲县乃至甘南州规模最大的住宿制学校。学校在白龙江南岸,与江只一路相隔。在这里,白龙江与人,人与河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河流走进课堂,成了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河流文化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民俗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滋润。
一、白龙江文化生发课程资源,走进课堂
在新区中学读书的每一位学子都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和赞美过母亲河——白龙江,或借白龙江抒发自己的幽思或情感。有位同学写道:“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去白龙江边坐坐。”有个同学写道:“我最喜欢在微风中,躺在软软的沙滩上,我的烦心事和疲劳就刮到九霄云外去了。”有一位同学写道:“河心就是隐秘的地方,像一个人的心灵圣地,是一片净土,一想起它,心一下的就安静了。”每个学生都有一条不一样的白龙江。每个人都对白龙江一往情深。端午节又临近了,端午节对于舟曲人来说,是一年里最隆重且丰富热闹的节日,这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坪定村的踏青习俗、博峪乡的采花节、巴藏乡巴寨沟的潮水节都远近有名。白龙江两岸异彩纷呈的端午习俗中蕴含着丰厚博深的民俗文化,让学生去感受,去发掘,会得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正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希望学生通过这次活动喜爱并传承白龙江边的端午文化。我作为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熟悉而厚重的教育资源,开展了一次次别具一格的教育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启了学生的心智,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文化生活,让白龙江文化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深深的印痕。
二、白龙江是生态文化的晴雨表
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家乡的白龙江会不会干涸?同学们踊跃发言,大多数同学道出了自己心中的忧患:“小时候,白龙江清澈见底,人们直接饮用江水。冬天的白龙江虽比秋夏小,但不会露出河底的大一些石头,加上四处筑大坝修电站,取土淘沙,去年有60%的河床裸露着,像一个人被扒掉了衣服,难看极了,让人触目惊心;学生抢着说:我们的母亲河不在了,草枯了,花萎了,树死了,我们美丽家园也就不在了。”“我们没水浇地了,大家没水喝了,大家会逼迫背井离乡。”提到泥石流,好多同学低下了头,这些同学的亲人或亲戚就在泥石流中遇难或房子被山洪冲走了。我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保护白龙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河流中蕴含着感恩文化
去年春季带学生踏青时,我问大家:“为什么油菜花开得那么金灿夺目,小麦为啥长得油绿油绿的?”我说:油菜花、小麦既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感恩,也是对白龙江水的感恩。我们喝的水,用的电,吃的五谷杂粮和菜蔬,修路盖楼的沙子等都与白龙江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白龙江是舟曲的母亲河,舟曲文化就是白龙江文化,没有白龙江,哪有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又问大家,我们该不该感恩白龙江呢?同学们都说是。我又说:“今后同学们还把垃圾往江里投吗?白龙江用它甘甜的乳汁养育了舟曲各族儿女,只有感恩白龙江,我们才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我相信只有懂得了白龙江对我们无私的给予和馈赠,学生的内心自然会升腾起一份份深情的感恩,打心底生起热爱家乡、保护白龙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河流蕴藏了生命文化
站在白龙江边,我忽然记起西方哲人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里。还有我国的圣人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东西方文化虽迥异,但两位哲人都在河流中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和不可返回性。我告诉学生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像白龙江,发源于小小的溪流,它始终不忘自己的梦想,入嘉陵,入长江,汇入东海,完满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稍遇一点挫折,便寻觅活死的,和白龙江相比,这是何等的幼稚和愚蠢。每年到了夏季,都有因下河游泳消暑而溺水身亡的惨剧发生,这时,我抓住这个生命教育的契机,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专题课和夏季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告诉同学们:上天是公正的,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溺水者花一样的生命,顷刻凋零了,这是世上最悲惨的事情。而更悲伤的则是疼爱他的父母及所有亲人,他走了,把所有的伤痕深深地刻在亲人的心坎上,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让他们的后半生欲活不能,欲死不得,这是何等的凄惨和悲恸。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瞬间就这么眼睁睁地毁了。白龙江汹涌的波涛声,恰似有意告诫大家——要珍爱生命。
教育资源处处可见,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达到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效果,让这些蕴含丰富且熟悉的资源,走进课堂,让它如春雨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也许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春雨润万物式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自然健康成长。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