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殺,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 是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存在的。自杀发生在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之中, 女性亦不例外。我国女性长期处于家庭与社会的深刻危机或者矛盾状态中。虽然中国女性“自主意识”空前提高,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现在还没有彻底颠覆数千年来形成的对中国女性的历史地位。本文从女性自杀的特点出发,利用迪尔凯姆自杀论的视角对中国女性自杀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女性自杀;迪尔凯姆自杀论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6-01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自杀论》中提出,自杀现象不是由心理原因和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疏远的极端形式,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极易同社会产生矛盾,而自杀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至的表现。
一、我国女性自杀的特点
(一)年龄分布。我国自杀死亡者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 15 ~ 25岁上升极快, 30岁以后缓慢下降,中年期相对稳定, 50岁以后逐渐回升, 60 ~ 65岁后急剧升高。我国75岁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率位居世界最高水平,是其他国家最高水平的6倍。
(二)文化水平。女性自杀与文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他们考虑问题较片面, 认识范围狭窄, 思维方法单一, 易冲动, 遇到矛盾或纠纷不知道借助行政或法律手段, 动辄以死逃避和抗争, 造成自杀率偏高。
(三)婚姻状况。婚姻状况与女性自杀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我国自杀者总体数据来看, 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呈现出我国女性自杀与婚姻状况的独特模式, 表明中国已婚妇女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制约, 涉及家庭、婚姻纠纷较多, 长期心理不平衡而产生自杀心理。
二、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生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精神负担常是长期的、难以忍受的。疾病在女性自杀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 这可能是我国女性自杀在60 岁以后有一高峰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因素。
有些人对挫折、打击、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还有的人心胸狭窄,由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不理解到心理不适, 逐渐变成心理障碍,感觉活得没有意思, 于是想到自杀。还有的自杀者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己追求的东西不能实现, 就会悲观失望而自杀, 比如追星族,法轮功的信仰者等。
三、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社会因素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社会因素作用于自杀者的机制,为理解我国女性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性质保持稳定,自杀率也基本保持稳定;基本性质出现变化,自杀率也相应波动。迪尔凯姆认为,当每个社会有机体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在原有的结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失去了自己和社会发展原有的方向感,无法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做出基本定位,要么放纵、要么克制,人们的各种欲望不断上升,这都增加了自杀的机会。
(一)性别角色的差异。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我国平等的性别价值取向尚未真正的塑造起来,直到现在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女人依附男人的思想还广泛存在。中国妇女结婚以后,婚姻生活成了多数女性生活的全部,她们生活圈子比较小,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婚姻出现什么变故,生活就会失去重心,同时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毁灭,最终走上不归路。另一方面,妇女在家庭中的弱势和依附地位,往往造成自己的被动受挫,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是在投诉无门,有苦无处诉的环境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救助机制,当矛盾激化时,就会采取自杀方式求得解脱。
(二)个性心理。中国的女性感情细腻、敏感、温和,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服从、恭顺、逆来顺受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独立性,她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现实却往往是其更容易受到伤害。一旦面对伤害,女性性格上的缺陷就决定了倾向于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促成中国妇女人格中的内倾性和自虐性,这决定了她们在充满自我牺牲和忍辱负重的生活中日积月累所积蓄的攻击性极易内倾化,即以最极端的方式——自杀表现出来。
(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社会劳动参与率、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财富或资源分配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结构方面也不如男性,所以女性的收入也普遍低于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不可避免的依赖,一旦失去了男性的支持,很容易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对于心理比较脆弱,经济不太独立的妇女,面对贫困,更容易走上绝路。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不均,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人情淡漠,家庭关系弱化,个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变的孤立无援,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女性本身心理受挫的承受能力就比较弱,这就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居民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引起公共领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张向葵 吴晓义. 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2,:438-442
[3]张向葵, 田录梅.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6)
[4]杨功焕.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2,25:280-284
[5]上官子木.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J].社会学研究 1995,(2)
作者:王雨晰(1991.7-),女,河北沧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
关键词:女性自杀;迪尔凯姆自杀论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6-01
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在著名的社会学著作《自杀论》中提出,自杀现象不是由心理原因和自然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是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疏远的极端形式,在这种环境中的个体极易同社会产生矛盾,而自杀就是这种矛盾发展到极至的表现。
一、我国女性自杀的特点
(一)年龄分布。我国自杀死亡者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 15 ~ 25岁上升极快, 30岁以后缓慢下降,中年期相对稳定, 50岁以后逐渐回升, 60 ~ 65岁后急剧升高。我国75岁以上妇女自杀死亡率位居世界最高水平,是其他国家最高水平的6倍。
(二)文化水平。女性自杀与文化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文化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他们考虑问题较片面, 认识范围狭窄, 思维方法单一, 易冲动, 遇到矛盾或纠纷不知道借助行政或法律手段, 动辄以死逃避和抗争, 造成自杀率偏高。
(三)婚姻状况。婚姻状况与女性自杀率有明显的相关性, 从我国自杀者总体数据来看, 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呈现出我国女性自杀与婚姻状况的独特模式, 表明中国已婚妇女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制约, 涉及家庭、婚姻纠纷较多, 长期心理不平衡而产生自杀心理。
二、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生理因素
(一)生理因素。
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精神负担常是长期的、难以忍受的。疾病在女性自杀事件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随着年龄增大而升高, 这可能是我国女性自杀在60 岁以后有一高峰的主要原因。
(二)心理因素。
有些人对挫折、打击、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脆弱,还有的人心胸狭窄,由对生活环境的不满意、不理解到心理不适, 逐渐变成心理障碍,感觉活得没有意思, 于是想到自杀。还有的自杀者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发觉自己追求的东西不能实现, 就会悲观失望而自杀, 比如追星族,法轮功的信仰者等。
三、影响中国女性自杀的社会因素
迪尔凯姆的自杀论使我们更加看清了社会因素作用于自杀者的机制,为理解我国女性自杀这一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社会性质保持稳定,自杀率也基本保持稳定;基本性质出现变化,自杀率也相应波动。迪尔凯姆认为,当每个社会有机体出现重大变化的时候,在原有的结构秩序被打乱而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社会成员失去了自己和社会发展原有的方向感,无法对自己的社会生活做出基本定位,要么放纵、要么克制,人们的各种欲望不断上升,这都增加了自杀的机会。
(一)性别角色的差异。受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我国平等的性别价值取向尚未真正的塑造起来,直到现在男主外女主内,夫尊妻卑,女人依附男人的思想还广泛存在。中国妇女结婚以后,婚姻生活成了多数女性生活的全部,她们生活圈子比较小,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庭、丈夫和孩子身上。这样,一旦婚姻出现什么变故,生活就会失去重心,同时对其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毁灭,最终走上不归路。另一方面,妇女在家庭中的弱势和依附地位,往往造成自己的被动受挫,甚至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如果是在投诉无门,有苦无处诉的环境里,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救助机制,当矛盾激化时,就会采取自杀方式求得解脱。
(二)个性心理。中国的女性感情细腻、敏感、温和,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服从、恭顺、逆来顺受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独立性,她们渴望得到尊重和保护,而现实却往往是其更容易受到伤害。一旦面对伤害,女性性格上的缺陷就决定了倾向于采取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要求促成中国妇女人格中的内倾性和自虐性,这决定了她们在充满自我牺牲和忍辱负重的生活中日积月累所积蓄的攻击性极易内倾化,即以最极端的方式——自杀表现出来。
(三)社会中的性别歧视。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社会劳动参与率、所从事的职业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其在社会财富或资源分配中所处的位置。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性,就业结构方面也不如男性,所以女性的收入也普遍低于男性。这就造成了女性在经济上对男性不可避免的依赖,一旦失去了男性的支持,很容易就会陷入生存的困境,对于心理比较脆弱,经济不太独立的妇女,面对贫困,更容易走上绝路。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现状。目前我国正处于变革时期,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不均,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人情淡漠,家庭关系弱化,个人很容易觉得自己变的孤立无援,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女性本身心理受挫的承受能力就比较弱,这就导致了自杀率的上升。文明社会是反对自杀的,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健康的程度,以及该社会居民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这个角度说,自杀是有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是影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应引起公共领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张向葵 吴晓义. 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2,:438-442
[3]张向葵, 田录梅.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6)
[4]杨功焕.中国人群自杀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地理分布特点.[J].中华流行病杂志 2012,25:280-284
[5]上官子木.中国人自杀现象的本土特点. [J].社会学研究 1995,(2)
作者:王雨晰(1991.7-),女,河北沧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