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在世界的号召力、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人才是个关键因素。三十年来,教育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大量关键人才、行业领军人才。一个国家只有科技强盛了才谈得上国家强盛,才有强盛的可持续性。回望过去,影响教育的因素很多,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劳动、当芸芸学子正为脱“农皮”而读书时,偉人小平已超越了眼前、高瞻远瞩、看到了未来五十年中国发展的关键,响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给教育的发展定了调。尊师重教、尊重人才慰然成风,全国当时的教师楼、高知院比比皆是。后人应该感谢他老人家,因为科技真正改变生活。
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作为农村教师,我深切的感到现在的教育已经变了,对人才的重视演变成对名校的崇拜,对教育的重视演变成对下一代的放纵。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俨然成了一张遮羞布,一好遮百丑。教育问题教师化,教师待遇奉献化,教育对象免责化,教育管理官僚化,教育目的媚俗化,教育实际空心化了。教育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前瞻五十年,教育应该为未来五十年国家的发展作计划了。
看看我们生活的社会,在工地上辛勤劳动的大都是五十来岁的人,在田地里挥汗劳动的也是五十来岁的人,看看其他行业、其他地方,闲不住的依然是上年纪的人。年轻人哪里去了呢?他们基本宅在家里上网、聊天、打游戏,他们可以没钱,但却不能没有wifi.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一边是年轻人以找不到工作为由不工作。人类如果已经不再珍惜劳动,不再亲自劳动,如果劳动者后继无人,我们的社会即使没有步入老龄化,即使再次再次延迟退休,也无法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社会的发展问题。
教育应该有前瞻性,为未来考虑,现在的教育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主要以造就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为主要目的。能劳动、愿意劳动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急需的。现在的学生为了分数荒废了能力,或者有了分数丢了能力,社会不需要,年轻人就不了业,又把责任推给教育,推给教师。实在是桃树长虫,李树施药,当然乱施无救。
围绕培养造就大批劳动者,当前的教育应该做些改变。首先大学教育就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动不了手,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合格毕业生。入职考试、入职培训其实是对大学教育的否定,跨专业就业其实是对大学教育的纵容。乱设专业、跟风设专业、粗放教学、不重视实践等等,学非所用、所用非学,学用脱节无所谓,反正可以跨专业就业,只要学费到账就ok。其次应该改变高考。许多人赞美高考,说他公平,说他凭真本事,其实都是假象。高考早就变成了一场经济游戏,有钱的人从幼儿园开始砸钱进名校、找名师、反复补课;没钱没条件的人只有不玩这个游戏。每年都在欢呼城市名校的一本上线率,有人偶尔也会叹息农村子弟怎么那么少,其实经济的差别早就注定高考的不公平性。地域也造成高考的另一种不公平,北方的语文、沿海的英语那就是挡不住的优势,语言就只一种交流的工具,听得懂、表达得清就ok啦,没有那么多知识点要达标。高考已经绑架了整个初等教育,扭曲了教师和学生。一切都围绕分数来,管他将来是不是能在社会安身立命,能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无形中把教育带到高分低能的沟里。其实只要记性好、记得多、反应快,考试总能得高分。人有多种能力,高考仅凭记忆力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严重不公平。高考不过就是家长脸上的粉、祖宗坟头的那缕草而已。重视能力,淡化分数,整个初等教育评价体制也要作根本改变,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有人把教师当成所有教育问题之源,大错特错了,他们都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推着做不情愿的事而已,他们是错误教育观的第一个受害者,也是第一个承受者而已。在转型时期,应该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转变教育观,努力铲除滋生不健康教育观的温床,尤其是建立在高分、文凭上的功利思想,果断放弃旧观念和既得利益,教育应该有点儿坚持、有点儿底线,不能一味迎合、奉承爱叫的人。
培养劳动观念、劳动兴趣尤其要从幼儿抓起,老话说从小看到大。全社会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做得最差,几乎是一点也不作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怕脏、累、苦,正是好动、好奇、好模仿的时期,家长重视,多些时间、精力、方法,引导好了肯定会为未来打好基础,实实在在赢在起跑线上。尤其要克服烦、累、苦、轻视的思想,不能期望别人来替自己做,或者用别的时间补上。看看眼前家长是怎么做的,要么关注一下成绩;要么说别看电视、别做什么事,进屋做作业;要么说只要把书读好比什么都强。这样的教育除了让大多数孩子从小厌恶学习外,还让他们从小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什么都没精神,对什么都没判断,半天拿不出一个决定。当用成年人的标准衡量时,才发现这样一来把许多宝贵的品质教育没了。用未来发展的眼光看,应该着重培养小孩做事的专注性,有意识的扩大见识面,引导他们把孤立事件联系起来的思考力。千万不能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进取心、表现力等,要果断清除带恶习的苗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才是真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恨也是爱。
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依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愿华夏子孙都能通过劳动创造幸福,通过劳动赢得尊严,劳动创造一切。
经历三十多年的发展,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作为农村教师,我深切的感到现在的教育已经变了,对人才的重视演变成对名校的崇拜,对教育的重视演变成对下一代的放纵。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俨然成了一张遮羞布,一好遮百丑。教育问题教师化,教师待遇奉献化,教育对象免责化,教育管理官僚化,教育目的媚俗化,教育实际空心化了。教育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前瞻五十年,教育应该为未来五十年国家的发展作计划了。
看看我们生活的社会,在工地上辛勤劳动的大都是五十来岁的人,在田地里挥汗劳动的也是五十来岁的人,看看其他行业、其他地方,闲不住的依然是上年纪的人。年轻人哪里去了呢?他们基本宅在家里上网、聊天、打游戏,他们可以没钱,但却不能没有wifi.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一边是年轻人以找不到工作为由不工作。人类如果已经不再珍惜劳动,不再亲自劳动,如果劳动者后继无人,我们的社会即使没有步入老龄化,即使再次再次延迟退休,也无法解决社会的养老问题,社会的发展问题。
教育应该有前瞻性,为未来考虑,现在的教育应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主要以造就大批合格的劳动者为主要目的。能劳动、愿意劳动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急需的。现在的学生为了分数荒废了能力,或者有了分数丢了能力,社会不需要,年轻人就不了业,又把责任推给教育,推给教师。实在是桃树长虫,李树施药,当然乱施无救。
围绕培养造就大批劳动者,当前的教育应该做些改变。首先大学教育就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动不了手,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合格毕业生。入职考试、入职培训其实是对大学教育的否定,跨专业就业其实是对大学教育的纵容。乱设专业、跟风设专业、粗放教学、不重视实践等等,学非所用、所用非学,学用脱节无所谓,反正可以跨专业就业,只要学费到账就ok。其次应该改变高考。许多人赞美高考,说他公平,说他凭真本事,其实都是假象。高考早就变成了一场经济游戏,有钱的人从幼儿园开始砸钱进名校、找名师、反复补课;没钱没条件的人只有不玩这个游戏。每年都在欢呼城市名校的一本上线率,有人偶尔也会叹息农村子弟怎么那么少,其实经济的差别早就注定高考的不公平性。地域也造成高考的另一种不公平,北方的语文、沿海的英语那就是挡不住的优势,语言就只一种交流的工具,听得懂、表达得清就ok啦,没有那么多知识点要达标。高考已经绑架了整个初等教育,扭曲了教师和学生。一切都围绕分数来,管他将来是不是能在社会安身立命,能不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无形中把教育带到高分低能的沟里。其实只要记性好、记得多、反应快,考试总能得高分。人有多种能力,高考仅凭记忆力就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严重不公平。高考不过就是家长脸上的粉、祖宗坟头的那缕草而已。重视能力,淡化分数,整个初等教育评价体制也要作根本改变,尤其是对教师的评价。有人把教师当成所有教育问题之源,大错特错了,他们都被一双双无形的手,推着做不情愿的事而已,他们是错误教育观的第一个受害者,也是第一个承受者而已。在转型时期,应该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全社会转变教育观,努力铲除滋生不健康教育观的温床,尤其是建立在高分、文凭上的功利思想,果断放弃旧观念和既得利益,教育应该有点儿坚持、有点儿底线,不能一味迎合、奉承爱叫的人。
培养劳动观念、劳动兴趣尤其要从幼儿抓起,老话说从小看到大。全社会的教育在这个阶段做得最差,几乎是一点也不作为。这一阶段的孩子不怕脏、累、苦,正是好动、好奇、好模仿的时期,家长重视,多些时间、精力、方法,引导好了肯定会为未来打好基础,实实在在赢在起跑线上。尤其要克服烦、累、苦、轻视的思想,不能期望别人来替自己做,或者用别的时间补上。看看眼前家长是怎么做的,要么关注一下成绩;要么说别看电视、别做什么事,进屋做作业;要么说只要把书读好比什么都强。这样的教育除了让大多数孩子从小厌恶学习外,还让他们从小对什么都没兴趣,对什么都没精神,对什么都没判断,半天拿不出一个决定。当用成年人的标准衡量时,才发现这样一来把许多宝贵的品质教育没了。用未来发展的眼光看,应该着重培养小孩做事的专注性,有意识的扩大见识面,引导他们把孤立事件联系起来的思考力。千万不能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进取心、表现力等,要果断清除带恶习的苗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爱才是真爱,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恨也是爱。
吃苦耐劳、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劫难,依然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愿华夏子孙都能通过劳动创造幸福,通过劳动赢得尊严,劳动创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