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艺术讲求意境,并以此为最高的审美准则。所谓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相生和虚实相成,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他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意境包括了“意”,即:主观情感的流露;“境”,即: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
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更好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堂意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传统音乐教学中过分重视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意境教学,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音乐教学营造出种种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在音乐课中该如何实施音乐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课堂意境教学:
一、运用课本插图,理解音乐意境
音乐教材中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用它们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音乐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既简单又有效。插图是直观的,有时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画了哪些东西?”“春天的景色还有哪些没画出来?”这样,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春天的意境。又如,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大师林凤眠的国画作品《归航》,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浑然一色,湖面上渔人荡舟而归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弹奏的画中意境,格外生动。此时,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渔歌仿佛呼之欲出、如临耳畔。整个教学过程在和谐氛围中展现一个个连续的情景,一点点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情感活动的参与,提高对音乐的感悟与创造的水平,使之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唱《山谷静悄悄》这首歌时,要特别注意歌曲中的f和p记号,它们一强一弱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在山谷里喊声和回声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就能使学生逐步体会出歌曲的意境。
三、用色彩来营造意境,表现意境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而行。”可见,音乐意境是与色彩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如在教学《秋天多么美》一课时,教师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让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这说明美的色彩能创造出美的意境。
四、用电化多媒体来展示意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展示音乐意境方面,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渲染下,容易很快进入教材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他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进行音乐创作的聂耳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五、运用器乐伴奏,渲染音乐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进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器乐伴奏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学习歌曲《小纸船的梦》时,教师可以用钢琴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与分解和弦式织体结合的音型伴奏,音响较为清澈,好像船只在水中轻轻摇荡,能更好地渲染歌曲的抒情气氛。而《小拜年》是一首根据湖南花鼓调改编而成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新儿歌,伴奏可以采用锣鼓节奏:
X XX| X XX| X XX X|X0 |在前奏、尾声及歌曲中部的“咚咚呛”衬字处,伴奏可使用较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X XX X ,使歌曲情绪更加热烈欢快,给人颇有唢呐和锣鼓民间吹打的欢乐气氛。
六、运用文字语言描述音乐意境
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简明、精确、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表达对音乐的艺术感受,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如在教授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语言来描述它,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却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七、运用恰当的表演体验音乐意境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促使意境教学直观形象化,首先,教师应当运用富有表情的技巧娴熟范唱、表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小小摇篮曲》时,教师随着轻柔的伴奏音乐,带着慈母般的神情,十分投入地为学生表演,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演唱技巧、情感的投入、形体动作的表现一览无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其次,教师更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用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最生动的表情、最贴切的动作来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如在学生聆听《狮王进行曲》、《天鹅》、《蜜蜂》、《蝴蝶》等乐曲时,让学生通过想象,随音乐模仿、表演,使学生对音乐意境的体验,对音乐美的表现与创造,达到一个较为完美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音乐教学营造出种种意境,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落实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改试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用我们的爱心带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畅游!让我们坚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使少年儿童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理的新一代。
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并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审美体验,更好地实施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堂意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传统音乐教学中过分重视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意境教学,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音乐教学营造出种种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在音乐课中该如何实施音乐情境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课堂意境教学:
一、运用课本插图,理解音乐意境
音乐教材中针对音乐作品配上了许多精美、生动、形象的插图,用它们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音乐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体验既简单又有效。插图是直观的,有时又是概括的,因而留给了学生广阔的想象余地。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图上画了哪些东西?”“春天的景色还有哪些没画出来?”这样,学生的脑海里便有了春天的意境。又如,在欣赏古曲《渔舟唱晚》之前,先让学生欣赏国画大师林凤眠的国画作品《归航》,从视觉上向学生展现夕阳西下、天地浑然一色,湖面上渔人荡舟而归的情景,音乐响起,古琴弹奏的画中意境,格外生动。此时,渔翁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娓娓动听的渔歌仿佛呼之欲出、如临耳畔。整个教学过程在和谐氛围中展现一个个连续的情景,一点点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由于情感活动的参与,提高对音乐的感悟与创造的水平,使之达到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挖掘教材的意境因素
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唱《山谷静悄悄》这首歌时,要特别注意歌曲中的f和p记号,它们一强一弱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在山谷里喊声和回声的区别,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就能使学生逐步体会出歌曲的意境。
三、用色彩来营造意境,表现意境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过:“当我作曲时,总是心里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而行。”可见,音乐意境是与色彩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清晰的印象。如在教学《秋天多么美》一课时,教师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让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这说明美的色彩能创造出美的意境。
四、用电化多媒体来展示意境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展示音乐意境方面,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时空的特点。学生在电化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渲染下,容易很快进入教材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他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进行音乐创作的聂耳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 ,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五、运用器乐伴奏,渲染音乐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进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用琴声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器乐伴奏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学习歌曲《小纸船的梦》时,教师可以用钢琴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与分解和弦式织体结合的音型伴奏,音响较为清澈,好像船只在水中轻轻摇荡,能更好地渲染歌曲的抒情气氛。而《小拜年》是一首根据湖南花鼓调改编而成的民族特色很浓的新儿歌,伴奏可以采用锣鼓节奏:
X XX| X XX| X XX X|X0 |在前奏、尾声及歌曲中部的“咚咚呛”衬字处,伴奏可使用较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X XX X ,使歌曲情绪更加热烈欢快,给人颇有唢呐和锣鼓民间吹打的欢乐气氛。
六、运用文字语言描述音乐意境
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简明、精确、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表达对音乐的艺术感受,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如在教授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语言来描述它,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却往往词不达意,这时,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七、运用恰当的表演体验音乐意境
在音乐教学中,为了促使意境教学直观形象化,首先,教师应当运用富有表情的技巧娴熟范唱、表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小小摇篮曲》时,教师随着轻柔的伴奏音乐,带着慈母般的神情,十分投入地为学生表演,深深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的演唱技巧、情感的投入、形体动作的表现一览无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歌曲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熏陶。其次,教师更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用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最生动的表情、最贴切的动作来体验、表现、创造和享受音乐的美。如在学生聆听《狮王进行曲》、《天鹅》、《蜜蜂》、《蝴蝶》等乐曲时,让学生通过想象,随音乐模仿、表演,使学生对音乐意境的体验,对音乐美的表现与创造,达到一个较为完美的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音乐课的意境教学,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增强少年儿童审美意识,完善少年儿童人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段,为音乐教学营造出种种意境,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落实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课改试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用我们的爱心带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畅游!让我们坚持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使少年儿童具有优秀的审美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感,成为追求真理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