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时的西溪,清幽雅逸,吸引了历代众多文人前来隐居、读书、题咏、吟和。于是,古时的西溪成了读书的好地方。
文人来西溪读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荀子。古时西溪的范围包括良渚,现今的良渚博物馆就坐落在荀山南麓。荀山高仅三十余米,实际上算不上山,只是一个小丘。可就是这个小丘,据《杭县志稿》载,相传却曾是荀子的读书处。
明清文人喜欢在西溪隐居、游览、读书、吟诵。有了文人前来读书,自然也便有了藏书。古时西溪也因而成为藏书楼集中之地,著名的便有翁氏书阁、江元祚拥书楼、洪园藏书。
翁氏书阁为明代翁汝遇翁汝进兄弟于崇祯初年所建,位于安乐山下永兴寺前(今留下镇)。翁氏兄弟为仁和(今杭州)人,都是万历年间进士,任职地方时亦均有惠政德政,但后世知其名,则大多是因为这个书阁。
明末著名藏书家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人士,长期隐居在西溪横山六松林畔(今留下镇南,与桐坞相近),精于儒学、工于诗文,建有别业横山草堂。江氏本人对草堂非常喜欢,曾作《横山草堂记》记其胜景,并亲赋《横山》诗六首,对草堂处于青山、虬松、翠竹、山岚、炊烟、花影环绕的幽雅风景大加赞美,一家人在此读书、生活达二十余年,并与四方名人高士往来赠答诗文图画,使草堂当时成一名园。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杭州,横山同样饱受战火之祸,草堂古迹全毁,拥书楼藏书也因此而散尽。后在草堂旧址上建有横山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建为横山小学,现今旧址上看到的是一幢村办公楼了。
说到古时西溪的藏书读书,自然是离不开西溪望族洪氏一脉。洪氏家族历经几个朝代数百年时间,历代家族代表人物,为政为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既参与国家大事,又精通中国文化,既了解朝庭活动和内幕,又熟悉各种学派和思想,还知道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且有大量各类著作存世,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家族文化,对杭州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
洪氏家族之所以能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作出如此杰出贡献,显然是与其藏书读书、治家育人的传统分不开的。清人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称:“洪氏自宋忠宣公迁杭以来,青箱世守,代有科名。”家族的第一代洪皓即视书为宝,每见书画,便不计其值,倾囊购买,必得之而后快,即使在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期间,仍于市井间搜寻可见之书卷;读书则食不释卷,无书不读。其子洪适三兄弟幼时家境困难,但其母仍节衣缩食,为儿子们购买书籍,延请良师;在为母奉丧时,三兄弟住在坟庵一处小屋内,日夜苦读,甚至为多点时间读书而夜不解衣。明代洪氏家族继承宋代家学传统,至崇祯时代近180年,五代连续藏书;家族中虽然仍多有治政者,但历代人物大都经历过仕途沉浮、世事变幻,因而对功名持较为超然态度者亦不在少数,其中有的还推崇林逋,淡薄功名;藏书读书、研修学术成为洪氏家族不衰的传统。洪钟虽官居高位,仍与其父一样,一生喜欢藏书。他年迈致仕返乡后,于涌金门外筑两峰书院,藏书甚丰,既为读书自娱之所,又作旧朋饮酒和诗之地。洪钟后人同样喜藏书且藏书极富,其孙洪梗继承了祖父洪钟两峰书院的万卷书籍和父亲洪澄的藏书,又广为添置,使洪氏家族藏书达致最丰;他还构筑清平山堂,不但藏书,而且校刊古书、精刻书籍,所刻书籍都署“清平山堂”为记,成为明代嘉靖年间杭州著名的书坊。西溪还有不少文人藏书读书的史实和故事可说。如丁申、丁丙兄弟购书藏书的故事。又如曾任清代御史的杭世骏。此外,西溪的一些庵堂也多有藏书和名人字画,如茭芦庵、秋雪庵等。
如今,西溪园中这些藏书楼阁早已不存,所幸还能在西溪水阁中,看到它们的影子,回味它们的神韵,体会它们的精神。
西溪水阁位于西溪湿地公园的东南部,在西溪草堂的东北面。这是一组文人别业式的建筑群,掩映在树木深茂的高岸上,造型独特,建筑精巧,也是西溪湿地景物中特别让我喜欢的地方。伫立于此平台上,那些曾在西溪园中隐居、读书、著书的官宦、文士的身影,那种种曾经坐落在西溪各处的拥有丰富而珍贵书籍的藏书楼阁,那些藏书楼中的主人们或手不释卷、独自漏夜苦读,或与访客雪夜围坐火炉边、饮酒品茗、吟咏唱和的情景,还有那一个个与这些人物、楼阁相联着的故事与传说,在脑子里如影像般不断地闪现着。这一切,现在都已不存,或成了记忆,或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寻获。可是此刻,我却在拂面而过的西溪清风中,实实在在地闻到了遥远的浓浓的书香。
古来西溪好读书。我想,这一定与西溪所特有的氛围相关。真正的读书人,大都喜欢清静幽雅之所,如此,读书方可聚精会神,思考才能鞭辟入里。深山藏古寺、隐幽宜诵经,西溪风景的质朴、清幽和静寂,引来众多方外人士在此筑庐建寺、修道诵经。由此,寺庵林立、高僧云集、梵音不绝,成为西溪特有的景象。这景象,又引得文人们纷纷前来,文士与僧人于这寂静之所,饮酒品茗,共悟佛理,应和诗文,题额撰联,寄情物外、悠然自得……这样一种温馨的人文形态,这样一种丰盈的人文氛围,怎不令天下读书人心向往之!怎不令西溪成为读书的好去处!
古时的西溪,现今只留下十余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了。杭州市政府想方设法保留西溪的丰厚文脉,发扬西溪的读书传统,花大资本建设了西溪文化创意园,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一些文化名人入住。可是,住在创意园内的神秘的名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东西啊,是带着深刻功利烙印的文化产品抑或文化商品,还是能够汇入未来成为后人所研究的那种文化,如古时西溪的文人们所做的那样?
今天的西溪还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吗?
每每经过被保安看守着的那个创意园的门口,我的脑子里便禁不住浮现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只是,心中仍然充满着期待和希望:西溪好读书,古来如此,今后也会如此。
文人来西溪读书,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荀子。古时西溪的范围包括良渚,现今的良渚博物馆就坐落在荀山南麓。荀山高仅三十余米,实际上算不上山,只是一个小丘。可就是这个小丘,据《杭县志稿》载,相传却曾是荀子的读书处。
明清文人喜欢在西溪隐居、游览、读书、吟诵。有了文人前来读书,自然也便有了藏书。古时西溪也因而成为藏书楼集中之地,著名的便有翁氏书阁、江元祚拥书楼、洪园藏书。
翁氏书阁为明代翁汝遇翁汝进兄弟于崇祯初年所建,位于安乐山下永兴寺前(今留下镇)。翁氏兄弟为仁和(今杭州)人,都是万历年间进士,任职地方时亦均有惠政德政,但后世知其名,则大多是因为这个书阁。
明末著名藏书家江元祚,字邦玉,钱塘人士,长期隐居在西溪横山六松林畔(今留下镇南,与桐坞相近),精于儒学、工于诗文,建有别业横山草堂。江氏本人对草堂非常喜欢,曾作《横山草堂记》记其胜景,并亲赋《横山》诗六首,对草堂处于青山、虬松、翠竹、山岚、炊烟、花影环绕的幽雅风景大加赞美,一家人在此读书、生活达二十余年,并与四方名人高士往来赠答诗文图画,使草堂当时成一名园。清顺治二年,清兵南下杭州,横山同样饱受战火之祸,草堂古迹全毁,拥书楼藏书也因此而散尽。后在草堂旧址上建有横山庙,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改建为横山小学,现今旧址上看到的是一幢村办公楼了。
说到古时西溪的藏书读书,自然是离不开西溪望族洪氏一脉。洪氏家族历经几个朝代数百年时间,历代家族代表人物,为政为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既参与国家大事,又精通中国文化,既了解朝庭活动和内幕,又熟悉各种学派和思想,还知道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且有大量各类著作存世,其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家族文化,对杭州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
洪氏家族之所以能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作出如此杰出贡献,显然是与其藏书读书、治家育人的传统分不开的。清人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称:“洪氏自宋忠宣公迁杭以来,青箱世守,代有科名。”家族的第一代洪皓即视书为宝,每见书画,便不计其值,倾囊购买,必得之而后快,即使在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期间,仍于市井间搜寻可见之书卷;读书则食不释卷,无书不读。其子洪适三兄弟幼时家境困难,但其母仍节衣缩食,为儿子们购买书籍,延请良师;在为母奉丧时,三兄弟住在坟庵一处小屋内,日夜苦读,甚至为多点时间读书而夜不解衣。明代洪氏家族继承宋代家学传统,至崇祯时代近180年,五代连续藏书;家族中虽然仍多有治政者,但历代人物大都经历过仕途沉浮、世事变幻,因而对功名持较为超然态度者亦不在少数,其中有的还推崇林逋,淡薄功名;藏书读书、研修学术成为洪氏家族不衰的传统。洪钟虽官居高位,仍与其父一样,一生喜欢藏书。他年迈致仕返乡后,于涌金门外筑两峰书院,藏书甚丰,既为读书自娱之所,又作旧朋饮酒和诗之地。洪钟后人同样喜藏书且藏书极富,其孙洪梗继承了祖父洪钟两峰书院的万卷书籍和父亲洪澄的藏书,又广为添置,使洪氏家族藏书达致最丰;他还构筑清平山堂,不但藏书,而且校刊古书、精刻书籍,所刻书籍都署“清平山堂”为记,成为明代嘉靖年间杭州著名的书坊。西溪还有不少文人藏书读书的史实和故事可说。如丁申、丁丙兄弟购书藏书的故事。又如曾任清代御史的杭世骏。此外,西溪的一些庵堂也多有藏书和名人字画,如茭芦庵、秋雪庵等。
如今,西溪园中这些藏书楼阁早已不存,所幸还能在西溪水阁中,看到它们的影子,回味它们的神韵,体会它们的精神。
西溪水阁位于西溪湿地公园的东南部,在西溪草堂的东北面。这是一组文人别业式的建筑群,掩映在树木深茂的高岸上,造型独特,建筑精巧,也是西溪湿地景物中特别让我喜欢的地方。伫立于此平台上,那些曾在西溪园中隐居、读书、著书的官宦、文士的身影,那种种曾经坐落在西溪各处的拥有丰富而珍贵书籍的藏书楼阁,那些藏书楼中的主人们或手不释卷、独自漏夜苦读,或与访客雪夜围坐火炉边、饮酒品茗、吟咏唱和的情景,还有那一个个与这些人物、楼阁相联着的故事与传说,在脑子里如影像般不断地闪现着。这一切,现在都已不存,或成了记忆,或只能从文字记载中寻获。可是此刻,我却在拂面而过的西溪清风中,实实在在地闻到了遥远的浓浓的书香。
古来西溪好读书。我想,这一定与西溪所特有的氛围相关。真正的读书人,大都喜欢清静幽雅之所,如此,读书方可聚精会神,思考才能鞭辟入里。深山藏古寺、隐幽宜诵经,西溪风景的质朴、清幽和静寂,引来众多方外人士在此筑庐建寺、修道诵经。由此,寺庵林立、高僧云集、梵音不绝,成为西溪特有的景象。这景象,又引得文人们纷纷前来,文士与僧人于这寂静之所,饮酒品茗,共悟佛理,应和诗文,题额撰联,寄情物外、悠然自得……这样一种温馨的人文形态,这样一种丰盈的人文氛围,怎不令天下读书人心向往之!怎不令西溪成为读书的好去处!
古时的西溪,现今只留下十余平方公里的湿地公园了。杭州市政府想方设法保留西溪的丰厚文脉,发扬西溪的读书传统,花大资本建设了西溪文化创意园,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一些文化名人入住。可是,住在创意园内的神秘的名人们,所创造出来的,会是什么样的东西啊,是带着深刻功利烙印的文化产品抑或文化商品,还是能够汇入未来成为后人所研究的那种文化,如古时西溪的文人们所做的那样?
今天的西溪还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吗?
每每经过被保安看守着的那个创意园的门口,我的脑子里便禁不住浮现这样一个大大的问号。只是,心中仍然充满着期待和希望:西溪好读书,古来如此,今后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