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旨在发现和分析青海民族大学预科部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民考民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预科民考民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预科教育是国家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院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预科教育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介绍下研究背景:通过预科招收的这些学生存在两种情况,即“民考汉”和“民考民”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类学生在英语基础和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民考汉”指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汉语教育,他们的总体情况和汉族学生差异不大。而“民考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本民族母语教育,高考的主体语言也是本民族语。对于“民考民”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英语更成了第三语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好,听说能力很差,少数学生甚至在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时也基本上得靠其他同学代为翻译。他们的英语水平比汉语更差,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零起点”。而根据预科教育目标的要求,这些“民考民”学生和“民考汉”学生都将在一至二年以后升入院系本科,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郾教学定位不准确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走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本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于青海州县地区,英语程度相对较低。面对这种客观现实,部分老师不得不完全采取了高中的教学模式,着重于语法的教授,忽略了听、说能力及文化内涵的培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无法摆脱高中阶段“哑巴英语”的状态。同时由于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提不起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本来基础较差的状况雪上加霜。
2?郾教学手段不丰富
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成功实施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与汉族学生不同,少数民族预科生特别是藏族、蒙古族学生的母语并不是汉语而是本民族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实际上是他们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三甚至第四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3?郾教学内容不合理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成功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则是重中之重。我预科部使用的少数民族预科教材对于大多数民考汉的学生来说难度相当,但对于民考民的学生,部分语法知识难度较大,理解困难。
4.教材的选择
《大学英语零起点》在课程安排,词汇、阅读等材料的选取上还是比较适合预科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的,预科英语教育不应该完全参照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民考民的学生,如果不考虑预科教育的特性,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仍在高中学习的错觉,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比对于预科教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特别是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教学就应当在高中的基础上、在民考汉的教学经验上进行改革,以做到灵活、多变,因材施教,选取最适合的方法来提高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纲要求,逐步缩小与民考汉学生的差距。
三、相应的对策
1.帮助学生们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
学习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十分重要,由于民考民学生当中很多是出于零起点的状态来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人遇到挫折困难,也许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汉族本科大学生们来讲,民考民预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其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可以通过英语在目前高考升学考试中所占比重的不同来说明。对于汉语考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英语都是一门必考科,而且满分占到150分,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升入学校的质量好坏,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而民考民预科生在参加高考时,某些地方英语成绩不记入总分,所以,在特别强调升学率的中学阶段,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英语学科都不予特别重视,甚至有的州县中学初中不开设英语课程,从高中开始安排三年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和不足,英语课时安排也有限,每周只有2—4节课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不予重视,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就不足为奇,他们把更多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文和数学等主要课程上。另外,一部分民考民学生升入大学后,对英语学习有畏难心理,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低、基础差、底子薄,而英语对他们来讲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于是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实质上就是对英语教师所讲的课是否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下手,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的改进
1)语音部分需要着重训练,由于大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的状态,并且平时习惯于母语的发音模式,因此学习新的一门语言,加强语音教学,通过语音阶段性训练,既能加大纠正学生因民族语言的语音体系而形成的英语语音不纯正现象的力度,又能加强学生以语音规则记忆单词和运用语法能力的力度,使学生在几周之后能够更快地形成英语自学能力。
2)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而民族预科生在记忆单词方面觉得很困难,记住生词花的时间多,而忘记得也快。根据实际教学来看,记忆方法要多样,可以将单词学习贯穿到对话、阅读及句、语法学习的所有过程中。
3)课文讲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首先应安排课前预习,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先去了解我们所要讲的文章,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与之背景相关的文化元素,扩大其知识面。并以学生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课文,适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帮助大家一起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也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培养其阅读能力。
4)语法部分,本校所使用的教材的安排对于民考汉的学生可能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民考民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有困难,最终的接受能力效果与民考汉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在讲解语法部分时,适当地补充些初中语法知识,这样可以为之后更难的语法讲解奠定基础,并且对于难度较大的语法,应该以浅入深,在语法教学上尤其做到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为辅,精讲多练。
3.加强中介语的培养
由于本校民考民学生的母语是本族语如:蒙古语和藏语,当前的学习环境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所以汉语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低,对于深奥的汉语句子很难理解,甚至语速快了他们理解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民考民学生常常需要在三个不同的语言系属和语言形态之间转换,因此,汉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由于我们的教学不是基于少数民族母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要使用汉语作为中介语组织英语教学,也就是汉英—英汉的转换教学,因此,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对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中介语来辅助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1998,(2).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汉平.少数民族英语高等教育研究十年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
[5]刘茜.民族预科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6]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3.
关键词: 预科民考民 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预科教育是国家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院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预科教育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介绍下研究背景:通过预科招收的这些学生存在两种情况,即“民考汉”和“民考民”学生。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两类学生在英语基础和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必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模式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民考汉”指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汉语教育,他们的总体情况和汉族学生差异不大。而“民考民”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的是本民族母语教育,高考的主体语言也是本民族语。对于“民考民”学生来说,汉语是第二语言,英语更成了第三语言。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好,听说能力很差,少数学生甚至在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时也基本上得靠其他同学代为翻译。他们的英语水平比汉语更差,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是“零起点”。而根据预科教育目标的要求,这些“民考民”学生和“民考汉”学生都将在一至二年以后升入院系本科,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郾教学定位不准确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走两个极端的现象。一方面,本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大多来自于青海州县地区,英语程度相对较低。面对这种客观现实,部分老师不得不完全采取了高中的教学模式,着重于语法的教授,忽略了听、说能力及文化内涵的培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无法摆脱高中阶段“哑巴英语”的状态。同时由于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导致许多学生对英语提不起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本来基础较差的状况雪上加霜。
2?郾教学手段不丰富
丰富的教学手段是成功实施教学工作的必要保证。与汉族学生不同,少数民族预科生特别是藏族、蒙古族学生的母语并不是汉语而是本民族语,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实际上是他们要学习和掌握的第三甚至第四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3?郾教学内容不合理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成功实施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则是重中之重。我预科部使用的少数民族预科教材对于大多数民考汉的学生来说难度相当,但对于民考民的学生,部分语法知识难度较大,理解困难。
4.教材的选择
《大学英语零起点》在课程安排,词汇、阅读等材料的选取上还是比较适合预科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的,预科英语教育不应该完全参照中学英语教学模式,尤其是民考民的学生,如果不考虑预科教育的特性,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仍在高中学习的错觉,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以比对于预科教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特别是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教学就应当在高中的基础上、在民考汉的教学经验上进行改革,以做到灵活、多变,因材施教,选取最适合的方法来提高民考民学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纲要求,逐步缩小与民考汉学生的差距。
三、相应的对策
1.帮助学生们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心
学习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十分重要,由于民考民学生当中很多是出于零起点的状态来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困难,很多人遇到挫折困难,也许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非常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对于汉族本科大学生们来讲,民考民预科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兴趣不高。其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可以通过英语在目前高考升学考试中所占比重的不同来说明。对于汉语考生来说,无论是学习文科还是理科,英语都是一门必考科,而且满分占到150分,英语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升入学校的质量好坏,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人生。而民考民预科生在参加高考时,某些地方英语成绩不记入总分,所以,在特别强调升学率的中学阶段,从学校、老师到学生对英语学科都不予特别重视,甚至有的州县中学初中不开设英语课程,从高中开始安排三年的英语教学,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和不足,英语课时安排也有限,每周只有2—4节课不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不予重视,缺乏英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就不足为奇,他们把更多的学习精力和时间放在语文和数学等主要课程上。另外,一部分民考民学生升入大学后,对英语学习有畏难心理,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的高考英语成绩低、基础差、底子薄,而英语对他们来讲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大的提高,于是就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对英语学习是否感兴趣,实质上就是对英语教师所讲的课是否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下手,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的改进
1)语音部分需要着重训练,由于大部分学生处于零起点的状态,并且平时习惯于母语的发音模式,因此学习新的一门语言,加强语音教学,通过语音阶段性训练,既能加大纠正学生因民族语言的语音体系而形成的英语语音不纯正现象的力度,又能加强学生以语音规则记忆单词和运用语法能力的力度,使学生在几周之后能够更快地形成英语自学能力。
2)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关键,而民族预科生在记忆单词方面觉得很困难,记住生词花的时间多,而忘记得也快。根据实际教学来看,记忆方法要多样,可以将单词学习贯穿到对话、阅读及句、语法学习的所有过程中。
3)课文讲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首先应安排课前预习,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先去了解我们所要讲的文章,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与之背景相关的文化元素,扩大其知识面。并以学生们能理解的方式讲解课文,适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来帮助大家一起理解文章内涵。同时,也可以适当选取一些积极向上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培养其阅读能力。
4)语法部分,本校所使用的教材的安排对于民考汉的学生可能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民考民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有困难,最终的接受能力效果与民考汉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在讲解语法部分时,适当地补充些初中语法知识,这样可以为之后更难的语法讲解奠定基础,并且对于难度较大的语法,应该以浅入深,在语法教学上尤其做到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讲为辅,精讲多练。
3.加强中介语的培养
由于本校民考民学生的母语是本族语如:蒙古语和藏语,当前的学习环境是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所以汉语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很低,对于深奥的汉语句子很难理解,甚至语速快了他们理解起来也有很大的困难,民考民学生常常需要在三个不同的语言系属和语言形态之间转换,因此,汉语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英语的学习。由于我们的教学不是基于少数民族母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要使用汉语作为中介语组织英语教学,也就是汉英—英汉的转换教学,因此,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对民考民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中介语来辅助英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1998,(2).
[2]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吴汉平.少数民族英语高等教育研究十年述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3).
[4]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6.
[5]刘茜.民族预科教学模式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6]李森.教学动力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