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茶会的形式与精神是这样产生的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thylif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泡茶跟水温的关系,说到浸泡时间跟茶汤的关系,都说差个一点,就会令茶汤不一样,我就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做实验,因为没有人干扰,特专心地去体会85℃跟90℃泡出茶汤的不同、留意50秒跟一分钟的差异。一面体会它们的差异,一方面也逐渐带出了与茶的感情,喝着喝着就像彼此在聊天一样,我深刻理解了这泡茶的个性,我发觉独饮是与茶为友的最佳途径。不同的人泡同一款茶也会有不同吗?如果这两个人都很会泡茶,它俩使用同样的水,同样材质的壶,而且又都是要把这壶茶泡得是这款茶的最佳状况,得出的茶汤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当这样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在泡茶时,我把茶具也搬了过去,泡好了茶,我给他一杯,也向他要了一杯。确是不一样的感觉,已经不是泡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风格的差异。另外,我还留意到他的行止,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美感。我恍然大悟,专心泡茶、专心相处、不要讲话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以这样的方式举办茶会呢?让更多的人,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专心泡茶,一起奉茶、喝茶,专心地与茶为伍,清楚地体悟到彼此的存在与美感?我认为只是一个人泡茶,其他的人喝茶,不能把茶道的精神完全显现出来。就因上述的经验,现在可以有许多人专心一起泡茶,已经可以做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了,剩下的就只是如何串联成一个茶会形式而已。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 “大家自备茶具,围成圈圈泡茶,泡好茶,每个人都依同一方向单边奉茶,不就可以达到串联成一体的目的了吗?”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找出了许多如此进行茶会的道理,其中还孕育了许多茶道的精神呢,于是把这样的茶会形式写了下来,并称它为“无我茶会”。大家围成圈圈泡茶,如果再加上以抽签决定座次,就增加了“无尊卑之分”的意义。大家自带茶具、茶叶、泡茶用水来参加茶会,如果再加上茶具与泡法不拘,就增加了“无地域与流派之分”的意义。茶叶自行准备,如果再加上种类不拘,就增加了欣赏各类茶叶, “无好恶之心”的意义。泡完茶,大家都以约定的方向与对象来奉茶,也就是所谓的单边奉茶,就具备了“无报偿之心”的意义(因为我奉茶给他,但我喝到的茶却来自另一边)。每道的奉茶,都要留一杯给自己,也就是同时喝了自己与别人的茶,如果自己没有把茶泡好,是对不起喝茶人的,于是鞭策自己,要把茶泡好, “求精进之心”。整个茶会如果不要有人指挥,大家以事先约定的公告事项为依规,就显现了“遵守公共约定”的习惯。如果开始泡茶之后,大家都不要说话,专心地泡茶、奉茶、喝茶,再加上会前分发到与会者手上的公告事项,每一个人的进度就会受到规范,动作太快的人自己会放慢脚步,动作太慢的人,自己会设法加快,不但培养了大家的默契,还“体现群体律动之美”。上一段在“围成圈圈与单边奉茶”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七层意义,就是无我茶会的七大精神。无我茶会的诞生是先有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形式,才从中发掘出茶道精神的。茶道精神应该自然潜沉在泡茶、奉茶、喝茶之中,不是先订下七大精神才设计茶会形式的。感。丁未春,许才甫携然明《茶疏》见示,且征于梦。然明存日著述甚富,独以清事托之故人,岂其神情所注,亦欲自附于《茶经》不朽与。昔巩民陶瓷,肖鸿渐像,沽茗者必祀而沃之。余亦欲貌然明于篇端,俾读其书者,并挹其丰神可也。万历丁未(1607年)春日,吴兴友弟姚绍宪识明月峡中罗廪:种茶十年著《茶解》自“茶圣”陆羽写出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以来,历代茶著不下数十种,谁能称为第二茶书呢?由著名茶学专家郑培凯、朱自振主编、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出版的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给出了答案,该书在介绍明代宁波茶人罗廪及其茶书《茶解》时,有如下评语: “除陆羽及其《茶经》外,其人其书几无可与比者!”罗廪(1553-?年),明代宁波慈溪慈城(今宁波江北区)人。书法家、诗人、学者、隐士。万历(1573-1620年)年间诸生,擅诗。工书,行书、草书得法于二王和怀素,纵横变化,几入妙品。筑有别墅日秫庄,有《秫庄晚归》、《春莫秫庄I乙》等诗作。罗廪爱茶,其在《茶解-总论》中记载: “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体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足供斋头烹啜。”这说明他不仅儿时即爱茶,还周游各地茶乡,并植茶十年,亲自采制,因此对茶别有体会。 “然蕴有妙理,非深知笃好不能得其当。盖知深斯鉴别精,笃好斯修制力。”他认为茶中的奥妙道理,不是深知茶性和笃好茶的人是不知道的,只有对茶有深切的体验和认识,才有鉴别的能力,才能长期品味茶之真味。据罗廪所述,其在当地中隐山南面,曾种茶十年。未知此山名尚存否?《茶解》多有独到之处,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在“艺”之章节中,首次提到茶叶园艺概念。首次提出“茶园不宜杂以恶木,惟桂、梅、辛夷、玉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其下,可莳芳兰、幽菊及诸清芬之品”。这一说法符合科学原理,为当代专家所提倡,一是夏秋干旱高温季节树茶可以防止晒伤,而漫射光有利积累茶叶营养成分;二是适当套种桂、梅、兰、菊及桃、李、杏、梅、柿、桔、银杏、石榴等花木、果木,或经济类、观赏类良木,尤其是秋冬季与茶树同花期的迟桂花、四季桂等花木,花粉及花香、果香可以为茶树的花、叶吸收,增添独特的花果香。这些良木嘉树,也是优良生态茶园开展观光旅游难得的景观。罗廪对植茶技术有独特见解: “秋社后,摘茶子水浮,取沉者。略晒去湿润,沙拌,藏竹篓中,勿令冻损。俟春旺时种之。茶喜丛生,先治地平正,行间疏密,纵横各二尺许。每一坑下子一掬,覆以焦土,不宜太厚,次年分植,三年便可摘取。茶地斜坡为佳,聚水向阴之处,茶品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既否定了唐宋以来“植而罕茂”的传统,又提出以焦土草木灰覆盖肥茶的种植技术,这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罗廪总结绿茶采制的要点是: “须晴昼采,当时焙”,否则就会“色味香俱减”。采后萎凋,要放在箪中,不能置于漆器及瓷器内,也“不宜见风日”。炒制时,“炒茶,铛要热;焙,铛宜温。凡炒止可一握,候铛微炙手,置茶铛中,札札有声,急手炒匀,出之箕上薄摊,用扇扇冷,略加揉担,直至烘干。”“茶叶新鲜,膏液就足。初用武火急炒,以发其香;然火亦不宜太烈,最忌炒至半干,不干挡中焙操,而厚罨笼内,慢火烘炙。”亲身实践使罗廪对制茶工艺了然于胸,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是少见的。这些经验,被一些茶学专家称为是是我国也是世界古代茶书中有关制茶最全面、系统和精确的总结。无我茶会的形式与精神是这样产生的蔡荣章说到泡茶跟水温的关系,说到浸泡时间跟茶汤的关系,都说差个一点,就会令茶汤不一样,我就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做实验,因为没有人干扰,特专心地去体会85℃跟90℃泡出茶汤的不同、留意50秒跟一分钟的差异。一面体会它们的差异,一方面也逐渐带出了与茶的感情,喝着喝着就像彼此在聊天一样,我深刻理解了这泡茶的个性,我发觉独饮是与茶为友的最佳途径。不同的人泡同一款茶也会有不同吗?如果这两个人都很会泡茶,它俩使用同样的水,同样材质的壶,而且又都是要把这壶茶泡得是这款茶的最佳狀况,得出的茶汤会有什么不一样吗?当这样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在泡茶时,我把茶具也搬了过去,泡好了茶,我给他一杯,也向他要了一杯。确是不一样的感觉,已经不是泡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风格的差异。另外,我还留意到他的行止,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美感。我恍然大悟,专心泡茶、专心相处、不要讲话的好处。我们为什么不以这样的方式举办茶会呢?让更多的人,十个、二十个、一百个,专心泡茶,一起奉茶、喝茶,专心地与茶为伍,清楚地体悟到彼此的存在与美感?我认为只是一个人泡茶,其他的人喝茶,不能把茶道的精神完全显现出来。就因上述的经验,现在可以有许多人专心一起泡茶,已经可以做到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人人喝茶了,剩下的就只是如何串联成一个茶会形式而已。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 “大家自备茶具,围成圈圈泡茶,泡好茶,每个人都依同一方向单边奉茶,不就可以达到串联成一体的目的了吗?”越想越有道理,越想越兴奋,越想越找出了许多如此进行茶会的道理,其中还孕育了许多茶道的精神呢,于是把这样的茶会形式写了下来,并称它为“无我茶会”。大家围成圈圈泡茶,如果再加上以抽签决定座次,就增加了“无尊卑之分”的意义。大家自带茶具、茶叶、泡茶用水来参加茶会,如果再加上茶具与泡法不拘,就增加了“无地域与流派之分”的意义。茶叶自行准备,如果再加上种类不拘,就增加了欣赏各类茶叶, “无好恶之心”的意义。泡完茶,大家都以约定的方向与对象来奉茶,也就是所谓的单边奉茶,就具备了“无报偿之心”的意义(因为我奉茶给他,但我喝到的茶却来自另一边)。每道的奉茶,都要留一杯给自己,也就是同时喝了自己与别人的茶,如果自己没有把茶泡好,是对不起喝茶人的,于是鞭策自己,要把茶泡好, “求精进之心”。整个茶会如果不要有人指挥,大家以事先约定的公告事项为依规,就显现了“遵守公共约定”的习惯。如果开始泡茶之后,大家都不要说话,专心地泡茶、奉茶、喝茶,再加上会前分发到与会者手上的公告事项,每一个人的进度就会受到规范,动作太快的人自己会放慢脚步,动作太慢的人,自己会设法加快,不但培养了大家的默契,还“体现群体律动之美”。上一段在“围成圈圈与单边奉茶”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七层意义,就是无我茶会的七大精神。无我茶会的诞生是先有了泡茶、奉茶、喝茶的形式,才从中发掘出茶道精神的。茶道精神应该自然潜沉在泡茶、奉茶、喝茶之中,不是先订下七大精神才设计茶会形式的。
其他文献
“清水一湾舞白鹤,风光两岸映桃源”。  桃源,是永春的古称,也与陶渊明笔下那个梦幻般的奇境同名。同名虽是巧合,但此处如诗如画的景致,还有安宁闲适的生活,确是隐于现代社会喧嚣繁闹里的一处桃花源。也正是这里,酝酿了著名诗人余光中以及1 20多万旅居海外的永春籍华人华侨心底最浓酽最深沉的乡愁。  谷雨时节,乌龙茶产区正迎来繁忙的采茶季。由福建日报社主办、《茶道》杂志社策划承办的“寻找最美茶乡暨第二届茶乡
期刊
2020年的开篇是一只“黑天鹅”,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蔓延全球,时代中的一粒灰不仅落到个人身上是一座大山,落到一个行业里也能掀起狂风巨浪。  疫情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而三个月已是很多行业的停工底线,虽然各行各业已经陆续复工,但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的疫情让“全面复工”看起来还为时尚早。  而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类的逗留而止步,而今又是一年春来到。对于整个茶行业来说,延续数月的损失还尚未挽回,而
期刊
一些茶为了运输和仓储便利,要紧压成饼,如普洱、白茶等。紧压成饼后和散茶有什么不同呢?这些紧压茶的滋味更美好还是更糟糕?  此次将2019年的蛮砖古树春茶、2017年的福鼎特级白牡丹、2018年的莫干黄芽的散茶与紧压茶(同样原料)同时对比品鉴。  使用相同的盖碗等器物与水,这样子更为公平。  人们对普洱茶饼最容易接受,这是今年春天刚刚采制的云南古六大茶山蛮砖的古树茶。蛮砖属乔木大叶种,条索肥壮亮润,
期刊
由于普通,因而常见  由于常见,因而典型  没有比这更真实的叙述  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还原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老物件”  它们源于生活,忠于历史  ……  ——广西民族博物馆《昨日重现 百年老物件展》  一座博物馆,收藏着一方历史,也收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记忆。一个世纪,对于烟波浩淼的时间长河来说,不过浪花一瞬。但是,20世纪这1 00年,古老的中国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化过程。这一过程中,危机与
期刊
乌龙茶传统的主产区在福建、广东和台湾,不同产区的乌龙茶品质特征各异。要充分了解不同区域乌龙茶品质风味特征,以便开展客观的审评。  评审方法  扦样:要求所扦茶样能代表该批茶叶的品质。一般从大堆或每袋茶叶的上、中下四周均匀扦取茶样。扦出后采用“四分法”,扦取对顶角的两份。反复进行几次,直至所需叶量时为止。扦样手势要轻,以免压碎茶叶。  把盘:将茶倒入评茶盘,双手持盘的边沿,运用手势作前后左右的回旋转
期刊
十多年前我逛茶城,会遇到各式奇人。有一次,我刚在一家茶铺坐下,有一人凑上来: “你带茶了吗?”我惘然: “我是来买茶的,带什么茶?”他从兜里一小铁皮罐, “你若带了,我与你斗茶。”我大笑: “我还以为你找我斗蟋蟀呢!什么好茶啊,我看看。”他显宝似地打开,一层棉纸包裹着,绛红色一小块普洱茶。  普洱茶有生普与熟普之分,与我斗茶的陌生人手持的茶便是生普,他说已经存放二十年了。  我喜生普甚于熟普,那是
期刊
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  一盏茶的妙处,在唐代诗僧皎然的《饮茶哥欠送郑容》得到了最好的注解:茶去除了身体的不舒适,让心中的忧虑恐惧也随之消除。  全民“战疫”改变了很多,卻刷新和坚定了茶人对于手中这盏茶的认识。茶对于个人健康的益处、对于提升人体免疫力的功效已无须赘述,而茶对于人心性的滋养,更是爱茶人所津津乐道一一从茶中学到的东西可以很好地平衡我们的心理状态。  茶人精神,在爱茶人心中是值
期刊
中国历代茶书、茶诗文浩如烟海,数不胜数,其中不泛经典之作,茶书中如“茶圣”陆羽《茶经》、罗廪《茶解》、许次纾《茶疏》;茶诗如陆龟蒙、皮日休《茶具十咏》等。这些人何以能写出经典之作?有个重要原因是,与其他作者相比,他们更重视实践,甚至亲自开辟茶园,或好友有茶园,重视观察与思考,从中得到裨益。而这些古代名人私家茶园,也可视为“微”茶庄园。陆羽:著《茶经》,亦辟茶园惊彼武陵状,移居此岩边。开亭如贮云,凿
期刊
人生七雅,琴棋书画诗酒茶,雅士不可无茶。当今生活,茶也以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和文化内涵滋养丰富着人们的日常,为其清思助兴。在不宜外出的特殊时期,不如选择独自饮茶,茶中自有人生况味,等着你去体会。  1深隐于茶,自得其乐  古代文人墨客多爱茶,饮茶也成为极富仪式感的雅事,其中不乏自得其乐的“独饮”人士,甚至在饮茶选址上就极尽唯美,幽雅安静,不为外界所打扰,独自品味茶性的恬静淡泊。  正如白居易的《食后
期刊
如果一个好奇的朋友误打误撞,进入了一个资深茶友聚集的茶会,他的耳朵会不幸被灌入大量黑话。其中最难瞳的可能是:你喝古树吗?我们这位无辜的朋友一定会想:古树,可以喝吗?而且,怎么去喝一棵树?接下来,他会面临另外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喝古树?以及我怎么知道喝的是古树?茶行业封闭性强,但201 8年“双十一”的数据向所有人打开了这个行业的一扇门。“双十一”茶叶销售数据非常可观。茶叶的销售量这么大,的确需要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