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一位老师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里他反复强调,中国的教育要求教师守着各种规矩去教育学生,教他们学习知识,教他们做人,教他们怎样看待世界,又该以怎样的身份去扮演各种角色,老师的任务很重,学生也很不容易,就拿即将要步入高考考场的学生们来说,如何在这次战役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时间已经不多了。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你只能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约翰列侬如是说。我们都像背着沉重的枷锁的“囚徒”,在现行的体制下生存。我们教育工作者是这样,学生更是这样,那么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去适应,戴上这副枷锁去起舞。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就是要熟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现有的套路下进行一点点的创新。下面我们就具体的题型进行分析。
第一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这一项题目是一个大题,里面包含了各种题型,字词拼音成语都是基础知识的运用,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积累,这是最简单又最难的一项,是一个得分点,也是一个丢分点。接下来就是漫画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创新又保守的题型,创新在于给了一百五十字的要求让考生随意发挥,但是必须建立在你已经彻底了解题意的前提下,做这种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吃透作者的出题意图,或褒或贬,或赞扬或针砭时弊。至于文言文的阅读需要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字词解释,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语句的通畅、语法结构要用到好处。其实除了作文这一块,文本阅读占了很大的比分,两篇文章,或者小说,或者散文,都需要读懂文章,对语言感觉不好的考生而言只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读不懂就抓不住中心思想,抓不住中心思想与失去航舵的方向无异,因此小范围的创作是可以的,就像是你可以在高考的考场上随意发挥,没有人规定你这一题的答案必须是某一个确定的数值,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很困惑,这一二百字该怎么写?就拿一种题型进行分析。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安娜卡列尼娜之死》的最后一问,请探究作品结尾划线句的意蕴。拿到这种题目怎么做呢?第一步,看划线句;第二步再看划线句所在段落,把它看上三遍,尤其看描述人物的词语,这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第三步,想这种题型的“枷锁”,戴上它,进行答题。首先分析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修辞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一切的手法都是为了描写人物而服务的,所以解释完句意之后就是要分析这句话描写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后一定要联系中心思想,进行阐述,一篇文章或许有不止一个中心,这也很好理解,作者是人类,人类的情感很复杂,所以在有某一种感知的时候肯定会带上另一种感受,那么我们就不必吝啬,有多少尽量写出来,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注意主次之分,重点的思想先写,次要的思想后写。最后一步是结合实际,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时的,如果不能给读者以现实的意义,那么这篇文章也就不可能会被广为流传。以上是我对怎样戴上这份“枷锁”进行舞蹈的示范。
我曾经翻读过那些优秀毕业生对高考的想法,他们用笔写下的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我们的生活里早已没有了探险队和蝴蝶的故事,也没有了马克吐温的传记,我们也无法回答什么是不朽,就像我们不知道将自己的青春用在这件事情上是否值得,可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起那些地方。那场浩浩荡荡的战役,昨天我们是役中人,今天我们都只是看客。痛骂这份枷锁千百遍,可我们还是会被它戳中泪点,泪流不止。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每一届都是役中人,我觉得说的很在理,每一届都要经历这样的一次大考验,就如古人作诗,作词。古人是被束缚在功名里,他们大抵以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少有那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辈,其实一切都是一种方法,没有好坏。然而,我们就算被“枷锁”所囚依然要笑着跳出最美的舞,吾辈务必努力啊!
“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那你只能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约翰列侬如是说。我们都像背着沉重的枷锁的“囚徒”,在现行的体制下生存。我们教育工作者是这样,学生更是这样,那么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要去适应,戴上这副枷锁去起舞。运用到语文学习中来,就是要熟记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在现有的套路下进行一点点的创新。下面我们就具体的题型进行分析。
第一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这一项题目是一个大题,里面包含了各种题型,字词拼音成语都是基础知识的运用,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积累,这是最简单又最难的一项,是一个得分点,也是一个丢分点。接下来就是漫画题,这是一道典型的创新又保守的题型,创新在于给了一百五十字的要求让考生随意发挥,但是必须建立在你已经彻底了解题意的前提下,做这种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吃透作者的出题意图,或褒或贬,或赞扬或针砭时弊。至于文言文的阅读需要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字词解释,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语句的通畅、语法结构要用到好处。其实除了作文这一块,文本阅读占了很大的比分,两篇文章,或者小说,或者散文,都需要读懂文章,对语言感觉不好的考生而言只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读不懂就抓不住中心思想,抓不住中心思想与失去航舵的方向无异,因此小范围的创作是可以的,就像是你可以在高考的考场上随意发挥,没有人规定你这一题的答案必须是某一个确定的数值,这就让我们的学生很困惑,这一二百字该怎么写?就拿一种题型进行分析。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安娜卡列尼娜之死》的最后一问,请探究作品结尾划线句的意蕴。拿到这种题目怎么做呢?第一步,看划线句;第二步再看划线句所在段落,把它看上三遍,尤其看描述人物的词语,这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第三步,想这种题型的“枷锁”,戴上它,进行答题。首先分析这句话用了怎样的修辞,修辞的作用是什么。其次解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一切的手法都是为了描写人物而服务的,所以解释完句意之后就是要分析这句话描写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后一定要联系中心思想,进行阐述,一篇文章或许有不止一个中心,这也很好理解,作者是人类,人类的情感很复杂,所以在有某一种感知的时候肯定会带上另一种感受,那么我们就不必吝啬,有多少尽量写出来,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注意主次之分,重点的思想先写,次要的思想后写。最后一步是结合实际,人情练达即文章,文章是反映社会现实时的,如果不能给读者以现实的意义,那么这篇文章也就不可能会被广为流传。以上是我对怎样戴上这份“枷锁”进行舞蹈的示范。
我曾经翻读过那些优秀毕业生对高考的想法,他们用笔写下的这样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我们的生活里早已没有了探险队和蝴蝶的故事,也没有了马克吐温的传记,我们也无法回答什么是不朽,就像我们不知道将自己的青春用在这件事情上是否值得,可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起那些地方。那场浩浩荡荡的战役,昨天我们是役中人,今天我们都只是看客。痛骂这份枷锁千百遍,可我们还是会被它戳中泪点,泪流不止。带过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每一届都是役中人,我觉得说的很在理,每一届都要经历这样的一次大考验,就如古人作诗,作词。古人是被束缚在功名里,他们大抵以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少有那些“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辈,其实一切都是一种方法,没有好坏。然而,我们就算被“枷锁”所囚依然要笑着跳出最美的舞,吾辈务必努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