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的掌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yuy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其中有一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列举出了18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之所以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有的文言虚词兼有虚实两种词性,有的即使同为虚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便于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分为三步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言虚词的掌握,1、背口诀记词性,2、理解掌握五类词性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用词性界定法判定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一、背口诀记词性
   《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18个虚词所涉及的词类大多不止一类,有的还身兼虚词和实词。对于文言虚词的这种不确定性,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起来很是困难,在以往的教学中以及各类教辅材料,对这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是采用分别讲解的方法来处理的。比如:“而”(1)作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但是、却”等;(2)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代词;(3)复音虚词“而已”、“而况”、“既而”等。这种讲解方法虽然全面、详细,但对于学生来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以至于有的学生干脆就采取放弃的态度,解题时凭感觉碰运气。为解决这一难点,可将这18虚词作一个整合,编成口诀,先了解它们所能充当的词性。为了顺口,我编成了这样的形式。
   焉之(代助)若(代连)
   何乃其而(代)前三作(副)后二(连)其(助)
   以(连)(介助)乎为于
   所者也(助),则且(连副)
   因与(介连)前(副)后(语助)
   (说明:括号里的词性,表示可作前面虚词的词性用。比如:“焉、之”可作“代词、助词”,“若”可作“代词、连词”,“以”可作“连词、介词、助词”,“乎、为、于”可作“介词、助”——考虑到音韵节奏感, “以、乎、为、于”四个虚词采用了这种编排形式)。
   通过这个口诀,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记住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以及它们所涉及到的词性。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二、理解掌握五类词性的语法特点
   通过以上这个口诀,我们可以看出,这18个虚词所涉及到的词性有五类:代词、助词、副词、连词、介词。这五类词是高考中会涉及到的文言虚词词类,要给学生讲清楚它们的语法特点。
   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以及表达某种语气或音节的虚词。
   学生只要记住了以上的口诀和五类词性的语法特点,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章可遁,有据可依。
   三、用词性界定法判定不同语境中的虚词的用法
   由于文言虚词的用法灵活,有的又兼有虚实(比如“之”可作“代词,动词”)两种性质,有的即使同为虚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根据上下文语义的联系,只要能确定其词性,其意义和用法也就能确定了。
   比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乃”字。首先根据口诀“何乃其而(代)前三作(副)后二(连)其(助)”,我们马上就能知道“乃”字可作“代词、副词”两类词性,接下来根据代词和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语法特点来分析,《黔之驴》句中的“乃”字是用在动词谓语前,是前面某种情况出现后,承接出现的某种动作或行为,对该动作或行为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乃”字在此处作副词用。而《〈伶官传〉序》中的“乃”字是用在名词“父”的前面,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因此这一句中的“乃”字只能用作代词。
   记住了口诀和五类词的语法特点,也就掌握了学习文言虚词的基本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记忆方法来说,用这种背口诀记词性运用词性界定法的方法要方便省时得多,而且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有的虚词在词性相同而用法上的有所不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在运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在练习中逐渐得到掌握。
   至于某些虚词的特殊用法(复合虚词、兼词等),我们只要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这些特殊用法掌握起来也就要简单方便得多了。
其他文献
12月13日,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会暨省培教师汇报会。听了刘仁娟和顾晨旭两位教师的课,收获颇丰,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张磊教师的省培报告,切切实实地让人收获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尽快成长。   一、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关注教育细节   任何一堂课都是由很多的小细节构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
期刊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曾经碰到过两个所谓的“问题学生”。   A是在原先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
期刊
学生在作古诗词鉴赏题时,因受个人鉴赏水平的限制以及以往练习训练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心理紧张,对诗词的把握流于表面,导致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语言鉴赏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两种类型的题上。现在以两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谈一谈刻板印象对做题的负面影响,以及立足文本,把握细节来应对的方法。   一、语言鉴赏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
期刊
王熙凤是小说《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王熙凤的评价就是红学界一个重要话题。有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有的认为她是“乱89世之奸雄”,总而言之,人们对她既爱又恨,褒贬不一。但是,撇开其他因素,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她的为人处世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在她协理宁国府中表现出的管理才能,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大胆心细,善于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准症结   在《
期刊
学科:语文。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高一第一次月考,现代文考了《流浪的二胡》一文,该文曾经是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从批卷情况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没有答到答题要点,有的是答案不全面。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较之于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哲理散文以其含义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快捷并准确地挖掘出哲理散文的内在意蕴呢?有没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知识领域的迅速扩展和知识量的成倍增加,仅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目前,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这一途径虽然作为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关键途径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相对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文化素质状况而论,仅仅有这种途径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探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途径,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
期刊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语文教师究竟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改革的潮流中,教师是主动迎接挑战,还是被动地让时代所淘汰呢?教师一定会说迎接挑战。那么,教师怎样迎接教育面临的以及新课程带来的
期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句古语,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学讲”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在前,“讲在后”。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怎样将“关注”落到实处呢?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明确化的方法指导、精细化的交流引领、艺术化的小结点评,便可以让学生在“学讲”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知识
期刊
当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没有任何表达的欲望成篇大话、空话甚至谎话时,我们除了埋怨、批评孩子,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作文教学本身,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畅谈诸多“写作技巧”后,学生仍下笔无神、挠头抓耳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什么是作文的大技?   当代著名学者,北大中文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养一种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写作文需要用到的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不重其“实”,目前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