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欲罢不能的探求欲呢?我以为设置情境是最好的方式! 根据课文内容和着眼点的不同,语文课的情境导入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1、提供活动情境,激发兴趣。2、设置问题情境,给予悬念。3、再现特定的情境,引起质疑。4、运用多媒体拓展情境,进行铺垫。5、创设活动情境演练,提供实证。
关键词:兴趣 悬念 质疑 铺垫 实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欲罢不能的探求欲呢?我以为设置情境是最好的方式! 根据课文内容和着眼点的不同,语文课的情境导入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提供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开心的游戏或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课堂上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
《山村咏怀》是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二十字的小诗,数字占了一半,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讲解这一首诗时,我给学生们出示了下面这样一组奇怪的画面,让学生们试着在三分钟内读出这首宝塔诗:
去
三 三
里
烟
村
五五 五五
家
亭
台
七七七 七七七
座
九九九九 九九九九
枝枝枝枝枝 枝枝枝枝枝
花
学生们一看兴趣可高了,纷纷议论了起来,有几个学生更是高声念了出来,可就是读不通顺。乘学生学习达到高潮的时机,我提示学生说:“这首诗比较有特点,就是用了一至十的自然数加以修饰、形容,利用数字连用后产生的模糊概念这一特性,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景画。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山村咏怀》。这时的学生已是急不可耐,没等我说完,有些性急的学生早已翻开了书本去读这首诗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问题情境,给予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课的开始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一个悬念,就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就会自主去探究、去感悟,或和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的营养,并能始终保持在快乐、亢奋的激情中学习的劲头。
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我先引入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很快,鹿的总数就由四千多只变成了十万多只。但是不久,人们却把狼称为“功臣”。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老师及时设下一个悬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狼和鹿》中寻找答案。
三、再现特定的情境,引起质疑。
上课一开始就设置“有情之境”,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上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对认知的对象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效果是无庸置疑的。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1)故事引入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2)简介卢沟桥重要的地理环境(配上挂图或幻灯片) (3)出示南京大屠杀等反映日寇侵华暴行录像片段,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用激情的语言烘托时代背景。(4)提出质疑:“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致倍增,他们主动就打开了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情境,进行铺垫。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课程资源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动力,而且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呈现方式的变革。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铺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教学《生命桥》时,我出示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缺点,感受桥墩的重要性。为下文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做了第一个铺垫。接着课件出示: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然后进行第二个铺垫:出示悬崖图,通过课件出示“悬崖”的画面,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悬崖”的险峻,并让他们说说对“悬崖”的印象,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羚羊所处的境地,立刻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五、创设活动情境演练,提供实证。
活动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或尝试探索,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印证新的知识。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学习《学会合作》时,先设置了问题情境:“在一个小口瓶里,放着六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然后请六名同学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各自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看谁最快抽出彩球。”不言而喻,几个同学因为心里只想着自己,拼命拉彩球,结果彩球堵在瓶口,出不来了,实验失败了。然后,我拿出用同样的道具,对学生提出另一个要求:“这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考虑出逃生方案,要求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全部逃出”。很短的功夫,几个同学就想出了最好的办法,成功逃生。为什么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学会合作》。”这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开头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浓厚了。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个人简历
何兰香,女,1987年毕业于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通过自学考试,1999年6月获得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学历。2006年6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历。
1988年至今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班风、学风优良,曾获区“优秀中队”的称号;有着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任教学科成绩优秀;参加市、区级优质课比赛并获奖;多篇论文在省级、市级、区级等发表或得奖。
个人教育格言:赏识下出爱迪生,兴趣中有牛顿,宽容里有爱因斯坦!
关键词:兴趣 悬念 质疑 铺垫 实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那么,怎样的导入才能让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欲罢不能的探求欲呢?我以为设置情境是最好的方式! 根据课文内容和着眼点的不同,语文课的情境导入我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提供活动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一个开心的游戏或一个充满童趣的活动,能引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在课堂上以更大的热忱投入学习。
《山村咏怀》是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二十字的小诗,数字占了一半,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在讲解这一首诗时,我给学生们出示了下面这样一组奇怪的画面,让学生们试着在三分钟内读出这首宝塔诗:
去
三 三
里
烟
村
五五 五五
家
亭
台
七七七 七七七
座
九九九九 九九九九
枝枝枝枝枝 枝枝枝枝枝
花
学生们一看兴趣可高了,纷纷议论了起来,有几个学生更是高声念了出来,可就是读不通顺。乘学生学习达到高潮的时机,我提示学生说:“这首诗比较有特点,就是用了一至十的自然数加以修饰、形容,利用数字连用后产生的模糊概念这一特性,勾勒出了一幅美妙的乡村风景画。那么,这是怎样的一首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山村咏怀》。这时的学生已是急不可耐,没等我说完,有些性急的学生早已翻开了书本去读这首诗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心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设置问题情境,给予悬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课的开始如果能给学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一个悬念,就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就会自主去探究、去感悟,或和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感悟,从而获取知识的营养,并能始终保持在快乐、亢奋的激情中学习的劲头。
例如,在教学《狼和鹿》这一课时,我先引入一个故事: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很快,鹿的总数就由四千多只变成了十万多只。但是不久,人们却把狼称为“功臣”。故事到此戛然而止,老师及时设下一个悬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今天我们就从课文《狼和鹿》中寻找答案。
三、再现特定的情境,引起质疑。
上课一开始就设置“有情之境”,很容易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上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兴趣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一开始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对认知的对象引起高度的重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效果是无庸置疑的。例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1)故事引入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2)简介卢沟桥重要的地理环境(配上挂图或幻灯片) (3)出示南京大屠杀等反映日寇侵华暴行录像片段,播放歌曲《大刀进行曲》用激情的语言烘托时代背景。(4)提出质疑:“卢沟桥事变”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致倍增,他们主动就打开了书……
四、运用多媒体拓展情境,进行铺垫。
多媒体的运用能够将课程资源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直观地传递给学生,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动力,而且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呈现方式的变革。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铺垫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教学《生命桥》时,我出示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让学生找出他们的优缺点,感受桥墩的重要性。为下文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作桥墩做了第一个铺垫。接着课件出示: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然后进行第二个铺垫:出示悬崖图,通过课件出示“悬崖”的画面,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悬崖”的险峻,并让他们说说对“悬崖”的印象,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羚羊所处的境地,立刻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五、创设活动情境演练,提供实证。
活动情境的创设是指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操作或尝试探索,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印证新的知识。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如学习《学会合作》时,先设置了问题情境:“在一个小口瓶里,放着六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子。然后请六名同学各拉一根线,听到哨声各自以最快的速度将球从瓶中提出,看谁最快抽出彩球。”不言而喻,几个同学因为心里只想着自己,拼命拉彩球,结果彩球堵在瓶口,出不来了,实验失败了。然后,我拿出用同样的道具,对学生提出另一个要求:“这瓶子代表一幢房子,彩球代表屋里的人。房子突然起火了,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考虑出逃生方案,要求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全部逃出”。很短的功夫,几个同学就想出了最好的办法,成功逃生。为什么第一次试验失败了,第二次成功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学会合作》。”这篇说明事理的文章,对于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开头的一个小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变浓厚了。
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个人简历
何兰香,女,1987年毕业于江苏省幼儿师范学校,通过自学考试,1999年6月获得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科学历。2006年6月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学历。
1988年至今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班风、学风优良,曾获区“优秀中队”的称号;有着较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任教学科成绩优秀;参加市、区级优质课比赛并获奖;多篇论文在省级、市级、区级等发表或得奖。
个人教育格言:赏识下出爱迪生,兴趣中有牛顿,宽容里有爱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