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评价中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性教育评价,另一类是非规范性教育评价。
规范性教育评价也可称为制度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评价教育是否符合标准而作出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以及合格评估、达标评估。规范性教育评价是人生的一个个重要的阶梯,构筑了人生的一个个目标和期望,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这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老师都在时刻践行的。
非规范性教育评价是指广泛存在于教育世界、存在于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除规范性教育评价之外的所有教育评价。非规范性教育评价不具备阶梯的作用,而是具有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持续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具有在教育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对师生而言具有普遍性,对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它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从内容上看,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可以有认知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评价和行为教育评价等几种方式
1. 认知教育评价
认知包括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及其发展过程。教师在认知这方面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
(1)要有意识地进行师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同时教师要随时提醒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或评价有没有偏心,特别是对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因为他们某一方面的品质比较突出,教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2)一定要分清是对整体的学生进行评价还是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品质进行评价,如对喜欢性品质、社会期望性品质、中心性品质等。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品质有没有起到偏心效应。这种有意识的预防和提醒,可以有效降低偏心效应的强度,甚至完全克服偏心效应。对整体学生的评价应按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加以认知,作出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
(3)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形成严谨细致、富有独立见解、理智感和心理防御能力的个性;同时也要养成评价学生时先调查、先思考,依据事实材料评价学生的习惯。这样才能使评价误差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教育评价与学生认知的和谐发展 。
2. 情感教育评价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的。情感教育评价是由于情感因素而发生的特异变化的评价。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同样情感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谨慎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使情感评价真正发挥积极的教学功能。
教师在情感这方面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
(1)教师对学生心理要有足够的认识。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能促使他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位置,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荣誉。因此,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之一。但是,人的自尊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过度地追求自尊,往往会造成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且还会激怒他人,影响他人自尊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必须了解,缺乏自信,或自尊受到伤害,易使学生变得自暴自弃,甘心堕落。这两种情况都是教师必须注意的,并且要时刻加以提防。
(2)教师要学会“对事不对人” 的导学育人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智力水平、知识经验、学习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评价时,不应该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标准下审视,而应针对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重视和珍惜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地予以恰当的评价,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时、恰当的情感评价,对于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情感上的共鸣。情感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对学习起到反馈和辅助作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影响教学的情感变量有很多,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评价尽可能多的情感变量,那势必走入“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极可能会影响情感评价的实效。因此,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情感评价的重要意义、明确课堂教学情感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指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帮助教师决策、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情感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行为教育评价
行为是指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当前,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错误观念难以改变,新理念、新习惯难以形成,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这一规律。以下几方面是应用时需注意的:
(1)教师要知道习惯、理念具有巨大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非理念行为,属于非习惯的行为,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受理念支配的,属于习惯性行为。由此可见,理念、习惯在一个人行为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力量所在。因此,形成良好的新理念、新习惯就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忽视理念、习惯的作用。
(2)教师要相信理念、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形成的。一部分教师常如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也常有教师“恨铁不成钢”并导致缺乏信心。大量实验与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重复,习惯、理念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改变理念、改变习惯是一件极不舒服、极不情愿的事。但不管怎么说,人是按理念、习惯行事的,不良的理念、习惯不改变,就可能产生不良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不好的。因此,在改变理念、习惯时,不能因为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压力,特别是刚开始时更是如此。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一炮不打响,后续改变就不可能。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是都需要不断的重复。要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
(3)教师在改变学生的理念、习惯时,一定要遵循规律,不能盲干。一要按照理念、习惯的形成特点开展工作;二要有耐心,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三要不断地重复练习。
二、从形式看,非正规性教育评价可以有言语教育评价、人群教育评价等几种方式
1. 言语教育评价
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交际。它的主要功能有:传达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感情。言语常常会发生正负方面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言语效应,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育人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言语评价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常见的评价方式。如,一向口出严辞的老师,偶尔讲出几句温和体贴的话,往往令学生终生难忘。相反,向来宽厚的老师,有一天突然大发雷霆,当然也会令学生大吃一惊。由此可见言语评价的重要性。
(1)教师在批评和表扬评价学生时,言语一定要有差异,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心理对比,以产生效应。教师平时要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只要学生有好的表现,那怕是一点点,也要趁机表扬一番。当学生犯学生错误时,无须大发雷霆,只要“点到”,即可获得批评的效应。
(2)批评是一种评价,是老师对学生思想观念或行为价值的否定判断。这种判断会直接与学生的自我观念发生关系,如果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或教师的评价方式不恰当,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批评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
(3)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言语评价。激励性言语评价可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一定要防止消极批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你和他们班级的某某同学比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哪!”“你和被学校处分过的某某学生有什么两样?”“你呀,简直就是笨蛋、白痴!”这种评价极易把学生引向歧途,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 人群教育评价
社会学家沙莲香在其专著《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的存在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抽象关系,而群体是一种微观环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具体的关系。群体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人会自觉的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群体内的成员也会在认知评价上保持相对一致的情感。人群评价是由人群发出的,它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和目的性。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能正确掌握这一特点,对提高教师自身导学育人的水平与能力非常有益,对学校发展与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也很有好处。
作为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免不了要与各种类型的教师、学生打交道。在交往时,特别要注意下面几个方法和对策:
(1)群体内的舆论评价作用。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舆论评价作用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的。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实践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
(2)群体的良好沟通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显示得让学生非常信任,学生就不会有沟通上的心理障碍,与教师无话不谈,沟通顺畅。因此教师要熟悉学生知识水平、态度情感与个性特点,就要进行恰如其分的沟通,同时一定要改变偏听偏信以及“只爱听报喜,不爱听报忧”的坏习惯。只有这样,沟通才会不断提高质量,建立人群信任。
(3)信誉的感染作用。信誉不是轻而易举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情感的感染作用,就可以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感染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教师越成功,其信誉越高,师生关系就会越融洽,就越易实现教育评价与人群的和谐发展 。
新课程教育评价理论基础的研究必须超越当前教育评价技术化的倾向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我们要用规范性教育评价去构筑学生的发展,用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适当地用认知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评价、行为教育评价、言语教育评价、人群教育评价来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教育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教育评价的新体系、新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把教育评价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性教育评价,另一类是非规范性教育评价。
规范性教育评价也可称为制度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按照严格的程序,评价教育是否符合标准而作出判断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期中、期末考试,中考、高考以及合格评估、达标评估。规范性教育评价是人生的一个个重要的阶梯,构筑了人生的一个个目标和期望,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极为重要。这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老师都在时刻践行的。
非规范性教育评价是指广泛存在于教育世界、存在于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的除规范性教育评价之外的所有教育评价。非规范性教育评价不具备阶梯的作用,而是具有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持续成长和发展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具有在教育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作用。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对师生而言具有普遍性,对学生和教师自我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它是教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从内容上看,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可以有认知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评价和行为教育评价等几种方式
1. 认知教育评价
认知包括知觉、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及其发展过程。教师在认知这方面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
(1)要有意识地进行师生双方的理解交往,以获取更多的信息量。同时教师要随时提醒自己对学生的认知或评价有没有偏心,特别是对优秀学生与“问题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因为他们某一方面的品质比较突出,教师容易以偏概全,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2)一定要分清是对整体的学生进行评价还是对学生的某一方面品质进行评价,如对喜欢性品质、社会期望性品质、中心性品质等。在评价时,要特别注意这些品质有没有起到偏心效应。这种有意识的预防和提醒,可以有效降低偏心效应的强度,甚至完全克服偏心效应。对整体学生的评价应按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加以认知,作出公平合理的科学评价。
(3)教师要加强个性修养,形成严谨细致、富有独立见解、理智感和心理防御能力的个性;同时也要养成评价学生时先调查、先思考,依据事实材料评价学生的习惯。这样才能使评价误差降到最低程度,实现教育评价与学生认知的和谐发展 。
2. 情感教育评价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紧密联系的。情感教育评价是由于情感因素而发生的特异变化的评价。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优势和局限,同样情感评价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带来消极的后果。在实施情感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谨慎选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使情感评价真正发挥积极的教学功能。
教师在情感这方面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注意:
(1)教师对学生心理要有足够的认识。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学生也不例外。一个人有了自尊心,就能促使他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位置,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荣誉。因此,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之一。但是,人的自尊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过度地追求自尊,往往会造成自负自傲、孤芳自赏,而且还会激怒他人,影响他人自尊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必须了解,缺乏自信,或自尊受到伤害,易使学生变得自暴自弃,甘心堕落。这两种情况都是教师必须注意的,并且要时刻加以提防。
(2)教师要学会“对事不对人” 的导学育人方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智力水平、知识经验、学习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评价时,不应该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标准下审视,而应针对比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表现,重视和珍惜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及时地予以恰当的评价,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时、恰当的情感评价,对于增加教师的人格魅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情感上的共鸣。情感评价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对学习起到反馈和辅助作用,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影响教学的情感变量有很多,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试图评价尽可能多的情感变量,那势必走入“为评价而评价”的误区,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而且极可能会影响情感评价的实效。因此,教师只有在深入理解情感评价的重要意义、明确课堂教学情感评价的内容和具体指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自觉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意志、自信心、价值取向等非智力因素,帮助教师决策、调整教学方案,保证情感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行为教育评价
行为是指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当前,学生的许多不良行为习惯、错误观念难以改变,新理念、新习惯难以形成,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这一规律。以下几方面是应用时需注意的:
(1)教师要知道习惯、理念具有巨大的作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5%是非理念行为,属于非习惯的行为,而剩下的95%的行为都受理念支配的,属于习惯性行为。由此可见,理念、习惯在一个人行为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这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力量所在。因此,形成良好的新理念、新习惯就格外重要,千万不要忽视理念、习惯的作用。
(2)教师要相信理念、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形成的。一部分教师常如此感叹:“朽木不可雕也。”也常有教师“恨铁不成钢”并导致缺乏信心。大量实验与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重复,习惯、理念是可以改变的。当然,改变理念、改变习惯是一件极不舒服、极不情愿的事。但不管怎么说,人是按理念、习惯行事的,不良的理念、习惯不改变,就可能产生不良的行为,其后果当然是不好的。因此,在改变理念、习惯时,不能因为不情愿不舒服就放弃,必要时还要给予压力,特别是刚开始时更是如此。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这一炮不打响,后续改变就不可能。因此,要记住改变任何一个理念、习惯是都需要不断的重复。要相信没有改变不了的理念和习惯,否则,就意味着失败的来临。
(3)教师在改变学生的理念、习惯时,一定要遵循规律,不能盲干。一要按照理念、习惯的形成特点开展工作;二要有耐心,新理念、新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三要不断地重复练习。
二、从形式看,非正规性教育评价可以有言语教育评价、人群教育评价等几种方式
1. 言语教育评价
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形式,它需要通过语言这一信息载体进行交际。它的主要功能有:传达信息,沟通思想,表达感情。言语常常会发生正负方面的作用。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言语效应,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育人效果,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言语评价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常见的评价方式。如,一向口出严辞的老师,偶尔讲出几句温和体贴的话,往往令学生终生难忘。相反,向来宽厚的老师,有一天突然大发雷霆,当然也会令学生大吃一惊。由此可见言语评价的重要性。
(1)教师在批评和表扬评价学生时,言语一定要有差异,使学生引起强烈的心理对比,以产生效应。教师平时要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只要学生有好的表现,那怕是一点点,也要趁机表扬一番。当学生犯学生错误时,无须大发雷霆,只要“点到”,即可获得批评的效应。
(2)批评是一种评价,是老师对学生思想观念或行为价值的否定判断。这种判断会直接与学生的自我观念发生关系,如果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并改正错误,或教师的评价方式不恰当,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批评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
(3)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言语评价。激励性言语评价可以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学生学习的勇气和力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师一定要防止消极批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你和他们班级的某某同学比比,相差十万八千里哪!”“你和被学校处分过的某某学生有什么两样?”“你呀,简直就是笨蛋、白痴!”这种评价极易把学生引向歧途,它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 人群教育评价
社会学家沙莲香在其专著《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的存在对个体有重要意义:社会是一个宏观环境,对个体而言,是一种抽象关系,而群体是一种微观环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具体的关系。群体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一个人会自觉的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群体内的成员也会在认知评价上保持相对一致的情感。人群评价是由人群发出的,它具有社会性、意识性和目的性。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评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能正确掌握这一特点,对提高教师自身导学育人的水平与能力非常有益,对学校发展与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也很有好处。
作为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免不了要与各种类型的教师、学生打交道。在交往时,特别要注意下面几个方法和对策:
(1)群体内的舆论评价作用。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舆论评价作用的影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进而学会自我管理,培养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进行尝试的。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通过实践自我管理,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生有了这种责任感,就会产生极强的内驱力,激发一种自我完善的欲望,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
(2)群体的良好沟通能力。一个教师如果显示得让学生非常信任,学生就不会有沟通上的心理障碍,与教师无话不谈,沟通顺畅。因此教师要熟悉学生知识水平、态度情感与个性特点,就要进行恰如其分的沟通,同时一定要改变偏听偏信以及“只爱听报喜,不爱听报忧”的坏习惯。只有这样,沟通才会不断提高质量,建立人群信任。
(3)信誉的感染作用。信誉不是轻而易举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就会产生情感的感染作用,就可以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感染作用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教师越成功,其信誉越高,师生关系就会越融洽,就越易实现教育评价与人群的和谐发展 。
新课程教育评价理论基础的研究必须超越当前教育评价技术化的倾向和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我们要用规范性教育评价去构筑学生的发展,用非规范性教育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适当地用认知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评价、行为教育评价、言语教育评价、人群教育评价来评价学生。只有如此,教育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形成教育评价的新体系、新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