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表达自由之比较与反思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bb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表达自由被各个国家写入宪法,成为宪政体系下一项不可缺少的权利和制度。但各个国家对表达自由的容忍程度却各不相同,同样是焚烧国旗的行为,在中国和美国却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种态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两国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本文认为美国的做法不具有合理性,不符合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因此焚烧国旗的行为应当受到惩罚。
  关键词表达自由宪政良性违法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23-02
  
  表达自由作为西方法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理论,已经得到了现代各个国家的普遍承认。尽管如此,各国在实践中对表达自由的理解却各不相同,焚烧国旗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和美国也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处理,由此,我们必要从宪政的视野下来审视中美之间的表达自由。
  
  一、焚烧国旗之中美立场比较
  
  2007年4月6日23时30分许,青海省大通县东峡镇某村村民赵廷元酒后进入该县东峡民族中学内,将该校悬挂于学校操场主席台旗杆上的国旗降下后,拿到新教学楼墙根处用打火机点燃,将国旗焚烧后逃离现场。随后赵廷元被司法机关以侮辱国旗罪批捕并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本案的处理结果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许多持不同意见者纷纷引用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布伦南的意见:政府不能因为社会感到某种观念激进或不能接受(offensive or disagreeable)就可以简单地禁止其表达。然后提出焚烧国旗应当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体现而免于刑事处罚。
  笔者认为网友们的意见未免理想化,先不论用美国的判例来解释中国案件是否合适,当事人在焚烧国旗是不是为了表达意见就是很难确定的。相反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网友则提出了比较现实的辩护理由,即犯罪嫌疑人并非在公共场焚烧国旗,因此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并不构成侮辱国旗罪。暂且不论那种理由更为合适,笔者注意到,在本案的整个处理过程中,从批准逮捕到法院审理,表达自由或者说言论自由,从来没有进入过裁判者的视线,法官没有考虑焚烧国旗与表达自由之间的关系。
  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次焚烧国旗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联邦最高法院于1989年判决的“德州诉约翰逊案”(Texas VS. Johnson)。一九八四年美国共和党大会在得克萨斯州的达拉斯举行,反对里根政府内政外交的人则在会场外示威,其中一位约翰逊先生焚烧美国国旗以泄愤,并兴高采烈地围着燃烧的国旗大叫“红、白、蓝,我要让你成碎片!”德州当局以有意损坏国旗罪逮捕井起诉约翰逊。豍此案由于涉及法律的违宪问题,因而一直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最终以五比四裁定被告无罪。大法官布伦南在裁定书中指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仅保护口头或者文字形式的表达自由,而且具有传播成分的行为也是应当肯定的。而本案中被告焚烧国旗是为了以一种有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既然被告的行为具有传播的成分,那当然属于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规定的言论自由,应当予以保护。在这个裁定做出之后,德州保护国旗的法律也因此失去了实效。此外,不仅美国的判决与中国相反,美国民众对焚烧国旗案的反应也完全不同。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三的美国人希望通过法律来保护国旗。
  同样是焚烧国旗的行为,从司法判决到民众反应,在中美两国却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差异,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国的法律更加宽容,而中国法律更加苛刻么?在宪法规定方面,我国宪法中有关表达自由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相应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从宪法条文上观察,很难找出中美之间的明显差异。我国宪法虽然没有强调立法不得剥夺表达自由的权利,但从宪法的最高效力来讲,这是显而易见的而结论。可是中国法院却没有在审判时没有引用宪法的一般规定,而是用刑法来制裁被告。由此可见法律规定的差异,并不能成为中美之间差别的原因。两国关于焚烧国旗案的不同立场必然有其更深层次的因素。
  
  二、中美立场差异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要了解中美在焚烧国旗案上的,必须从其文化传统角度着手。不同的文化支配了一个民族对法律和自由的理解,也就导致了在同样的法律制度下会做出不同的判决。
  
  (一)美国的宽容
  托克维尔曾经说过,美国人最大的优势是,他们无需经历一场民主革命就实现了一种民主形态,他们生来是平等的,而非后来才变成平等的。这句话指出了美国人特别的民族品质。在笔者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像美国人那样不懈地坚守平等与自由的理念,不允许任何限制。从这个国家产生的历史来看,美国最初移民的主体是在英国受到迫害的清教徒。而在五月花号上经历了艰辛的海上漂泊之后,移民们已经没有什么财富,也没有什么历史包袱和地位的差异,自然的平等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特殊的历史深深地影响了这个民族。而在北美大陆广袤富饶的土地上,任何人,不论先天的差异如何,只要辛勤劳动,就能获得财富。机会平等使得所有的美国人有了一个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希望,这也就是著名的美国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美国人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和对个人自由的干涉。
  在后来的美国立宪过程中,由于这个特殊文化传统,以及当时法哲学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古典自然法思想的影响,如何限制国家权力,防止政府异化为专制工具成为所有国民关注的焦点。美国的立宪先驱也设计了一整套精巧的国家权力分配体系和公民的个人权利,并为修改宪法规定了非常高的门槛,防止后世统治者篡改宪法平等自由的精神。
  因此在美国的焚烧国旗案中,代表公权力的国旗尊严让位于公民私人的表达自由权。美国大法官们宁可引用抽象的宪法原则,也要否定一般法律,从而肯定公民表达自由的权利,尽管焚烧国旗的方式是难以接受的,但是支持表达自由可以确保政府受到公民的监督,少数意见可以顺畅的、自由地表达。这种做法在大法官看来是值得的。所以美国对这种违法行为的容忍也不难理解。
  
  (二)中国的严厉
  中国文化传统很大程度上是农耕文明所决定的。古代中国有丰富的耕地资源,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人们的生活中很少需要交易,平等的观念也就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在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中,个人被固定在家庭当中,身份成了个体生存的依靠,在家庭中尊卑有序的观念更是让服从成为美德。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把人对家父与家庭的忠实扩展为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而中国人的忠诚是绝对的,不允许对权威提出任何的质疑。在中国的环境下,个人权利的表达没有存在空间,权利、自由等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缺乏的,表达自由更是无从谈起。对此,西方学者评价说:“在儒家伦理的专制主义中,个人总是被按照社会共同目标来考虑,简言之,中国古代人思想中缺乏西方那样个人自由的自然权利的观念。”平等、自由、民主的观念一直到近代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才开始被中国人所了解。
  特殊的历史传统使得封建国家一直享有最高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任何对国家尊严的侵犯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一直到今天,这种认识也是存在的。中国有长达数千年的“家长制”传统,这种传统在当今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但对政治和社会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乃至部分公众对言论自由界限的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家这两个字更多的意味着神圣、服从,而不是警惕、防范的对象。当中国有人焚烧国旗时,法官不会思考这种违法行为是不是表达自由的体现,而是会毫不考虑的直接动用刑法。,在法官的眼里,国家尊严远比个人权利重要的多。
  
  三、在宪政视角下评价焚烧国旗行为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选择也就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于不适合。美国的判例实际上是肯定了这样的一个原则,当法律与公民权利相冲突时,公民可以直接起来反抗法律的规定。这种看法十分类似于自然法学派提出的“良性违法”理论,即恶法非法。由此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良性违法的合理性问题,从而对中美的做法进行评价。
  对于良性违法在法理学家中间已经有很多的争论。任何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离开了这个背景笼统的分析,很难得出合理的结论。因此笔者在分析良性违法的合理性时,分两种情况来讨论。
  
  (一)在一个民主和法治不完善的封闭型社会里,良性违法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在古代君主专制统治时期,君主也会借助法律来构建稳定的统治秩序。但这些法律内容都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基础,很难受到制约。人民在面对恶法时,缺少一个有效的救济途径,专制统治者不会因为人民对制定法的反对而变革法律的规定,因为他立法的唯一出发点就是为了钳制思想,于是流血的革命成了改变恶法最有效的方法,人民不得不起来反抗统治者的法律。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一种法律秩序的灭亡,但是如果制定法已经深深地侵犯了人类的良知,而和平的转变又难以实现的时候,抵抗也就成了唯一合理的选择。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封闭型社会向开放性社会转变的时代里,自然法学派开始复兴,并成为对抗专制统治者的思想武器。在这样的社会里焚烧国旗可以成为对抗专制统治的工具,因而具有正义性。
  
  (二)在当代民主法治比较健全的开放型社会里,良性违法不宜被肯定
  首先,所谓良性违法不是仅仅为了对抗法律,这些违法行为只是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促成恶法的失效,变革和完善制定法。在开放性的社会里,公民享有充分的表达自由,公民可以通过多种合法手段表达对现行法的不满(例如在新闻媒体发表言论、著书立说,甚至依法进行游行示威等),指出其缺点并公开要求国家做出改正。国家出于增进社会福利,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也会积极吸收这些意见。正如美国启蒙思想家潘恩所说的,“对于一项坏的法律,我一贯主张遵守,同时使用一切证据证明其错误,力求把废除,这样做要比强行违反这些法律来得好;因为违反坏的法律此风一开,也许会削弱法律的力量,并导致对那些好的法律的肆意违犯。”美国人并非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表达思想,而是希望通过焚烧国旗来创造轰动效应,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而这个目的也达到了。可是当最高法院确认此行为合法后,却又没有人烧国旗了,因为轰动效应已不存在。人们又要去寻找新的违法方式,这样发展下去,法律变形同虚设。
  其次,法律的善恶更多的是人内心的价值判断,这个标准是很难把握的。有些法律(例如过去的收容遣送制度)被社会公众普遍认可为恶法。但还有很多法律的正当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旦良性违法得到肯定,那么很多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内心判断来决定是否遵守法律。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套不尽相同的价值评判标准,法律的善恶问题也就因人而异。由此,众多的违法事件也必然会随之产生,最终导致原本良好的法律秩序的解体。这种对抗恶法的代价显然是难以接受的。
  由于这个原因,笔者更倾向于中国的做法,不过这种做法的正确结果并不代表中国的法律比美国更加健全,人们对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刻,而更像是误打误撞。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表达自由还处于开端,法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还很弱。中国法官的判决更多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念,而不是在经历了言论自由滥用和“恶法是否非法的”争论之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主题,但其意义不再局限于各国自身经济的发展,更强调整个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和价值取向上与经济法所要追求的理念存在相容性和共通性,因此,以可持续发展为视角对经济法的发展理念进行更新是必要且可行的。  关键词理念 可持续发展 更新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
摘要《街头文化》是一部关于下层民众的历史。作者拨开层层覆盖的历史尘埃,重现古老成都社会精英与下层民众为争夺生存空间而上演的斗争,重构了昔日街头生活场景,再现了成都韵味。  关键词街头文化 城市文化史 都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44-01    文化是传承文明的载体,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继承发展、魅力四射的源泉。马敏教授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得到快速提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而博客的兴起,更是为各种声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平台,对一个个焦点、热点问题发表看法、表达观点,而这些表达所针对的问题又很多时候凝聚在司法领域,并最终在不同程度对司法结果发生了影响。许多引发网络轰动的个案,如“许霆案”,如果说这起案件对司法的影响还是正面的话,那么,最近在全国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杭州飙车案”,则是
摘要辨认是识别和确认嫌疑人等有关案件证据的一项侦查措施,在侦查和司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辨认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在实施辨认阶段时出现差错。本文指出为了更好的进行侦查和为审判提供正确的证据,我国应加强防范错误辨认,以便更快更准确的缉捕犯罪嫌疑人,提高办案效率。  关键词辨认错误辨认侦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D9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169-01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面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国家通过公共外交加强与全球公民社会的对话和沟通,能够有效的避免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突发事件的高曝光率、高扩散性、高关注度,使得国家面临重大的挑战,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为改善我国政府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公共外交突发事件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D821文献标识
摘要从现代刑事诉讼结构和律师辩护制度之目的的视角考察,律师辩护制度的设立,不仅在于加强刑事被告人的辩护能力,保障其程序主体地位,更在于通过加强刑事被追诉者的辩护能力,以促进控辩对抗,从而保障刑事诉讼发现真实的程序功能,以维系控、辩、审各自独立互相制约的刑事诉讼结构,并维护现代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制度目的,以及建基其上的国家刑事司法的法治国诉求。故而,律师辩护之独立性有其制度基础和制度目的。  关键词
摘要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现代民法的帝王原则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在对诚实信用原则的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多种学说,其中由徐国栋教授提出的并在《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一书中系统阐释的“两种诚信说”在理论上实现了创新,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在立法实践与运用中一定程度上却缺乏可行性与操作性,与我国国情具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客观诚信 主观诚信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
摘要现代艺术推崇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在现代艺术的逻辑架构中,对现实的“模仿”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主导性原则。后现代艺术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视域表达对现实的理解。本文选取后现代艺术家德勒兹对培根作品审视这个视角来观察后现代艺术的基本走向,试图理解正在在艺术界蔓延的后现代思潮。  关键词复制 图解 极端表现主义 立体主义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2
摘要 本文从农村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状况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的误区,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农村贫困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体系,以期使贫困最低生活保障真正落实到确实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手中,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管理体系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D6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266-02
摘要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性质的基础上,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55-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权利性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