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大漠蕴真情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wei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象中的蒙古族汉子似乎已定格成一幅气势如虹的画卷,画面是赤裸臂膀肌肉相搏的角力,是马背挽弓百步穿杨的神射。所以初见罗巴格那,我们很难相信这个面容清癯、举手投足透着谦和的男人也出自蒙古族。然而当你循着他人生的步履,直至触碰到心灵的航标,却分明能从那清澈的眸子里读出一种信念和坚持。这信念源于他对驼乡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责任,这坚持支撑他穿越风雨成为一面鲜活的旗帜。
  
  “我的根在这里”
  
  跟很多电教人一样,罗巴格那当初也是因为懂些摄影知识才被推上电教工作的舞台。198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掀起的市场经济大潮正涌上每一寸崛起的土地。但是对于偏居内陆的阿拉善左旗来说,却仅仅是沾了些潮头的水汽。全旗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很多嘎查(村)甚至尚未通电。罗巴格那就在这时被调到旗委组织部从事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当时旗电教中心配置的都是些堪称“古董”的摄像和放像设备。罗巴格那跟前任交接时,人家对他说:“这活儿好干,就是到各乡、村放放片子。”可真正开始了工作,他才发现远没有那么轻松。
  出去放片,最难熬的是路上的日子。每次罗巴格那都要带上放像机、银幕、发电机和大堆的录像带,光是这些设备就有两百多斤重。由于很多村子都在戈壁深处,部里的那辆旧吉普总是抛锚。他经常要把车停到某个苏木(乡),然后搭乘农用拖拉机走上一段,若需穿越沙漠就只能骑骆驼。一次播放活动下来起码要十天半个月,浑身的骨头都快折腾散架了。即使这样,罗巴格那也从未抱怨过。曾经有几次调离电教的机会,可他最终还是选择留下来。家人朋友不理解,说他吃苦没够,自找罪受。其实罗巴格那心里早已种下了深深的电教情结,正如他在日记中写到的:我是牧民的儿子,我的根在这里。
  那是刚到电教中心不久,罗巴格那去阿拉善左旗最南部的哈什哈苏木放片。当地的牧民常年生活在沙漠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上百公里的路程,他骑着骆驼走了两天。傍晚时分到达苏木,罗巴格那看到露天的沙丘上早已被打扫出一块干净平整的空地,人们点亮煤油灯守候在那里,仿佛在等待节日。动人的场面让他忘记了奔波的辛苦,当晚就开始组织播放。银幕内外的一切都让这些大漠深处的牧民感到新鲜。他们好奇“铁盒子”里装进带子怎么就能放出电影;他们感叹冬天能在温棚里种植蔬菜;他们惊讶沙漠里到处生长的被用来喂牲畜的锁阳竟然是名贵药材。“再给放几个片子吧。”“请多留几天啊。”面对牧民的真情挽留,罗巴格那破例又加映了两个晚上,才在人们依依不舍的目光中赶往下一处播放点。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那是第一次感受到电教工作者的使命,当时就想一定要通过电教为牧民打开一扇窗口,帮助他们走出愚昧,走出贫困。
  
  “但求尽职尽责”
  
  熟悉罗巴格那的人都说,老罗做事不含糊,有韧劲。二十年来,罗巴格那经历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但他对电教事业的热情却丝毫没有减弱。他常说:“干工作就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尽职尽责。”
  1998年11月,罗巴格那因患严重的胃溃疡,做了胃切除手术。40天后,他刚一出院就急着到单位报到。恰逢阿拉善军分区的同志找到旗委组织部,请求协助拍摄一部反映边防军人生活的专题片。罗巴格那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任务。赶赴军区那天,他随身带了两个大包,一个装着设备,另一个就是术后辅助治疗的药物。在中蒙边境线上,罗巴格那和军分区的同志起早贪黑,往返于几千里的边境线搜集素材。有时为了采访赶路,一日三餐就靠馒头咸菜对付。对于刚刚做完胃切除手术的患者来说,不规律的饮食只会加重病痛。那些天,罗巴格那几乎把药当饭吃,实在疼得受不了就用拳头顶着。部队想给他开个小灶,被他知道后急忙拒绝了:“我是来工作、来服务的,怎么能反过来给你们添麻烦呢!”虽然条件艰苦,但拍起片来罗巴格那一点也不马虎,哪怕只有几秒钟的镜头都要精益求精。为了拍摄战士迎着晨曦在边境线巡逻的情景,天还没亮他就出来架机器,找机位。戈壁滩上的风沙硬得很,他索性脱了军大衣裹住机身,忍着严寒站在风中拍了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拍摄任务圆满完成,罗巴格那更加消瘦了。临别之时,部队领导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都说我们边防战士是铁打的筋骨,能吃苦,可你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硬汉。”
  风沙里趟过了无数岁月,罗巴格那早已习惯于苦中作乐,他的乐观也感染着周围的同事。1999年,为了真实再现塔日阿图嘎查党支部书记李剑英当年带领群众迁移致富的生活环境,罗巴格那和同事们在一位牧民向导的带领下,骑着骆驼奔赴沙漠深处。即将到达目的地时,其中一头骆驼受到惊吓,突然把背上的人和设备摔下来撒欢跑了。虽然那个同事只是轻微擦伤,但罗巴格那执意把骆驼让出来,自己徒步赶路。滚烫的沙子灌进他的鞋里,脚底很快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沿着地上留下的蹄印,他们终于在几十里外的一处湖泊边上找到了受惊的骆驼。而此时罗巴格那的脚和袜子已经被血凝在一起,用水敷了半天才脱下来。为了不使大家担心,他故意岔开话题,调侃起骆驼来:“这么大个的牲口,胆子还挺小,没出息。”一句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
  
  只为事业不为钱
  
  最近几年旗电教中心陆续添置了许多新设备,这让罗巴格那打心眼儿里高兴,但同时也给他出了道难题。一来他学蒙文出身,二来他从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的专业知识,新设备复杂的说明书和英文按键仿佛是一座高山横在面前。但在罗巴格那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为了弄懂一个生僻的專业术语,他主动向单位的汉族同事请教;为了熟练机器操作,他屡次登门找专业人员一点点地抠;为了深入了解进口设备的性能,他还自费参加了业余英语补习班。有人劝他:“过些年你也退了,还费这么大力气干吗?”可罗巴格那依然乐此不疲,他说:“部里给添置这些新设备不是用来当摆设的,咱也得与时俱进啊。”
  在阿左旗,罗巴格那还有个头衔——电视台的“编外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阿左旗尚未成立“新闻信息宣传中心”,业务素质能力突出的罗巴格那被委以重任,负责报道全旗的经济社会和党建类新闻。从那以后,罗巴格那每次下乡的时候都会注意搜集新闻素材,回去后直接交给电视台,而且从不收报酬。在他看来,大家都是为旗里的宣传工作服务,就有责任承担这个义务。十几年来,罗巴格那多次被评为“宣传阿左旗优秀工作者”。2006年,凝结着他心血和汗水的电教片《老达的十年一诺》,荣获全国第七届 “红星奖”评比一等奖。能够获此殊荣,他别有一番感触:“人真是要向前看。当初若只顾盯着给电视台供稿那两个钱,恐怕我也练就不了这身拍片制片的真功夫。”
  人们常用“沙漠之舟”来形容骆驼,言其能于艰苦的环境中顽强生存,任劳任怨。罗巴格那就如同一头毅力坚韧的骆驼,跋涉过阿拉善左旗80412平方公里的沟沟壑壑。他把梦想写进大漠戈壁深处,把事业根植于党员群众心中。他的爱,因此而博大;他的脚步,因此而执著。
  (作者为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党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组织员办公室主任)
其他文献
屈指算来,我从事电教工作有七年了。在这七年中,我曾背着摄像机翻山越岭,无论严寒酷暑,拍摄了无数感人肺腑的人和事。大千世界那或宏伟或真挚的一幕幕在我的镜头下徐徐展开——有建功立业的奋斗史,有感动一方的好人榜,也有默默无闻奉献不辍的“小人物”。我记录着他们,也感悟着镜头里的故事带给我的人生启示。  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拍摄过很多人物,其中不乏风云一时的成功人士,但只有专题片《大爱无言》主人公——耄耋老
期刊
用摄影报道宣传党的工作,密切党群关系,是远教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拍好主题活动照片,也是完成好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拍好主题活动照片呢?  首先要做到准确跑位。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功课,弄清活动主题、参加人员、活动路线、停留地点等。特别是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活动的间隙,尽量熟悉拍摄环境,以便拍摄时提前预知、提早占位,选取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其次是要积极抢位。拍摄视察活动时,现场参与
期刊
从万里无云的高空俯瞰齐鲁大地的风貌,你会发现,滚滚东流的黄河水由胜利油田的腹地注入碧蓝的渤海湾,红黄蓝三色交织,如锦如画,此处就是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在这片多彩的沃土上,有三个面对工作永远冲在最前、面对困难永不言退的电教人,为这片锦绣之地增光添色。他们笑称,他们是“垦利远教三个兵”。  女兵也“疯狂”  垦利远教的排头兵是位“女兵”,叫宋雯雯。2012年,带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她站上了党教中心副主
期刊
案例链接:最近,某远教QQ群里热烈讨论示范站点建设工作。一位同志指出,有的示范站点经验过于独特,别人学不来,与其说是典型,不如说是“点型”,示范意义不强,不适合担当示范重任。此言一出,一部分同志表示赞同,认为之所以建设示范点,就是要让示范点经验普及开来,放之一地而皆准。如果别人没法学,那示范还有啥意义?另一部分同志则表示反对,认为那些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的站点彰显的是昂扬的创新意识,展示的是远程教育
期刊
如何拓展党建工作载体、创新党建工作形式?江苏省沭阳县通过整合远教信息资源和传播平台,编发党建手机报,对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2013年以来,沭阳县将党建工作与远程教育紧密结合,从“小”“新”“活”三个维度进行“微创新”,为广大党员打造出鲜活、实用的“指尖上的党课”。  编织“空中新闻网”  围绕将最新最及时的新闻资讯传递给基层党员的目标,沭阳党建手机报设置了《时政要闻》《政务信息》《一线传真》等子栏
期刊
电视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客观性和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共性。那么在共性的背后,视客观公正为生命的电视新闻报道允不允许有个性?其个性是否会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新闻报道的个性又如何把握呢?  一、电视新闻报道应有个性  谈到电视新闻报道是否应该有个性的问题,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个性会不会影响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而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是当前强调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新闻工作的底线。那么在坚守真实这一底线的同
期刊
拍摄制作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电视专题片,是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常在我们所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中,有很大比重的题材是直接表现农村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反映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比较容易被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所接受,起到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教育周围人的作用。但是,如何坚持把镜头对着农牧民,如何更好地挖掘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人物性格,拍摄制作出既受欢迎又富
期刊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说写文章要像看山峰那样,力求起伏跌宕,最忌平坦无奇。写文章如是,拍片子也是如此。一部专题片必需波澜起伏、跌宕多姿,才能牢牢牵住观众“猎奇”的心。因此,电视专题片必需富于悬念,方能达到“才下峻岭又高峰,曲径通幽花满路”的效果。  标新立异吸眼球  如今网上有个新名词叫“标题党”,说的就是那些用耸动的标题忽悠人的人,他们的追求就是“标题吓人”
期刊
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的含义和主要任务  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是以党的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大局为中心、为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电视作品创作。简单地说,党员教育电视片创作就是运用声画艺术给党员干部群众说事讲理、讲故事、传授技术。其主要任务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组织工作大局,跟着中心走,贴着中心做,策划创作纪录(专题)片、实用技术、讲座、电视文艺等各类电视节目,及时宣传党的理论、路线、
期刊
“洗脚节”是什么节?听到这个节日,也许很多人都会感到莫名其妙。2013年6月5日,河南省郏县冢头镇龙湖社区举办了第二届“洗脚节”,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都被人们请到村广场上,由他们的后辈为他们集体洗脚,无子女的孤寡老人则由村干部代劳。这就是龙湖社区自创的“洗脚节”,仪式的深意在于弘扬孝道、寄托孝思。近年来,郏县远程办注重拓展远程教育的教育范围,发扬本地的传统美德,很多基层站点都兴起了学远教、树新风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