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2 .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3 .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浅谈几点:
一、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二、启发性的提问。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出问题: :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 +5x-6 = 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铺垫性的提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
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五、结尾时的提问
课堂结尾点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而且好的提问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通过提问还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得到延续,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伏笔。
如《平方差公式》小结
问题 1:满足怎样结构特征的算式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问题 2:有一位同学说,平方差公式中的 a和 b可以变脸,你知道 a和 b都可以代表什么吗?举例说明。
问题 3:怎样用几何图形描述平方差公式的意义?
问题 4:学习平方差公式有何作用?你会计算吗?
= ,那么如何计算 =?也就是如何计算两个数和的平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数学课的到来!
此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将有关平方差公式的重点知识有条理地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同时让学生对公式“结构稳定性、字母可变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公式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学生思前者如余音绕梁,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的效果!
结束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是这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愿通过此文架起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提问艺术的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使课堂因提问而更美丽。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2 .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3 .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浅谈几点:
一、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二、启发性的提问。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出问题: :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 +5x-6 = 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铺垫性的提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
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五、结尾时的提问
课堂结尾点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而且好的提问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通过提问还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得到延续,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伏笔。
如《平方差公式》小结
问题 1:满足怎样结构特征的算式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问题 2:有一位同学说,平方差公式中的 a和 b可以变脸,你知道 a和 b都可以代表什么吗?举例说明。
问题 3:怎样用几何图形描述平方差公式的意义?
问题 4:学习平方差公式有何作用?你会计算吗?
= ,那么如何计算 =?也就是如何计算两个数和的平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数学课的到来!
此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将有关平方差公式的重点知识有条理地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同时让学生对公式“结构稳定性、字母可变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公式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学生思前者如余音绕梁,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的效果!
结束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是这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愿通过此文架起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提问艺术的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使课堂因提问而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