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设计课堂提问,提高数学课堂效果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rogo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目前的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问过多过虚,只重数量忽视质量
  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否,并非看提问了多少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学到了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方法。即使是好的提问,也不宜过多,太多则容易造成学生疲劳,挫伤他们的兴致,影响学习效果,特别是一些教师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课堂貌似热闹,却华而不实。
  2 .提问太难太易,脱离学生实际
  有些教师的提问过难,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也容易造成启而不发。
  3 .问题缺乏思维空间,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余地
  有些教师在提问时,问题的思维空间很小,学生自由思维的余地几乎没有,这样的提问不仅不会使学生思维水平得到进步,长此以往更会对数学的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4.提问注重问题答案,轻视学生反馈
  有些教师在上课前精心准备一些了问题,当学生回答不到自己所预设问题的答案上时,就把学生的答案晾在一边,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长此以往,学生非但不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中去,反而容易造成学生对问题的麻木和对教师自问自答的依赖。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对课堂进行提问,浅谈几点:
  一、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
  [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
  [生](争先恐后)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二、启发性的提问。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的新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然后提出问题: :
  ①有一个圆镜被打碎,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要不要反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残片都带去?
  ②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让学生探索、讨论)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③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必须知道什么?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三、悬念猜想的提问。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根与系数关系”之前,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 +5x-6 = 0的两个根,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铺垫性的提问。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
  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五、结尾时的提问
  课堂结尾点提问,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方法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归纳,而且好的提问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通过提问还能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得到延续,为下节课的学习留下伏笔。
  如《平方差公式》小结
  问题 1:满足怎样结构特征的算式可以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问题 2:有一位同学说,平方差公式中的 a和 b可以变脸,你知道 a和 b都可以代表什么吗?举例说明。
  问题 3:怎样用几何图形描述平方差公式的意义?
  问题 4:学习平方差公式有何作用?你会计算吗?
  = ,那么如何计算 =?也就是如何计算两个数和的平方呢?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数学课的到来!
  此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将有关平方差公式的重点知识有条理地进行了回顾与整理,同时让学生对公式“结构稳定性、字母可变性”的本质特点以及公式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并且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真正实现了学生思前者如余音绕梁,历历在目,想后者宛若“磁石吸铁”,欲罢不能的效果!
  结束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是这门艺术里的一朵奇葩,愿通过此文架起与同行们共同研究提问艺术的桥梁,使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使课堂因提问而更美丽。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改时代,我们都在学习学习再学习,改革改革再改革,杜郎口出名了,学杜郎口;洋思出名了,学洋思;东庐有特色,学东庐。结果,学来学去,学得无所适从。其实,我们深知课堂改革必须立足于实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嫁接移植,迷失了自我。其实任何一种教学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应取长补短,不能照搬照抄。无论什么类型的课,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期刊
21世纪是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一个年代。大数据技术与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已渗入到社会许多领域。股票市场被称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预测股票趋势一直是一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工作。股票价格是一种非平稳、波动性大、无规律的时序性数据,而股票价格预测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股票价格趋势预测一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时态数据是将变化不规则的时序数据按一定的时态型重新划分转换得到的数据,转换
[摘要]我认为音乐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激情、最充满活力、最能给人带来愉快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音乐,期待着上音乐课。但音乐课也不是一直都充满了阳光。为了让学生在“乐中学”、让老师在“乐中教”,让我们一起来构建快乐而多样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快乐天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多样化培养;试听结合;情景表演;音乐游戏;器乐  【中图分类号】G623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
[摘要]:什么是课堂?有人认为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是师生相处、交流和互动的时空;也有人认为课堂是师生心灵交流的平台;还有人认为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地方、课堂是智慧生成的地方、课堂是自由开放的地方等等。而这一切对于课堂的理想表述,都应该建立在课堂教学充分有效的基础上。如何扎实有效的开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新课改实施中面临的新问题。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三种具体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
【摘要】: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有效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效益,构建有效课堂,是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练习的设计、组织和反馈三个方面,阐述了旨在通过提高练习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中职 计算机基础 有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有效练习是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环节,练习是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和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今社会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已变得不可缺少。尤其在全面推进和启动新课改的今天,无论在创设语言情境,提高交际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因材施教方面,还是在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它都发挥着其独特的巨大作用,为高中英语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新课改;多媒体;英语教学;作用  【中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今教育的主流是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经济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小学低年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阶段,而数学课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