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优势 提效能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是文化瑰宝、文学奇葩、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使学生丰富知识、充盈文化、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但因其抽象概括、高度凝练,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于一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能突破纸介质载体的局限,再现和模拟各种情境,降低古诗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古诗学习效率。下面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为例,谈如何扬多媒体技术之优势,切实提高古诗学习的效益。
  无限链接
  视通万里
  “限”即限制。多媒体技术不受时空限制,能穿越历史,让学生视通万里。古诗经历了千年的绵延与沉淀。历史衍变,时空流转,时事变迁,学生无法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加之古诗含蓄深刻、凝练跳跃,学生难以走进古诗的情境、意境。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必须将相关的历史资料引进课堂。互联网对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人文的背景都有翔实记载,且记载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图片和影像等。多媒体技术能将互联网上的这些资源调集、筛选、编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从而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阻隔,观古人所为,听古人所言,与作者同忧患、共欢愉。古诗字里行间的情志,也就不再难读懂了。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用CAI课件呈现唐朝时期的中国版图,版图上标注好“长安”、“阳关”、“安西”的位置,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安”与“安西”之间的遥远,再借助文字和图片资料的展示,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其充分感受友人是从繁华、富足的“长安”到蛮荒之地“安西”。这样诗人眼见之状便成了学生目睹之形,诗人之思便成了学生所想,学生的视线与诗人的视线合辙,学生的心和诗人的心相融。诗人对友人的牵念、担忧、依依惜别之情油然浸染学生的心扉,学生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共振就水到渠成了。
  再现情境 情接千载
  古诗语言精湛,含蓄委婉,句式灵活多变,学生很难借助诗句还原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能读出诗句所绘之形,就不能人其境,更无法悟其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往往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古诗学习离不开“情”之弦。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多媒体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能生动再现课文情境,把文字描摹的画面在学生眼前、脑海中“立”起来,使其感同身受地去观察、想象、揣摩与探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品悟诗中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朋友间最真挚、最醇厚的离情别意,是唐代最有名的送别诗,也是唐代人共同的骊歌。诗中涉及一种唐代最盛行的风俗——折柳送别。如果不了解这种风俗,就读不透诗中的情,品不出其情之深、之真、之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逼真的视频,模拟或再现唐代折柳送别的场景,将刘禹锡的《杨柳枝词》中有关折柳送别的诗句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学生就能入其境、闻其声、观其神、品其形、悟其情,就能切身感受到唐朝折柳送别风俗的浓厚。那么,蕴涵于满眼青青柳色中的无以言表的离情别意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澎湃激荡。诗人借物抒情的匠心学生也就能通达明了,诗人与元二之间的浓情厚意便春风化雨般地感染、熏陶了学生。
  示范引领 学有所依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讲究音韵,具有音乐的旋律美。古诗不仅具有音乐美,还兼具诗情美、画意美、风格美。可以说,读出这诸多的美,是古诗学习的重要任务。多媒体技术能突破教师与教材的局限,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示范,有效帮助学生读出这诸多的美。每首古诗节奏的划分、朗读,互联网上不乏经典的示范,不少配乐、配景、配画面、MTV式的朗读堪称典范。一遍遍地聆听、模仿,学生自然能将古诗的音乐美读到位。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以用百度搜出名家孙道临、焦晃的朗读视频,链接至课堂,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聆听、模仿。学生在享受和熏陶中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朗读,在跟读的过程中渐渐地就领会了。“情者文之经”,古诗是作者情志的寄寓。古诗的凝练跳跃,加之写作年代久远,学生很难准确把握诗中情,体会不到其情之美。如果在课堂上链接名家、名师、名学者对相关古诗情感的解读,看他们是怎样联系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怎样扣住关键字词,把准诗情,感受诗情美,能有效帮助学生品出诗情美。怎么让古诗画面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走进名师课堂,看名师是如何创造情境,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学生可以借助名师课堂创设的情境,依名师之点拨,与名师的学生一道想象画面之美。古诗用个性体现风格,孤立学习很难把握其风格,可以借助多媒体超链接的优势,突破教材的局限,在学习某首古诗时,找准维度,整合链接一群或多群古诗或古诗句,在比较、赏析中感悟古诗的风格美。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调集名家的解读、赏析,整合学习其他的送别诗,在比较中发现,同样是送别,类型却不同:有谢别,如李白的《赠汪伦》;有恋别,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有壮别,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阔别,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就能以点带面了。
  便捷释疑 学更轻松
  古诗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比较多的困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对古诗的阅读远不如现代文容易,对古诗的积淀和把握不够,释学生之疑,往往力不从心。多媒体能突破教师的局限,便捷、迅速地解学生学习之疑。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传递着这样一层意思: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明明是送别,充满离情别意,心情应该是灰色暗淡的。怎么在别离之际,诗人眼中的景象能显得清新明朗呢?这是否有些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那怎么消除学生内心的疑惑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互联网上相关的信息链接到课堂。安西,唐朝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边境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完整的组织机构,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侵扰,考查所属官员政绩,给予赏罚,镇压叛乱。王维的朋友元二受朝廷重用,是奉朝廷之命去安西的。通过历史资料的引入,学生心中便会豁然:诗人与友人之间纵然有千万般的难分难合,但诗人想到友人是为了奔赴重要岗位,有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希望,心中自然会产生对友人美好前途的憧憬,诗人眼前景象的清新明朗就不难理解了。生活在交通发达时代的学生,脑海中还会打上这样的问号:不就是到远方赴任吗,怎么感觉就像生离死别似的?有必要吗?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呈现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__马车,呈现路途的坎坷、崎岖,呈现当时落后的通讯方式,引导学生想象元二在去安西的漫漫征途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多困难。3000多公里的路途,即便坐马车也得半年之久,步行就可想而知了,經春历夏,甚至还得经秋历冬,可能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之时遇上狂风暴雨,可能在体力不支之时遇上虎豹,可能在饥饿交加之时患上疾病……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离别之后,书信要经过千遍辗转,还难寄达遥远的处所,即便寄达,也许收信人已漂泊到了他乡……让学生真切感受诗人与友人的别离很可能就是永别,从而让诗人与友人间深沉、厚重的情谊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强烈共鸣。
  总之,扬多媒体技术之优势,能突破教材、教师的局限和时空的制约,为学生学习古诗搭建桥梁、增添情趣、提高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市于都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它拥有开放的电脑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学生面对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世界。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互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起点差异很大,课堂里经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在学生眼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让他们从繁重的日常学习中得以充分放松的课,他们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不希望教师占用他们自由的时间。  这一切让课堂管理成为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
如何有效解决“后进生”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各种社会和校内心理辅导机构只能让“后进生”增强学习动力,但无法指导学生如何学、怎么学;学校和各种校外学科辅导机构采取的传统低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无法让“后进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成绩,家庭教育辅导机构虽然能改善“后进生”与父母的关系,有利于营造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但还是无法在根本上解决“后进生”想学却不知如何学、怎么学的难题。  针对如何转
邓老师:上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鲁迅先生的经典小说《祝福》。首先,回顾一下学习过程。我们在虚拟课堂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自主研读。第一阶段,对小说单元的三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进行整体感知,同学们自主选择篇目写读后感。第二阶段,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第三阶段,针对学习平台中同学们的焦点问题,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在机房里展开交流、研讨。  在实体课堂上,我们进行了题
在郭沫若的作品中,对“父亲”的描述远不如对“母亲”的热烈。在自传中,郭沫若说:“我的母亲爱我,我也爱她。我就到现在虽然有十几年不曾看见过她,不知道她现在是生死存亡,但我在梦里是时常要和她见面的。”然而,对于“父亲”,郭沫若的表达却似乎显得有点“不恭”——在郭沫若的笔下,他的父亲“很有找钱的本领”,在与兄弟分家遭到不公平待遇后,凭着“三十几串钱”重新起家,不几年间就“又在买田、买地、买房廊了”。那么
李玉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数字学习与教育公共服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来,李玉顺副教授一直对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问题颇为关注,并对该领域有独到、深刻的见解。近日,我刊专访了李玉顺副教授,聆听他讲述心目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记 者:首先感谢您接受我刊专访。您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领域颇有研究,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资源堪称“优质教育资源”?  李玉顺:
湖北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上也呈现出其独特的地域特性。由于武汉市在经济上不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北方首都辐射地区以及南方“深广”改革前沿地区发达,加之无法得到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倾斜扶持,由此形成了本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两头不靠”的局面,呈现出少数条件优越学校处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前沿、全市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的区域特点。进入“十
数字星球系统(全称多媒体球幕投影演示仪)是信息时代最先进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教学仪器。它集精密光学技术、计算机三维图像处理技术、网络多媒体技术等众多先进科技于一体,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视像圆球体屏幕,融合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具有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能够瞬间以立体动态的形式将天文、地理等现象和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应用系统呈现越来越丰富的态势且发展速度迅猛。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多应用系统独立运行、资源分散和分别管理的状况。所有应用系统都有各自的用户管理和认证方式,包括基于windows AD管理资源的系统。这些系统彼此独立、资源分散,加大了管理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发现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使用不便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始于程序设计教学。程序设计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其独有的结构式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程序语言、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魅力,来自Scratch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师:从技术运用走向引领需求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堂几乎丢弃了程序设计教学,热烈地追逐着技能的训练及软件的应用。但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普及,教
教育信息化所取得的成就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要求、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求、与全国现代化整体战略部署要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和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需要特别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前瞻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快、影响远,在顶层设计上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部署首先应该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  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带动。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